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中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中小学德育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中小学德育论文

创新德育的中小学德育论文

一、黑龙江省学校德育现状

1.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与建设(1)学校德育队伍建设。学校比较重视德育队伍建设,通过建立提升专业化程度的相关制度来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但对新任职班主任岗前培训力度不够,没有严格把关,更多的是指派。(2)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黑龙江省60%的学校都能够构建自己学校的特色文化,围绕核心理念开展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德育模式。在对“您所在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是如何开展的,有哪些特色做法”调查发现,黑龙江省60%的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开展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载体,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以校训校风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学校环境文化;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制度文化。如佳木斯三中的学校文化均围绕目标教育开展;鸡东红星小学的办学理念是阳光教育,努力办规范自由的教育,让学生在灿烂阳光下自由呼吸,既赋学校内涵发展以阳光;赋教师主体价值以阳光;赋学生生命成长以阳光,并启动了阅读工程:既阅读自然、阅读书籍、阅读社会,从而培养学生自立于社会的能力,让每一朵鲜花共享阳光,以阳光文化成就教育的阳光。(3)学校德育制度建设。学校都有比较完善的德育制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但有些制度制定没有尊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没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丧失主动性,积极性。(4)家校共建德育网络建设。较好地建立了德育育人网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2.教师培训教师培训的内容要针对不同的需求来设计;教师培训的形式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深化。

二、黑龙江省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德育实效性不高,“重智轻德”现象仍然普遍一是德育目标空泛,过大过虚,可操作性差;二德育方法陈旧,重认知轻养成;三是学生评价,更多的关注智育,忽视学生道德品质成长;四是德育与家庭学校背离的状态难以形成育人合力;五学校德育更多的是走形式,并不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而是从上级或教育部门布置的任务出发,看重的只是德育的政治价值。因此,德育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很难形成德育实效。

2.德育工作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一是部分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表层,忽视了学生内心的成长;二是德育脱离生活,成为纯粹的“学校德育”,德育教育与实践活动脱离,导致学生很难有震撼心灵的教育实践;三是过于依赖制度的强制性,在德育工作中往往偏离正确的工作原则和方法,不能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出发,正面教育,启发引导。

3.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作用发挥不大班会、团队会作用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不注重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没有达到全员育人的德育效果。

4.班主任培训特别是新任职班主任岗前培训力度不够学校虽然有自己的校本培训制度,为德育队伍建设、专业成长搭桥铺路,但是对新任职班主任更多的是指派,没有严把入口关。

继续阅读

关于传统蒙学的中小学德育论文

一、传统蒙学与现代中小学德育范畴的交叉和变更

很多蒙学教材采取类书的编撰方式,这种近似于百科全书式的形式能够更好地传授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相比于现代的中小学德育,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蒙学之所以称其浅显,并非表现在它所涉猎的范围上,而在于其表述的程度上。基于其广博的属性,对于孩童蒙学教育也与现代中小学德育工作范畴略有差异。

首先是年龄阶段的异同。蒙学在古代称为小学,但此小学并非现代之小学,它并不以确切的年龄阶段为小学和大学的划分标准,而是以学识的程度去衡量。“识得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者方为小学。”也就是说,我们现代一直到高中学习的都是古代小学所讲解的内容,这样的德育工作就有了更系统化、更深入长久的教化时期。但对于德育的重点时间段,古人与今人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蒙学对道德教育特别强调人在十五岁之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在这时,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因而以纯正的品德标准去教育非常重要。正如程子所说:“人之幼也,心知未有所主,则当格言至论陈之于前,使充耳盈腹,久而安之,若固有之者,后虽有谗言斜秽,不能入也。”伦理道德教育,在这一时期具有先入为主的意义,此后,知与时长,化与心成,逐渐形成人格的雏形。从这一点上看来,现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心下移到8岁至14岁是与传统蒙学有着较大的顺承关系的。

