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医医学论文范文

中医医学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中医医学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中医医学论文

冠心病证治的中医医学论文

一、芳香温通

1.温通心阳《灵枢•五味》曰:“心病者,宜食……薤”,这是最早用薤白治疗心病的文献记载。薤,即薤白,俗称小根蒜,味辛、苦性温,该品辛散苦降、温通滑利,善散阴寒之凝滞,通胸阳之闭结,为治胸痹之要药。《金匮要略》在此基础上创制多首以薤白为主药的方剂,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均以温通散寒为立方主旨。张仲景以“阳微阴弦”高度概括了胸痹胸阳不振、痰浊瘀血乘其位导致阴乘阳虚、血运不畅、胸痹而痛的病因病机。《伤寒论》温通心阳之主方乃是桂枝甘草汤,经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中桂枝用量大于炙甘草,取桂枝辛温通阳,甘草甘缓补虚,两药配伍,辛甘并用,振奋心阳,温通血脉,治疗胸痹心痛,有如阳光普照,阴霾自散。心阳得通,阴寒、瘀血、痰浊尽皆消除。

2.温经散寒在《素问•调经论》中认为胸痹心痛的病机为“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归纳本段文字可知,本病疼痛的病机为寒、瘀痹阻心脉,不通则痛。此外,寒邪还可损伤阳气,兼有导致气虚的趋向。所以治疗方法当以散寒、活血兼顾,并同时配合补益之品为法。从此角度分析,则《伤寒论》中当归四逆汤最为适宜。当归四逆汤在《伤寒论》中治疗血虚寒厥证,其临床表现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虽未提及心痛的症状,但从症状上分析体现了血虚、寒凝血脉的病机。根据“异病同治”,病机相同则治法相同的原则,则本方可用于治疗血虚、寒凝心脉的胸痹。目前也有应用本方治疗冠心病的研究。如杨传印应用当归四逆汤原方,根据症状加减治疗42例寒凝心脉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定疗效评价标准,则病情好转38例,有效率为90.5%。

3.回阳救逆汗为心之液,血汗、津血异名同源。《伤寒论》指出大汗大下、火逆烧针等误治因素可损及心阳。轻可出现“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重则出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以及“厥逆汗出,脉微细,但欲寐,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等阴阳格拒或阴盛阳衰的危重证候。此时病情危笃,全身脏腑衰竭,虽同为少阴虚寒,但仍以心阳暴脱、君火亡竭为主要病理基础。肾阳虚损虽属必然,然不致如此凶险,故为其次。冠心病心绞痛四肢不温及四肢发凉的表现,其共同发病基础为血液循环障碍。其即中医的“四逆”,四逆是指四肢逆冷,由指端向心方向发冷。芳香温通心阳之方剂多以回阳救逆的干姜、附子为君药,多配合补气药,回阳救逆,阳气运行,则血脉通畅。《伤寒论》中有云:“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雷蕊娥等以本方加减治疗3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改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排血量(cardiacoutput,CO)、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s,LVEF)、射血前期/左室射血期(PEP/LVET)方面优于对照组(32例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P<0.05。且对照组有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而四逆汤治疗组无不良反应,优于对照组(P<0.05)。

二、气血双补、健脾化浊

中医认为冠心病病位在心,与脾胃运化失常有密切关系。“治病必求于本”。因此,重视脾胃,并通过调理脾胃防治冠心病才是治本之法。“心胃同治”法标本兼顾、通补兼施,既能补脾健胃启生化之源以固其本,又能助心血运行通其络以治其标,补而不助其阻塞,通而不损其正气,辨证合理,比单行活血化瘀或理气止痛之法疗效更佳。《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开创了从脾胃论治胸痹心痛之先河,其论述:“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人参汤即理中汤,其次如橘枳姜汤等,都是从中焦论治。郭立恒等指出冠心病的根本原因是脾虚气血乏源。在治法上应健脾益气,“标本同治”更有利于机体内有害物的清除(氧自由基),使血脂、血黏度降低,心肌供血状态改善,血栓形成的不利因素消除。曹洪欣等通过对150例胸痹心脾两虚证患者的36项指标进行逐步分析,指出益气养心、健脾化痰法是治疗心脾两虚型胸痹的基本治疗法则。王香存、赵国定、李浩等治以补中气、健脾胃,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中气虚弱甚者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加减。张映梅应用归脾汤加减,益气活血,气血双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气虚弱型56例,结果为显效28例,占50%;好转24例,占43%;无效4例,占7%;总的有效率为93%。于归脾汤中适当加入赤芍、川芎、丹参、三七等活血化瘀通脉之品,诸药合用,使心脉通畅、心气得补、脏腑功能恢复而获效。

