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期刊文献观果植物与发展展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引言
观果植物不仅能有效地美化环境、降尘减噪、调节小气候、弥补秋冬观赏性不足,更兼有生态功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求[1]。然而,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开花植物的应用较为广泛,观果植物还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园林应用相较于总体资源十分稀少[2]。因此,为更好地应用观果资源,特将观果植物主要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
2观果植物介绍
2.1概念介绍
观果植物是指果实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植物的总称[3]。有的观果植物色彩鲜艳,有的形状奇特,有的香气浓郁,有的着果丰硕,有的兼具树形、枝叶、花朵等多重观赏性能,具有美的视觉效果[4]。
2.2常见观果植物及其分类
观果植物种类繁多,可根据植物学及园林应用角度等进行类型划分。在植物学中,按照生长习性,可分为常绿、落叶两类。按照果皮的性质,可分为肉果和干果,其中肉果的观赏价值较高,又分为浆果、梨果及核果[5]。在园林应用中,由于观果植物的色彩、形态、意境是主要的观赏特征,故一般根据果实的颜色、形态及成熟期进行类型划分[6]。
3.1文献研究现状—依据研究主题
在知网搜索栏中输入“观果植物”,按照主题相关性排序的方式进行搜索,取前100篇文章进行分析归类整理,得到与观果植物的相关主题研究如图1.其中对某地区某类观果植物资源调查/评价/应用占据篇幅最多,如《兰州市园林观果植物资源分析》《野生观果植物白棠子的驯化繁育研究》以及《梵净山和茂兰保护区秋冬观果植物资源组成异同》等,共43篇。对观果植物资源在园林中的应用探究次之,共36篇,如《秋色叶及观果树木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以及《观果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等。对植物自身性质研究有10篇,如《6种观果植物的耐热性研究》以及《观果型玫瑰新品种美果玫AF》等。还有观果植物在盆景中的应用,观果植物的评价研究以及历史文化主题的探讨等,共占11篇。
3.2文献研究现状—依据发表时间
在知网搜索栏中输入“观果植物”,根据不同发表时间,从1980年至今,每隔5年进行一次整理,得到结果如图2。1981年:记载共1篇,为《盆景浅谈》。1985年:记载共3篇,为《枸杞盆景》《樱桃盆景的矮化砧———欧李,盆花秋后的养护管理》《家庭塞外绿化》,主要以盆景研究为主。1990年:记载共8篇,主要有《北京花果盆景发展史考证》《推荐终年供人欣赏的珊瑚椒》《一树多种观果盆景快速制作研究》《毛樱桃露酒的加工技术》《论盆景的优美与壮美》《开发长白山野生花卉资源为城市绿化服务》《盆栽枸杞的果期控制》《佛果灿灿迎新春》。其中,针对观果盆景的研究有6篇,针对观果资源研究1篇,观果植物自身研究1篇。1995年:共20篇相关文献进行发表,以观果盆景的研究为主。2000年:共55篇相关文献进行发表,但与观果植物直接关联性较大的为32篇,以观果盆景研究及观果植物自身性质探究为主。2005年:共80篇相关文献进行发表,但与观果植物直接关联性较大的为61篇,其中以观果植物资源探究为主,观赏盆景研究所占的比例明显减少。2010年:发表相关文献116篇,直接关联性较大的为72篇,其中以观果植物资源探究、植物自身性质研究和园林应用为主,观果植物景观评价体系也有一定介绍。2015年:发表相关文献126篇,直接关联性较大的为75篇,主要集中在观果植物在园林中应用探究及植物资源研究。观果植物相关文献发表数量逐年递增(图3),从上文的历年研究方向总结可以看出,早在几十年前,我国就开始了对观果植物资源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让野生观果植物走入园林,充分发挥其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作用,已成为重要课题[7]。1980~1990年的研究以观果盆景为主,1990~2000年以盆景为主的研究同时增加了对观果植物自身性质研究。2005~2010年左右更加重视园林上的应用以及地方植物资源的调查,随着园林应用的增多,对筛选出较高观赏价值的观果植物评价体系研究也在逐渐增多,如模糊评价法、美景度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8]。
4发展展望
随着生态文明的发展,观果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合理地规划配置,成为重要的探究方向。观果植物应用于园林中不但可以改善美化环境,还可以吸引鸟类及兽类,给园林带来生动活泼的气氛,是景观原生性和生态性的体现[9]。我国观果植物资源种类丰富,但现有研究及应用稍显不足,为此,结合期刊文献的综述提出观果植物的发展展望如下:首先,重视观果植物资源的基础调查研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视观果植物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其次,加强引种驯化、栽培繁育技术的研究,在野生品种的基础上扩大育种规模,探索优良观果植物资源[10]。结合观果植物评价体系构建分析大众心理喜好,探究观果植物资源园林配置的最佳效果和规律,推动观果植物的园林化应用[11]。挖掘观果植物的文化特色,促进文化层面的知识普及及审美意识和水平的提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