其次是德育内容的异同。蒙学教育内容分如下几项:一是“远大的志向”,这是古今德育的共同要求。古往今来,志向高远与否被看作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分野,只有志向远大高尚者,才能得到君子的称号。对于童蒙时代的孩子,让他们志存高远,即使后其有所不足,也“虽不能为圣人,亦不失为贤者”。有道是“取法于上,得乎其中”,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本身立志不高,仅学常人随波逐流,必然会沦为言而无信,错不知悔的下等人。因而童蒙的教育是在理想之我与现实之我中拉开距离,进而驱使自我不断地前行。现代德育中也是如此,“三岁看八十,七岁定终身”,孩子如果不立志,就很难有所作为。成功的人必然是立志的人,志向能起到引航作用,能起到激励作用,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使人意志坚定,增强克服各种困难的信心,能使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惰性,所以要想实现梦想,不仅要立志,更要立长志。如今中小学课堂教育中增设了励志故事讲读,各种课后辅导教育报刊上励志故事也层出不穷,反映的正是童蒙时期对孩子志向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是现代被很多人嗤之以鼻的“孝悌”教育,但其实这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百善孝为先”。无论是三纲五常还是四书五经,都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悌之义是以后进阶之本,唯此才具有登堂入室的资格。而孝悌的外在表现就是礼,“要常低声下气,语言祥缓,不可高声妄论,浮言嬉笑”。又如坐要“定身端坐,齐脚敛手。”站要“拱手正身,不斜支旁倚。”古人对儿童的言行举止都有要求,这在现代看来是对儿童天性的一种束缚,很多教育机构都试图摆脱这种影响,引进西方的教育模式,对被教育者实行“散养”。但多年实践发现,这样的教育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反而会造成天性泛滥、进退无礼、道德失范的局面。因此,对于蒙学的“孝悌”不应完全否决,而应批判接受。

二、传统蒙学与现代德育工作方式之比较

中国传统蒙学的精华主要体现在训蒙方式上,也就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为主要目的的传统蒙学,其方法纵然受当时当事的制约,但其适应儿童身心特征和我国语言规律的特点确实是现代教育所不能忽视的。我们完全可以将其抽取出来,做适当的变更后,在新条件下加以使用。在古代训蒙方法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承认儿童年龄和生理的特殊性,提倡顺应其天性的教育。这点从孔子的“因材施教”中就可见一斑。明学家王守仁在总结前人教学经验时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谨,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不能已。”儿童喜玩乐的性情,决定了童蒙教育既不能严苛也不能一味放纵,必须宽严有节,刚柔并济。一方面要严格,因为蒙学教育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收其心”,也就是使儿童乐嬉游的天性得到一定的约束,因此,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必须做出详尽的规定。传统伦理道德所禁绝之处,即儿童无所通融的禁地必须遵守,而且,儿童“心易放而难收”,他们处于学习阶段,对日后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这些规定也应尤其严格。另一方面,如果急功近利,又会使儿童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应该严中有宽,只要与基本原则不发生冲突,偶有过失也不能严厉呵斥,有必要曲为导引,好言相劝,古代把这种方法叫作“爱养”。古人的“宽”还有一种被今人应用得恰到好处,就是奖励机制。古人会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奖励,有一份成绩,就会有一份表彰,使其意识到寸有所长,进而增强自信心。这也是有史料为证的,王筠曾说:“孔子循循善诱,孟子教亦多术,故遇笨拙执拗之弟子,必多方以诱之,使其得机之所在,即从此鼓舞之,蔑不欢欣,而唯命是从也。”