三、活血化痰,宣痹通脉

“痰瘀互结”病机是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生痰生瘀,导致气机升降失调,气血失和。痰凝气滞,津运障碍,因痰致瘀;血运失调,痰阻络脉,瘀闭不通,继而痰浊与瘀血交结,而形成痰瘀互结的病理变化结果。沈绍功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有胸闷、胸痛、痞满、痰多黏稠、舌边有瘀斑、舌苔厚腻浊、脉弦滑等,辨证既属痰瘀互结,又有脾运化不及的症状,提出从痰瘀论治,予以痰瘀同治之方剂,药物组成为瓜萎、薤白、水蛭、石菖蒲、郁金等,诸药合用具有祛痰通络、活血止痛之功。邓铁涛认为冠心病早期以“痰”为治,祛痰兼以活血,治以邓氏温胆汤,药用:枳壳6g,竹茹10g,法半夏或胆南星10g,橘红6g,茯苓12g,丹参12g,党参15g,甘草6g。痰湿偏重加浙贝母、薏苡仁等;若口干,改党参为太子参30g,加桃仁、红花、田七等。到了疾病中后期,则以痰瘀互结甚至瘀血征象更为突出,此时可用失笑散、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少腹逐瘀汤等加强活血化瘀之力,配伍半夏、瓜萎、薤白、胆南星、浙贝母、橘络等兼以祛痰;痰瘀互结较甚者,可用温胆汤酌情配伍三棱、莪术、虫类药等活血散结之品。

继续阅读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中医医学论文

1加强中医基本功训练,奠定中医思维基础

中医思维能力的形成,必须以扎实的中医基本功为基础。按照中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施教,中医学知识、理论以“够用”为度,强化基本实践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进行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具备对急、难、重症病人的初步诊断及处理的能力。为此,在高职中医学专业教改过程中,设计并实施“521能力工程”作为对本专业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即要求学生熟练掌握50种常见单一或相兼脉象的特征及主病,200种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证,100种农村、基层常见病证的中西医诊断与处置,100个方剂的组成、功效及应用,100个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手法,100首民间土单验方的适应证。

2采取“双导师制教学”,实施个性化中医思维培养

“校院一体、双导师制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中医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结合中医学自身特点,在现代院校教育基础上,融入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互为补充。学生从入校开始,除要完成正常中医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学习内容以外,同时在附属医院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骨干医生中,为其选配临床指导教师,让学生在跟师实践过程中,零距离感受带教老师的职业道德、临床技能和学术魅力,一对一实施个性化培养,提升中医思维能力和临证悟性;尽早接受医院环境熏陶,潜移默化地受到专业实践教育;尽早与患者接触,通过亲眼目睹患者的痛苦,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其刻苦训练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增强感性认识,不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诊治技术水平,有效缩短学生临床实习期的岗位适应时间,提高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岗位需求相对接。

3结合课程特点,凸显中医思维特色

在中医专业基础课、临床课教学中,要善于结合不同课程特征,加强中医思维方法教学,学会用中医方法解决临床问题。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思维、类比思维、整体思维,中医诊断学的辨证思维、司外揣内思维,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课程的形象思维、中和思维,重视农村常用草药、单验方的介绍,突出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疾病、心理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代谢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3]。围绕教学内容,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可设计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容,用中医思维方法去分析讨论问题,提高中医思维综合运用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中医思维运用能力

