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技期刊的发展探讨范文

科技期刊的发展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技期刊的发展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科技期刊的发展探讨

1科技期刊在“互联网+”浪潮下的发展

1.1科技期刊在“互联网+”时代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趋势

科技期刊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互联网+”时代媒介发展的理念。从新闻出版发展趋势来看,对科技期刊的发展有借鉴的作用,有利于科技期刊转型升级;从科技期刊所属行业发展来看,更加注重对所属行业的发展进行前瞻和深入思考和引导;从读者的角度,将更加关注期刊内容的可读性、实用性和国际化[5]。“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本是选择某个时间安静地坐下来阅读一本纸质期刊,而现在是随时随地地通过电子书、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客户端浏览或者下载电子期刊。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了读者们最常用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呈现出的是碎片化的、个性化的。因而,科技期刊有效的碎片化传播也成为了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的有效手段。所谓的碎片化传播,就是对完整的内容进行加工和整理,将其分解成分散的知识单元,借助新媒体传播工具进行传播[6]。“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正在深刻影响着受众的媒体接触方式,在给读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将推动科技期刊的传统出版模式发生巨大而深刻的改变,科技期刊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新时期科技期刊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同内容、多载体、实时看”的媒体融合出版模式是科技期刊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

1.2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形式

目前,大家所熟悉的科技期刊与媒体融合的探索实践中,其主要的展现形式为各大数据库、期刊网站、新媒体平台等。1)各大数据库。大多数的科技期刊最开始的触媒都是从与各大数据库合作传播开始的,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数据库较全面地收录了各学科期刊,内含丰富的链接,使用效率相对较高,其使用的主要用户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图书馆。科技期刊通过数据库传播和文献分类整合,是数字化出版的主流方式。2)期刊网站。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部分科技期刊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并定期更新期刊内容,以供广大用户开放获取;进一步地,渐渐淘汰了邮箱投稿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采编系统,完善了自己的作者库、读者库和审稿库,便于通过提取后台数据进行分析。有些科技期刊以协同办刊加盟“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OAJ)”等,来实现期刊的集约化和专业化转型。3)新媒体平台。新媒体出版平台通过便捷、快速、多元、多维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搜索资料、浏览目次和下载全文的各项功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体平台有微信、微博、App客户端、二维码等,科技期刊采用最多的方式是微信公众号。科技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号,以微内容的方式进行微传播,增强了编辑、审稿专家、作者、读者之间的黏性。在“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和创新2.0模式下,科技期刊还可以探索期刊集群与媒体智库的融合。

2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1)实现真正的媒体融合,杜绝形式上的媒体融合。面对新媒体和数字出版的冲击,传统出版业纷纷通过开通微博、微信等公众号来体现其与新媒体的融合,我国目前也有许多科技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通过推送期刊内容以求扩大期刊的影响力。但是,很多公众号的活跃度很低,仅仅用于推送当期的目次和单篇文章,其呈现形式就是照搬了纸刊的内容。甚至有一部分科技期刊的公众号就是处于休眠或者半休眠状态,长时间没有更新也没有维护。这说明部分科技期刊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尝试中是处于一种跟风的状态,是持着一种你有他有我就要有的心态,并未做过慎重的考虑。当真正开始运营公众号时,发现要继续推进面临相当多的问题,如:对如何运用公众号缺乏具体思路,对公众号的长期发展也没有整体的规划;期刊出版的任务本身就比较繁重,编辑人员的工作量已经相当饱满,往往无暇顾及新增的公众号的运维工作,而且没有有效的薪酬或者目标激励机制,也导致编辑没有足够的功力和积极性对待公众号的相关工作等。种种原因导致期刊的公众号实质上就是一个空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新媒体资源的浪费。因此,科技期刊不论将如何进行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都需通过全面的调研,进而慎重地开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

2)“内容为王”是科技期刊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底线。作为一本科技期刊,特别是学术期刊,不论采用哪种形式进行出版,即便是通过新媒体技术或手段进行再次开发传播,吸引读者的最根本所在,是其高质量的内容。不管是在传统出版时代,还是现在的新媒体传播时代,支撑科技期刊竞争力的依旧是期刊的内容,若是缺乏优秀的文章,或者文章经不起推敲,那传播也就无从谈起了。在有优质内容的基础上,内容通过何种方式呈现,又通过何种途径传达给受众,新媒体只是媒介、载体,它无法对期刊的内容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只是为科技期刊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传递信息的方式。科技期刊应持续地推出原创性的、前沿性的高水平文章内容,不断地增强期刊自身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努力地提升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在日常的工作中,应积极地开展约稿工作,更多地争取优秀的稿源;应紧跟热门方向的研究,不定期地策划专题、专刊,吸引作者、读者的关注;应长期推出品牌专栏,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此外,应该严格遵循审稿制度,杜绝人情稿件;在见刊前的编校工作中,应严谨细致,强化编校的质量。这样才能保证期刊内容的高质量。

3)科技期刊编辑的新媒体能力。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科技期刊需要将传统媒体资源,即期刊本身的内容,与新媒体技术进行融合,需要对传统媒体资源进行再创造,并利用新媒体手段重新呈现出来。科技期刊的大多数编辑都是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在进入期刊社或者编辑部工作后才开始接受出版专业的相关知识的培训,其所具备的是扎实的期刊编辑技能和本行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并不具备专业的网络专业知识和新媒体技能。所以很多人提倡加强培养复合型的编辑人才。只有对本专业技术、编辑出版技术和新媒体技术都全面掌握的人才,才能够胜任新媒体融合时代下科技期刊和新媒体的融合工作。只是现实情况是,对于大多数科技期刊而言,这样的全能型复合人才并不是随处可见的,更多地会考虑从现有编辑人员中选取进行新媒体融合出版的专业培训,但是这种技能也并非短时间内就可以熟练掌握的。所以在现有的条件下,其实不妨考虑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传统的出版编辑人员依旧主要负责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保证期刊内容的高质量,而相应的新媒体技术相关的工作可以引进专业人才进行负责。编辑人员仅需掌握基础的新媒体知识,无需进行实际的操作,将相应需要通过新媒体平台呈现的期刊内容交接给新媒体技术人员进行后续的处理;新媒体技术人员负责具体新媒体平台的工作,在保证内容严谨性的前提下,如何对需展示的期刊内容进行再创造处理,如何实现良好的宣传服务效果,如何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提高被关注度,如何增强互动性,这是新媒体技术人员需要依靠自身专业知识来实现的目标。编辑出版人员与新媒体技术人员发挥各自所长,分工协作,以达到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真正融合。我刊的微信公众号刚开始的时候就是由编辑人员兼顾运维,因为编辑自身的编校出版工作已经相当繁重,公众号的推送、维护等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屡屡出现障碍,时效性也无法得到保证;而后采用专职的人员负责微信公众号的运维工作,与原本的编辑人员进行分工协作,无论是公众号的推新频率,还是推送内容,亦是在各个宣传细节的设计处理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所以这种分工与协作的方式对于推动科技期刊在新媒体平台的有效传播确实有着积极的作用,能促进科技期刊与新媒体技术实现真正的融合,有助于进一步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