由此可见,我们如今小学中最常见的“小红花”奖励并非是小儿科,而是对于古代奖励机制的一种变化,让孩子们于无形中培养起自信的心态,更积极地面对挑战。古代训蒙原则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也是现代教育中被忽视的一面,就是“少授专精”的教学理念。几乎所有的训蒙方法都强调教授学生的书文不在多而在精,如果急躁贪多,刻意求速,此处未详,彼处又起,一直这样潦草地做功夫,那么只能什么也学不好。这种“百家通不如一家精”的想法也体现在对人从业方向的培养上,虽说礼乐射御书术样样不落,但学到一定时期,古人就会让学生选择其特长的一项精细研习,而非现如今提倡的素质教育这样大锅烩,一直到成人之后才选择今后的从业方向。这样的教育理念避免了很多天才被扼杀的现象,多出很多在某一领域有一定造诣的大家。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经常抱怨没有“大师”出现,却无力扭转的原因,如果不从启蒙教育入手,我们的未来不仅被国外的教育落在起跑线上,更无颜面对我们悠远、优良的教育传统。另一点应提倡的是“寓教于乐”的传统。举一个例子:《春秋谷梁传》记载,昭公八年,在畋猎的时候讲习礼仪。割兰草插在地上,作为畋猎的界限,把战车竖立起来,插上大旗作为辕门,辕门的大小以车两个轴距离辕门两侧四寸为宜。在畋猎之中,如果车轴碰到辕门就出局,因为说明驾车技术太差。畋猎还要求,驱车奔驰,战车扬起的尘土不能飞出车辙之外,马在奔驰中应该四蹄相应,快慢适度。驾车之人不能失驰骋之节,禽兽跑出设定的畋猎范围之外不准追杀,这是取战争之中不杀投降者之义。射中的禽兽太小要放生,取不虐待幼小之义。这是在畋猎过程中一边习文,一边习武,让学生既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又明确了道义的准则。

继续阅读

台湾地区中小学德育论文

1台湾地区德育教学的新理念

近十多年来,台湾地区教育领域的最大变革就是“九年一贯制”课程改革和“十二年义务教育改革”,两项改革时间间隔短,改革力度大,理念冲击性强,对德育工作的理念有显著影响。“九年一贯课改纲要”中提出,其主要的理念是“中小学之课程理念应以生活为中心,配合学生身心能力发展历程;尊重个性发展,激发个人潜能;涵咏民主素养,尊重多元文化价值;培养科学知能,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十二年义务教育”在前者的基础上,又将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变得更为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开出自己的胜利之花;更为注重多元化的前进道路,让每位孩子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而且强调“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

概括而言,新理念贯彻下的德育理论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其二是,注重培养学生从生活中锻炼基本能力,形成良好习惯,将道德拖回到现实情境中,使之具有实际的意义。其三是,拓展多元化层次的教学支撑点,实现道德教育的统筹性效果。最后是,营造更多的实践情景,使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塑造真善美的道德情操。

2台湾地区德育教学方法的设计探讨

多元化发展是台湾地区开展德育教育最独特的经验,这种多元态势使他们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设计源于教学目标的千差万别,源于教师各自富于特色的教学手段和学生良莠不齐的学初面貌,也来源于教授内容的繁冗简缩。实际开展时,达成教学目的的途径又是多样的,通常而言,实现途径有:正式课程(相关课程的开设)、非正式课堂(校园活动、社会活动等)和潜在课堂(周边氛围、友人互动等)。即使是同一种途径,不同的老师在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时,也会采用各种个性化的方案。而且,台湾地区德育教学不只在教室内开展,他们已经突破了学校的限制,走向了社会,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迅速增多,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土地资源都得到多样的整合。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主要有体验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道德讨论法、价值欣赏法等一系列成型的手法,每种都可以拿出来作为单独的案例供大家研磨。

3台湾地区德育多元化开展的启示

台湾地区的德育工作,使道德与学校、家庭、社区以及其他各学科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德育氛围。对于我们来说,主要借鉴的经验有注重从多平台、多渠道,运用多种手法开展德育工作,充分调动多种资源,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知善、行善、好善”理念的统一,强调实践体验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发展,努力帮助他们完成五美的均衡。开展德育工作,切记要贴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不能随意架空,要懂得改革步骤的把握,注重根本思想的转变。

作者:华倩倩武宁单位:山东青岛郑州路第二小学

继续阅读

高校衔接中小学德育论文

一、高校与中小学德育衔接现状

(一)高校与中小学德育内容不合理首先,道德教育应该包括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但在我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通常不太重视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这两方面的内容。其次,审视目前的德育内容多是一些可操作性不强的笼统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的少,反映时展内容的少。第三,我国的道德教育没有依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思想道德水平制定出符合他们特点的内容,经常有简单重复的现象,也没有解决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德育衔接性问题,往往造成道德教育超出其年龄段学生身体和智力发育水平。