(1)连贯性病案教学。高职中医学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最终应与今后顺利通过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和较强临床能力相对应,其中病案教学是必要的环节。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收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一定复杂度的病案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训使用,形成连贯性的中医案例教学体系,系统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中医基础类课程通过简单病案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特色思维和方法,逐步形成中医思维方式,学会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理解中医学理论,培养中医专业兴趣;临床课通过案例分析,边学边练,学生从最初的思维程式化模仿,逐渐过渡到娴熟运用,循序渐进,其临床诊疗水平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并萌发出新的思维。(2)系统性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教学医院,通过实验实训课、实践技能强化训练、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环节,开展临床综合实训课程,融教学做一体,实行项目驱动、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编写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制定各门专业课程操作技能考核项目及标准。课终对各门专业课程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并将成绩按30%~80%计入总分。(3)台阶递进式病历书写训练。病历书写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也是训练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直接关乎到毕业生临床工作能力。对学生分阶段从处方书写、门诊病历到专科病历、完整病历等各种医疗文书进行强化训练。一年级完成处方书写,熟悉门诊病历书写;二年级掌握门诊病历书写;三年级通过临床实习完成10份完整病历,要求甲级病历80%以上。(4)反复临床实践。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能力,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5],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双导师制教学、课间见习、暑期见习及毕业实习等一切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由浅入深,不断强化中医思维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能力,从了解中医,到感悟中医、领略中医,直至学会中医。

继续阅读

肺疾病表型研究的中医医学论文

1表型的可塑性与证候的形成、演变有相似之处

表型是个体发生发展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受生物基因型和环境等因素影响,机体内存在的许多分子生物过程、机体所处的环境改变均会影响疾病的表型。在COPD发生发展过程中,每位患者均有各自的特点,或表现为肺气肿、或表现为频繁的发作加重、或表现为FEV1的急速下降。从中医学角度看,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样受体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个疾病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候类型,疾病表现出不同的证型时对健康的损害程度可能存在差异,且中医证候存在一定的演变过程,环境、体质、遗传因素等均对证候表现有影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大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表明病证的发生发展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有研究者就体质与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表型相关性的研究表明,疾病不同的表型特征与体质类型有一定关联,体质类型对证候类型形成有一定影响,亦可制约证候的转归和传化,而证候发生后的表现又受体质类型的制约。另外,对生物而言,部分基因结构的改变能引起复杂疾病、影响疾病表型的改变。且具有同种基因型的生物在不同环境下可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生物可因基因表达谱和表达程度不同而呈现不同表型,所以表型本身是复杂的,表型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如同证候的形成、确定需同时具备几个必备的要素。一个症状不可能构成一种表型,也不可能据此明确一个证型,多个互有联系的症状、体征等组合成一种表型或一种证候。同时,证候类型亦会随着疾病的发展而演变,证候之间也往往存在兼夹,使疾病的诊治更加复杂。所以,有必要将COPD的证候研究与表型研究相联系,通过对复杂问题的分析,梳理出更清晰化的脉络。

2基于表型异质性的个体化治疗与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的良好契合

医学对表型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发现具有独特预后或治疗特征的患者组别。COPD作为一种具有肺和多种肺外效应的多系统疾病,在临床表现、生理学、影像学、对治疗的反应、肺功能下降速度和死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目前普遍认为应根据不同的临床分型采取更具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也就是以每个患者的信息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详细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别实施个体化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深入认识COPD的表型及其异质性,有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学体现了一种个体化的医学模式,辨证论治是实现个体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每位患者四诊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将COPD这个复杂疾病进行分型论治,在此同时,又针对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调整。而且,与其他个体化诊疗不同,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有效性经历了数千年的临床检验,这些先验性的知识,为疾病治疗提供了丰富的方案和展示了实际的效果,至少在短期内,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在表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表型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并将表型与中医证型有机结合起来,将会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3小结

