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类期刊杂志的作用与发展范文

教育类期刊杂志的作用与发展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类期刊杂志的作用与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育类期刊杂志的作用与发展

教育类期刊要紧紧围绕教育均衡发展、规范化办学等这些党和政府的教育中心工作来办刊,从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解读等方面为广大教师答疑解惑。首先是要注意选题策划的针对性。每一本期刊都要针对特定的读者对象,关注学校的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次是要注意选题策划的贴近性。只有贴近实际才更有实效。期刊品牌建设已受到学者关注。早期研究者虽萌生品牌建设意识,但对于期刊品牌建设的分析和讨论相对笼统。

2000年,江年攀发文呼吁学报承办者应注重学报品牌创建,并提出应从突出学报特色和个性,打造学术精品,提高编辑队伍素养入手,促进品牌化发展。也有研究者从其他不同角度撰文,讨论高校学报品牌建设的宣传和特色创建等问题。邹建达指出,高校学报中缺少知名品牌,处于品牌声誉劣势,期刊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注重质量基础上,树立品牌意识,形成自身品牌风格。随着品牌研究推进,更多学者分层研究不同学科的品牌建设,分别提出针对人文或自然等学科期刊的品牌建设策略。张西山分析了人文社科学报品牌竞争和建设后,提出人文社科学报品牌发展要准确定位、形成特色和风格。

一、品牌内涵

“品牌”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西得尼•莱维提出,尔后学者从不同角度审视品牌概念,对品牌的理解也见仁见智。根据最初的品牌定义,品牌集合了产品名称、标记、符号、设计等,具有某种象征性,体现产品内在品质,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加以区分。随着消费者中心的销售理念形成,品牌增加了一些复合特质,包含产品功能、文化、服务承诺及情感象征价值等。发展到品牌关系阶段,品牌概念更加宽泛,不但包含产品交换关系,还包含其他社会关系,如品牌承诺度与相关度、归属与关系度、熟悉与了解度、信任与尊重度、联想与再认等。当代学者对品牌的认识内涵更加深入,认为品牌集合产品的品质、属性和情感体验,融合了品牌关系中的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延伸出的各种社会关系成为品牌建设关键。在期刊品牌探索方面,中国期刊协会曾提出十项参考标准,涉及期刊内容、风格、质量及文化因素,特别注重对期刊质量、社会影响力的界定[8]。期刊品牌内涵是编辑部门通过精心设计而打造的识别体系,能够给读者留下综合印象。期刊品牌不仅反映期刊质量和市场定位,也是品位和个性化的价值表现。期刊作为特殊商品,承载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极强的社会文化属性,因此期刊品牌是具有特殊商品意义。品牌的名称、标志构成期刊识别功能,提到某种品牌,读者就能清晰对应到其服务文化和品质。期刊品牌还具有承诺和增值功能。不同品牌对应期刊内在价值、消费者不同层次,并针对不同消费群体作出相应承诺。期刊品牌还具有巨大无形价值,可增加期刊形象扩张力和市场开拓力。期刊品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对内而言,期刊自身构成因素、人才队伍是期刊品牌重要影响因素,如刊名是否能够准确反映期刊定位和特色,与读者产生共鸣,让人过目不忘,获得心理认同;办刊理念是否独特、有新意。对外而言,宏观政策也会影响期刊品牌塑造,如国家政策支持可为期刊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推动期刊健康发展。

二、高校教育类期刊品牌建设现状

高校教育类期刊属于高校学报,具有共有特征,如连续性、文化性和学术性。但高校教育类期刊相对于综合性高校学报而言,又具有专业性更集中的特性。高校教育类期刊依存于高校,立足于学科发展前沿阵地,促进校内外学者交流与合作,在展现高校科研水平和成果方面发挥窗口和桥梁作用。对高校教育期刊而言,同样可依靠品牌打造提高期刊学术价值和学术信息传播影响力,以科学办刊理念为战略指导,持续提高高校期刊知名度和美誉度。其品牌经营目标是通过建立强势品牌提高期刊知名度,品牌优势表现在高品位学术质量、先进文化内涵、较高读者认同度、创新性等。随着期刊竞争日趋激烈,品牌建设已逐渐为期刊界、学术界关注,不少高校教育类期刊的出版单位已将品牌建设提上日程,集多方之力,做有益尝试。

三、高校教育期刊品牌发展策略

为突破期刊品牌发展困境,高校教育类期刊品牌塑造可在理念上实行特色化办刊,开展科学品牌定位与个性化品牌设计。在理念上实行特色化办刊,科学的品牌定位与个性化的品牌设计,在制度上加强过程控制,不断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扩大期刊传播能力和学术影响力。教育类期刊与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是,教育期刊仍有着极大的优势,它不像广播、电视那样一听而过,不需要其他辅助工具而可随时随地阅读;不仅可以反复阅读,还可以在任何环境下传阅;教育类刊物具有保存价值,把每年的杂志装订成册还可作为资料查询,随着广大教育者教育水平程度的提高,教育杂志的阅读层次逐渐提升。经调查发现,某些偏远地区教师的教育知识来源只有书报和期刊,这些特殊地区从电视、网络中了解到的教育信息不甚完全,教育类杂志则可以弥补。由此可见,在教育改革大环境下,教育类期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