(二)高校与中小学德育管理机构不统一首先,我国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德育管理机构,高校和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其次,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是大部分老师和学生对这些规章制度并不了解,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及时地对学校和社会进行宣传,因此也没有形成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核查监督机制及奖惩机制。再次,学校及社会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德育管理体制,许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学校的硬件设施,但往往忽略了校园文化、校风、学风方面的建设。

二、高校与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的原因探究

(一)高校与中小学对德育衔接的认识不清虽然我们党和国家一向强调德育的重要性,然而许多学校依然没有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目前,社会及学校普遍认为当前的德育成果不太理想,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意识到德育衔接问题的重要性,并做了理论研究,但是许多学校还没有理解德育衔接的真正含义。党中央、教育部的文件中一再强调德育衔接,但因为宣传、领会学习等种种原因,学校及老师并没有贯彻实施。总的来说,是对高校与中小学德育衔接的认识不清、重视不够造成的。

(二)现行教育制度自身缺陷我国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存在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现行教育制度自身存在缺陷,目前主要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来考核及评价学校和学生。因此学校通常只重视和加强智育,即使学校、老师及家长知道德育的重要性,迫于社会现实,也会淡化道德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为了在未来社会中有竞争优势,而决定一个学生是否有优势的主要依据就是考试分数,德育对他们的影响不大。学校及社会往往通过教师评语来评估一个学生的德育状况,但它很难正确、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应试教育的弊端不除,德育评估的方式不改,德育衔接的问题就会依然存在。

(三)德育改革缓慢随着当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道德教育应紧跟上社会的步伐,与时俱进。在各项改革和研究中,学校德育研究在许多方面显得理论脱离实际。特别在德育衔接这一块,学校并没有切实解决问题,将德育衔接理论真正运用于实践中。另外,中小学德育管理和大学德育管理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道德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三、高校与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问题的对策研究

继续阅读

教育局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发挥德育在推动学校发展和促进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中小学德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精神,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全过程,紧紧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真正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着力解决好制约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任务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中小学生不同阶段身心成长的特点,进行爱心教育、诚信教育、公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合格公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三、主要措施

(一)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强化德育队伍建设

1.健全和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各中小学要把德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和教导处(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德育课程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班主任、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落实责任,统筹、协调和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

继续阅读

教育局班主任共同体建设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遵循班主任专业人才成长规律,结合班主任工作实践,全面提高共同体成员的师德水平、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全市范围内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班主任团队,引领全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提升。

二、建设目标

1.以共同体建设为载体,引导成员重视自身的班主任生涯规划,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探索成员凝练学生管理和班集体建设特色、锻造名师风范的路径;

2.以共同体建设为契机,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确定一至两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课题,以此为研究方向,探索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研究成果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3.培养2名以上太仓市级名班主任,1名以上市级名班主任。

三、工作内容

1.专家引领。聘请省内外专家对共同体成员进行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教科研方法指导等方面的引领。

继续阅读

高校新学期德育教学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工作中心,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有关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指示精神,突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工作重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原则,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为目标,通过不断开拓创新、整合德育资源,整体构架中小学德育体系,把理想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推向新的高度,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使我校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思路

1、确立一种意识:以学生为主体。

2、抓住两条主线: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

3、实现三个结合:教育与教学的结合,传统与现代教育手段的结合,思想教育与环境熏陶的结合。

三、工作目标

1、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继续阅读

现代教育实施意见

一、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长观和教育思想,掌握科学教育方法。

二、具体实施方法:

(一)与家长委员会工作结合。

成立家长委员会,将具有一定家庭教育经验,热心支持学校工作的学生家长推荐出来组成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以年段为单位组建分会,由年段牵头,各班推荐4—5人组建。各年段家长委员会任期三年,也可视实际情况补充调整。

通过家长委员会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家长们知道家长学校办学目的,并积极参加家长学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鼓励家长总结家教经验,在家长委员会或家长会中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家教水平。

家长学校通过与家长委员会密切配合,了解家庭教育动态及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办学方法,提高办学效率。

各年段有关学生利益的重大决定或活动,应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讨论。以取得家长们的支持。

(二)与家长会的召开结合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