COPD表型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表型的整体观、可塑性、异质性、个体化等特征,表型研究的方法可以借鉴用于证候研究,为COPD个体化辨证论治提供基础。同时,亦可将表型研究与证候相结合,制定兼有证候元素的表型,为中医药更多地参与COPD的诊治及预后判断奠定基础和依据。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将更有利于COPD临床诊治及预后的判断。总之,从微观的基因角度认识表型的本质是现代医学采用的方法,但随着对COPD整体观治疗理念的提出,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从宏观、整体辨证角度出发,可为表型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杨荣源李际强刘云涛单位:广东省中医院

继续阅读

骨质疏松症研究的中医医学论文

1方法

1.1健康管理干预方法

1.1.1对照组:给予针对性健康管理教育[5]。①健康教育:包括OP概念、临床表现、正确的生活方式以及开展健康知识讲座、问题咨询、教育资料发放等,每季度1次。②生活方式干预:干预及观察时间为12个月,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计划和健康促进方案。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根据中国营养协会推荐的膳食营养宝塔图的健康平衡饮食,包括蔬菜、水果,每天250ml牛奶或豆浆,避免高脂饮食和碳酸饮料,戒烟限酒;每天补充碳酸钙维生素D31片;平均每天接受日晒30min~2h;每天有氧运动30min~1h,平均每周3~5次。每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平衡饮食、运动、补钙、日晒等生活方式干预的落实情况,确保落实。

1.1.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中医理论对观察对象的体质做出评估并进行辨证施防,具体如下:①气虚质OP体质特征:腰弯背驼,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发白,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或腰背酸痛,双膝行走无力,甚则轻微运动就引起胸背剧痛。辨证施防:参苓白术散加减。本研究中符合此体质特征的有23例。②精亏质OP体质特征:腰膝酸软,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阳虚者,舌淡,脉沉细无力。辨证施防:大补元煎加减。本研究中符合此体质特征的有26例。③阴虚质OP体质特征:腰背疼痛,腰膝酸软,耳鸣,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妇女经少举经闭,或崩漏,舌红,苔少,脉细数。辨证施防:左归丸加减。本研究中符合此体质特征的有30例。④阳虚质OP体质特征(肾阳虚证):腰膝酸软而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晕目眩,精神萎靡,面色发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或阳痿,妇女宫寒不孕;或大便久泻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则腹部胀满,全身肿胀,心悸咳喘等。辨证施防:右归丸加减。本研究中符合此体质特征的有21例。

1.2BMD测量及OP判断标准: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仪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于干预前和干预12个月时测量脊柱前后位L1~4的BMD及T值。T值是受检者与同性别年轻健康成人比较所得,是评价OP的金标准[6]。根据WHO骨质疏松工作小组制定的标准,T≥-1为骨量正常,T值-1~-2.5为低骨量,T≤-2.5为骨质疏松。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两组BMD及T值变化两组干预后BMD和T值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继续阅读

县农村卫生情况报告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卫生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三年来,各项工作实现质的飞跃,取得骄人业绩,创造了我县卫生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各项卫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得到加强完善,服务规模、条件、能力、技术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取得明显成效;卫生科技工作成果累累,中医先进县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城乡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医疗、药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状况不断改善;卫生行业作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卫生工作在保障和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按照县委宣传部通知要求,现就近三年来我县卫生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卫生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卫生工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重视和关心支持卫生工作,特别是年“”疫情爆发流行后,卫生工作更加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县县委、政府把卫生工作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切实加强领导,保证必要的投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别设一名领导分管或联系卫生工作,做到主要领导经常过问、亲自督促,分管领导亲自协调、亲自组织部署,党委政府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部门狠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基本建立。

(二)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发生重要转变。针对卫生系统长期受计划供给体制的影响,对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供给体制的改变适应性差,思想观念陈旧和管理模式滞后等问题,在系统内深入广泛地开展以“克服六种思想,增强六个意识,适应五个转变,实现六个突破”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改革与发展”等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医疗卫生单位各级管理层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经营、管理、服务等理念和市场、改革、危机、竞争、创新、发展等意识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系统内广泛形成思改革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强化干部职工对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性质的再认识,学会了运用计划和市场两只手,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计划经济的顺势作用与市场经济的逆向作用相结合结合,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宗旨,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列为检验卫生工作的重要标准,不断满足和扩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思想观念和思路的转变有力推动了卫生改革与发展,在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消费需求的卫生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卫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理顺了乡村医疗卫生机构、非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及卫生系统差额拨款单位退休人员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人才物管理职能从乡镇人民政府上划县卫生局,年村卫生室人财物移交当地乡镇卫生院实行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聘用决定权移交县卫生局实行依法准入,年开始非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移交县卫生局,年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卫生差额单位经费补助机制实行定额补助,克服了财政拨款的随意性。年底全县医疗卫生基本实现全行业管理;二是建立了卫生工作双向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既强化了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职能和综合协调职能,更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三是建立了以聘用为核心和绩效考核挂钩的人事管理和内部分配制度。实行了院所长公开选聘和科室主任竞争上岗制;四是进行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改革。分别成立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五是对部分卫生资源成建制归并整合。撤销了卫生防疫站,右甸镇卫生院、苟街岔河卫生院、麻风病防治院,其人财物及职能成建制的分别归并县中医院、县疾病预防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苟街中心卫生院,使现有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得到开发和利用;六是多渠道融资发展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创建了我县首家民营私立医院(天和医院);同时允许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职工融资购买医疗设备,既壮大了业务,也增加了收入改善了政府投入不足职工待遇低的状况;七是医疗卫生单位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全面有力。推行了院务公开、病人选择医生、住院一日清单、费用查询、收费公示、后勤服务社会化和药品集中招标、医疗设备竞质竞价集中采购等单项改革,并形成固定制度执行。通过以上改革,有效的促进了我县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卫生资源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医院卫生院床位总数等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144个,包括县直医疗卫生单位6个、乡镇卫生院13个、村卫生室1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卫生技术人员831人,病床830张,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和病床数分别为2.56人和2.47张。二是医疗服务利用增加。年,预计到年底全县医疗机构(不包括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门诊诊疗人次可达80万人次,住院人数1.8万人。病床使用率70%以上。

(五)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有序成效显著。两年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框架已基本建立,初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和两年全县分别有29.9673万和30.6683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分别为96.8%和98.01%;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累计受益人次万,支付减免补偿金额万元,年达到当年8000元住院封顶线的有6人。年1—10月住院单次补偿达1万元以上的有人,达到住院封顶线1.5万元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极大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参合农从中得到真正实惠;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医疗机构得到了发展,前些年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诸多因素影响,乡镇医疗机构基本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新农合的开展给医疗机构注入了新的活力,乡镇卫生院在新农合实施过程中,管理、技术、效益等多方面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农民的健康意识,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认识及参合的意愿较实施前明显提高,新农合制度的施行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和欢迎。二是建立了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制度。有效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建立了巡回医疗制度和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制度,装备巡回医疗专用车一辆。农村卫生服务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促进和提高。三是在项目的带动下,乡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四是组织实施了第二轮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年经省市评审达到“基本合格县”标准。按照规划要求,今年正在组织申报“合格县”。

继续阅读

县农村卫生情况报告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卫生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三年来,各项工作实现质的飞跃,取得骄人业绩,创造了我县卫生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各项卫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得到加强完善,服务规模、条件、能力、技术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取得明显成效;卫生科技工作成果累累,中医先进县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城乡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医疗、药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状况不断改善;卫生行业作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卫生工作在保障和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按照县委宣传部通知要求,现就近三年来我县卫生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卫生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卫生工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重视和关心支持卫生工作,特别是年“”疫情爆发流行后,卫生工作更加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县县委、政府把卫生工作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切实加强领导,保证必要的投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别设一名领导分管或联系卫生工作,做到主要领导经常过问、亲自督促,分管领导亲自协调、亲自组织部署,党委政府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部门狠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基本建立。

(二)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发生重要转变。针对卫生系统长期受计划供给体制的影响,对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供给体制的改变适应性差,思想观念陈旧和管理模式滞后等问题,在系统内深入广泛地开展以“克服六种思想,增强六个意识,适应五个转变,实现六个突破”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改革与发展”等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医疗卫生单位各级管理层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经营、管理、服务等理念和市场、改革、危机、竞争、创新、发展等意识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系统内广泛形成思改革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强化干部职工对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性质的再认识,学会了运用计划和市场两只手,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计划经济的顺势作用与市场经济的逆向作用相结合结合,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宗旨,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列为检验卫生工作的重要标准,不断满足和扩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思想观念和思路的转变有力推动了卫生改革与发展,在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消费需求的卫生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卫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理顺了乡村医疗卫生机构、非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及卫生系统差额拨款单位退休人员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人才物管理职能从乡镇人民政府上划县卫生局,年村卫生室人财物移交当地乡镇卫生院实行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聘用决定权移交县卫生局实行依法准入,年开始非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移交县卫生局,年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卫生差额单位经费补助机制实行定额补助,克服了财政拨款的随意性。年底全县医疗卫生基本实现全行业管理;二是建立了卫生工作双向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既强化了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职能和综合协调职能,更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三是建立了以聘用为核心和绩效考核挂钩的人事管理和内部分配制度。实行了院所长公开选聘和科室主任竞争上岗制;四是进行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改革。分别成立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五是对部分卫生资源成建制归并整合。撤销了卫生防疫站,右甸镇卫生院、苟街岔河卫生院、麻风病防治院,其人财物及职能成建制的分别归并县中医院、县疾病预防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苟街中心卫生院,使现有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得到开发和利用;六是多渠道融资发展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创建了我县首家民营私立医院(天和医院);同时允许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职工融资购买医疗设备,既壮大了业务,也增加了收入改善了政府投入不足职工待遇低的状况;七是医疗卫生单位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全面有力。推行了院务公开、病人选择医生、住院一日清单、费用查询、收费公示、后勤服务社会化和药品集中招标、医疗设备竞质竞价集中采购等单项改革,并形成固定制度执行。通过以上改革,有效的促进了我县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卫生资源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医院卫生院床位总数等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144个,包括县直医疗卫生单位6个、乡镇卫生院13个、村卫生室1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卫生技术人员831人,病床830张,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和病床数分别为2.56人和2.47张。二是医疗服务利用增加。年,预计到年底全县医疗机构(不包括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门诊诊疗人次可达80万人次,住院人数1.8万人。病床使用率70%以上。

(五)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有序成效显著。两年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框架已基本建立,初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和两年全县分别有29.9673万和30.6683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分别为96.8%和98.01%;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累计受益人次万,支付减免补偿金额万元,年达到当年8000元住院封顶线的有6人。年1—10月住院单次补偿达1万元以上的有人,达到住院封顶线1.5万元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极大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参合农从中得到真正实惠;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医疗机构得到了发展,前些年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诸多因素影响,乡镇医疗机构基本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新农合的开展给医疗机构注入了新的活力,乡镇卫生院在新农合实施过程中,管理、技术、效益等多方面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农民的健康意识,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认识及参合的意愿较实施前明显提高,新农合制度的施行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和欢迎。二是建立了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制度。有效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建立了巡回医疗制度和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制度,装备巡回医疗专用车一辆。农村卫生服务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促进和提高。三是在项目的带动下,乡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四是组织实施了第二轮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年经省市评审达到“基本合格县”标准。按照规划要求,今年正在组织申报“合格县”。

继续阅读

全县农村卫生情况汇报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卫生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三年来,各项工作实现质的飞跃,取得骄人业绩,创造了我县卫生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各项卫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得到加强完善,服务规模、条件、能力、技术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取得明显成效;卫生科技工作成果累累,中医先进县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城乡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医疗、药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状况不断改善;卫生行业作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卫生工作在保障和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按照县委宣传部通知要求,现就近三年来我县卫生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卫生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卫生工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重视和关心支持卫生工作,特别是XX年“非典”疫情爆发流行后,卫生工作更加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县县委、政府把卫生工作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切实加强领导,保证必要的投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别设一名领导分管或联系卫生工作,做到主要领导经常过问、亲自督促,分管领导亲自协调、亲自组织部署,党委政府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部门狠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基本建立。

(二)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发生重要转变。针对卫生系统长期受计划供给体制的影响,对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供给体制的改变适应性差,思想观念陈旧和管理模式滞后等问题,在系统内深入广泛地开展以“克服六种思想,增强六个意识,适应五个转变,实现六个突破”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改革与发展”等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医疗卫生单位各级管理层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经营、管理、服务等理念和市场、改革、危机、竞争、创新、发展等意识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系统内广泛形成思改革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强化干部职工对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性质的再认识,学会了运用计划和市场两只手,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计划经济的顺势作用与市场经济的逆向作用相结合结合,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宗旨,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列为检验卫生工作的重要标准,不断满足和扩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思想观念和思路的转变有力推动了卫生改革与发展,在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消费需求的卫生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卫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理顺了乡村医疗卫生机构、非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及卫生系统差额拨款单位退休人员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人才物管理职能从乡镇人民政府上划县卫生局,XX年村卫生室人财物移交当地乡镇卫生院实行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聘用决定权移交县卫生局实行依法准入,2008年开始非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移交县卫生局,XX年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卫生差额单位经费补助机制实行定额补助,克服了财政拨款的随意性。XX年年底全县医疗卫生基本实现全行业管理;二是建立了卫生工作双向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既强化了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职能和综合协调职能,更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三是建立了以聘用为核心和绩效考核挂钩的人事管理和内部分配制度。实行了院所长公开选聘和科室主任竞争上岗制;四是进行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改革。分别成立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五是对部分卫生资源成建制归并整合。撤销了卫生防疫站,右甸镇卫生院、苟街岔河卫生院、麻风病防治院,其人财物及职能成建制的分别归并县中医院、县疾病预防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苟街中心卫生院,使现有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得到开发和利用;六是多渠道融资发展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创建了我县首家民营私立医院(**天和医院);同时允许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职工融资购买医疗设备,既壮大了业务,也增加了收入改善了政府投入不足职工待遇低的状况;七是医疗卫生单位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全面有力。推行了院务公开、病人选择医生、住院一日清单、费用查询、收费公示、后勤服务社会化和药品集中招标、医疗设备竞质竞价集中采购等单项改革,并形成固定制度执行。通过以上改革,有效的促进了我县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卫生资源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医院卫生院床位总数等资源配置日趋合理。2008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144个,包括县直医疗卫生单位6个、乡镇卫生院13个、村卫生室1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卫生技术人员831人,病床830张,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和病床数分别为2.56人和2.47张。二是医疗服务利用增加。2008年,预计到年底全县医疗机构(不包括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门诊诊疗人次可达80万人次,住院人数1.8万人。病床使用率70%以上。

(五)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有序成效显著。两年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框架已基本建立,初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XX年和2008两年全县分别有29.9673万和30.6683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分别为96.8%和98.01%;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累计受益人次万,支付减免补偿金额万元,XX年年达到当年8000元住院封顶线的有6人。2008年1—10月住院单次补偿达1万元以上的有人,达到住院封顶线1.5万元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极大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参合农从中得到真正实惠;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医疗机构得到了发展,前些年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诸多因素影响,乡镇医疗机构基本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新农合的开展给医疗机构注入了新的活力,乡镇卫生院在新农合实施过程中,管理、技术、效益等多方面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农民的健康意识,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认识及参合的意愿较实施前明显提高,新农合制度的施行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和欢迎。二是建立了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制度。有效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建立了巡回医疗制度和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制度,装备巡回医疗专用车一辆。农村卫生服务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促进和提高。三是在项目的带动下,乡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四是组织实施了第二轮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XX年经省市评审达到“基本合格县”标准。按照规划要求,今年正在组织申报“合格县”。

继续阅读

县农村卫生情况汇报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卫生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三年来,各项工作实现质的飞跃,取得骄人业绩,创造了我县卫生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各项卫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得到加强完善,服务规模、条件、能力、技术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取得明显成效;卫生科技工作成果累累,中医先进县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城乡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医疗、药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状况不断改善;卫生行业作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卫生工作在保障和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按照县委宣传部通知要求,现就近三年来我县卫生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卫生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卫生工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重视和关心支持卫生工作,特别是年“”疫情爆发流行后,卫生工作更加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县县委、政府把卫生工作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切实加强领导,保证必要的投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别设一名领导分管或联系卫生工作,做到主要领导经常过问、亲自督促,分管领导亲自协调、亲自组织部署,党委政府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部门狠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基本建立。

(二)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发生重要转变。针对卫生系统长期受计划供给体制的影响,对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供给体制的改变适应性差,思想观念陈旧和管理模式滞后等问题,在系统内深入广泛地开展以“克服六种思想,增强六个意识,适应五个转变,实现六个突破”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改革与发展”等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医疗卫生单位各级管理层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经营、管理、服务等理念和市场、改革、危机、竞争、创新、发展等意识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系统内广泛形成思改革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强化干部职工对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性质的再认识,学会了运用计划和市场两只手,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计划经济的顺势作用与市场经济的逆向作用相结合结合,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宗旨,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列为检验卫生工作的重要标准,不断满足和扩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思想观念和思路的转变有力推动了卫生改革与发展,在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医疗消费需求的卫生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卫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理顺了乡村医疗卫生机构、非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及卫生系统差额拨款单位退休人员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人才物管理职能从乡镇人民政府上划县卫生局,年村卫生室人财物移交当地乡镇卫生院实行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聘用决定权移交县卫生局实行依法准入,年开始非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移交县卫生局,年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卫生差额单位经费补助机制实行定额补助,克服了财政拨款的随意性。年底全县医疗卫生基本实现全行业管理;二是建立了卫生工作双向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既强化了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职能和综合协调职能,更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三是建立了以聘用为核心和绩效考核挂钩的人事管理和内部分配制度。实行了院所长公开选聘和科室主任竞争上岗制;四是进行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改革。分别成立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五是对部分卫生资源成建制归并整合。撤销了卫生防疫站,右甸镇卫生院、苟街岔河卫生院、麻风病防治院,其人财物及职能成建制的分别归并县中医院、县疾病预防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苟街中心卫生院,使现有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得到开发和利用;六是多渠道融资发展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创建了我县首家民营私立医院(天和医院);同时允许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职工融资购买医疗设备,既壮大了业务,也增加了收入改善了政府投入不足职工待遇低的状况;七是医疗卫生单位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全面有力。推行了院务公开、病人选择医生、住院一日清单、费用查询、收费公示、后勤服务社会化和药品集中招标、医疗设备竞质竞价集中采购等单项改革,并形成固定制度执行。通过以上改革,有效的促进了我县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卫生资源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医院卫生院床位总数等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144个,包括县直医疗卫生单位6个、乡镇卫生院13个、村卫生室1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卫生技术人员831人,病床830张,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和病床数分别为2.56人和2.47张。二是医疗服务利用增加。年,预计到年底全县医疗机构(不包括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门诊诊疗人次可达80万人次,住院人数1.8万人。病床使用率70%以上。

(五)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有序成效显著。两年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框架已基本建立,初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和两年全县分别有29.9673万和30.6683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分别为96.8%和98.01%;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累计受益人次万,支付减免补偿金额万元,年达到当年8000元住院封顶线的有6人。年1—10月住院单次补偿达1万元以上的有人,达到住院封顶线1.5万元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极大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参合农从中得到真正实惠;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医疗机构得到了发展,前些年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诸多因素影响,乡镇医疗机构基本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新农合的开展给医疗机构注入了新的活力,乡镇卫生院在新农合实施过程中,管理、技术、效益等多方面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农民的健康意识,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认识及参合的意愿较实施前明显提高,新农合制度的施行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和欢迎。二是建立了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制度。有效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建立了巡回医疗制度和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制度,装备巡回医疗专用车一辆。农村卫生服务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促进和提高。三是在项目的带动下,乡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四是组织实施了第二轮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年经省市评审达到“基本合格县”标准。按照规划要求,今年正在组织申报“合格县”。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