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传统期刊的坚守与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媒体融合的概念和特点
媒体融合(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提出的。在我国,对“媒介融合”的概念还没有达成普遍一致,但从直观来看,媒介融合是指,面对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输给受众,实现优势互补和传播效益最大化。这是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主要有以下特征:
1.1轻便的阅读方式在信息极大丰富的新时代,一改过去受众只能自上而下机械地、被动地接受以文字为主的单向的信息传播方式,每位用户不再需要亲自订阅内容源,只用网页浏览器即可阅读,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还可利用网络数据信息,根据读者不同的阅读习惯,从多个维度为用户提供独一无二的个性化内容。
1.2跨越时空的传播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所具备的强大的转发功能,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体单一的线性传播方式,实现跨媒体、跨平台传播,突破了信息传递时间滞后的弱点。至此,出版物不再是独立的研究成果,而是通过各种社交网络像滚雪球一样逐渐扩大覆盖面,使目标受众能够简便、快捷地得到内容,缩短了内容传播的时间周期。此时,读者不再只是被动地、单一地接收信息,而是信息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他们会对信息的内容进行再生产和传播。
1.3方便快捷的检索新媒体时代,除了容量巨大外,“易检索”也是其重要特点。每位读者既可以随时存储内容,又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个性化信息,而且网络信息可以被多人同时、重复使用,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读者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阅读自己需要的新闻资讯。比如:目前的中国知网、维普、百度文库等互联网知识平台,读者可通过知识平台进行关键词检索、快速全面查找出目前这一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及时把握该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满足读者碎片化、差异化的阅读需求。
2媒介融合对传统期刊的影响
媒介融合所具有的独特性随着现代电子及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赋予了传统期刊出版方式和运营模式以新的活力和内涵,同时也给期刊出版工作带来重大影响。
2.1移动终端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当前,移动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据2018年1月31日,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CNNIC)了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我国已迈入“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的新的传播态势,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成为新闻热点生成、舆论发酵的主要策源地[1]。当前,大部分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已养成依赖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表达诉求的习惯。传统纸质期刊因其信息量有限,更新速度慢,内容仅局限于某一专业等多种原因,限制了读者阅读纸质期刊的需求和兴趣,也必然导致传统期刊读者群流失严重。
2.2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期刊的出版根据《期刊管理办法》,期刊是指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年月顺序编号、印刷成册连续出版物。然而,随着新技术和新时代的到来,这种带有明显出版周期的限定被打破,不再强调刊物的整本出版,而是将出版传播细化到篇甚至是更小的概念。这一出版方式的出现使卷期、刊期等概念受到冲击。可以利用采编系统加快组稿、审稿速度,缩短办刊周期。在传统的纸质出版模式下,期刊从组稿到制版印刷一般要历经数月,而新媒体的介入会使采编流程升级、优化,使出版进入“高铁”时代,一些学术期刊可以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
2.3先进的技术为传统期刊出版带来根本性变革新媒体运用先进的技术,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经过整合,以其独有的传播方式呈现在用户面前,最大限度地调动用户的视觉、听觉等多项器官,使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有效地拓展了期刊的呈现空间,实现内容的深度开发。现在的期刊不仅可以看、可以听,还可以玩、可以赞、可以踩、可以评论互动。期刊已经不再只是信息传播的形式,已是当下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3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期刊的全新发展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2017年7月的《2016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2016年全国共出版期刊10084种,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0.70%,平均期印数下降4.94%,总印数下降6.29%[2]。由此可见,我国期刊经营正陷入空前困难。因此,要想使传统期刊真正地适应当前的媒体生态环境,更好地服务社会,还需要进一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自身的建设:
3.1坚守“内容为王”,提升传播质量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期刊仍要将“内容为王”放在首位。一是让内容“深”起来。传统期刊内容的建构不应追求流水而过的时髦与新奇,不能因为传播介质的改变而降低以优质内容为主的要求。尤其是传统学术期刊,一定要积极融合先进的数字技术和移动终端,刊载本专业、本领域最专业、最权威的原创高端稿件,不断提升期刊内容的质量和制作水平,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不可替代的最新研究成果;二是让内容“活”起来。纸质期刊单向整本传播的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在媒介融合新时代,读者们更希望打破刊物之间的界限,对特定选题进行主题检索和查阅。因此,为满足读者细碎化、差异化的阅读需求,传统期刊要引入新媒体技术,针对读者的个性需求,融合各媒体的优势,对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提炼,有针对性地向读者推送,使读者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个性化学术信息;三是让内容“立”起来。随着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读者更喜欢读图、听声、看视频延伸阅读。例如:《父母必读》杂志,以前只能通过杂志内容对抚育经验进行平面化传授。在媒介融合新时代,将原本枯燥严肃的内容转化为供观看的图示说明和小动画,迎合了读者的阅读喜好,实现了期刊内容的深度开发,拓展了期刊的呈现空间;四是让内容“飞”起来。传统期刊要积极运用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新的传播平台,打破期刊按照周刊、旬刊、双月刊发行带来的周期性延后弊端,提升传播的有效性和感染力,使读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3.2实现编辑蜕变,提高刊物质量编辑人才是期刊发展核心竞争力之一。过去,对传统编辑的要求是看他是否有较高的文字驾驭能力,是否能给作者提供较好的修改建议。在新媒体时代,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电脑、互联网等新媒体日益成为媒体工作不可或缺的办公用品和硬件设备。面对新的形式,编辑应紧跟时展,迅速实现自身的蜕变。首先,成为玩转全媒体的复合型人才。网络办公的新形势的出现,给传统期刊带来了深层次的影响。因此,对每位期刊编辑的要求也不再是单一媒介内容的制作、生产和传播,而是具备立体思考维度的媒介多面手。编辑要想让自己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就要求编辑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办公软件和网络数字图片处理系统。因此,只有综合素质高、个人能力强、适应性好的多面手才是融媒体时代所需的编辑人才。其次是慧眼识金的洞察力。融媒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此时,要从海量信息中及时、准确地把读者感兴趣的内容输送给读者是对编辑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要求编辑要有对信息的掌控力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力,能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找到读者感兴趣的内容,消除读者真假难辨的困扰,提升刊物的影响力。
3.3多元化传播,扩大传播路径正所谓“好酒也怕巷子深”,即使期刊论文的质量高,研究水平紧跟国际学术前沿,期刊的档次也很高,但若没有对其加强宣传,期刊品牌影响力就无法提升。为此,传统期刊在坚持内容为王、加强编辑人员基本功修炼的同时,还应花大量的精力经营好销售策略,拓宽发行渠道,打造立体传播的全媒体平台。这样就弥补传统期刊传播途径单一、传播范围狭窄、传播对象比较局限、时效性差等短板,也改变了传统期刊“高不可攀”的形象,以此吸引更多的读者资源。现在,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他们乐于通过网络或者第三方平台(如手机、客户端、软件)等来获取各种信息,许多传统期刊社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种媒介终端的传播新矩阵,实现期刊的纸版、电子版或网络版等多种载体的传播格局。例如我国老牌医学科普刊物《家庭医生》不仅在传统纸媒领域深耕拓展,同时,以原有的家庭医生网站运营部门成立“家庭医生在线”公司,线上线下互动,初步打造出“最权威、最专业、最海量”的健康新媒体,成为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的数字出版先锋企业[3]。
3.4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受众媒体融合从字面上看,是以媒体为中心的一项工作,但实质上,是以赢得用户、服务用户为根本指向的。传统期刊都是由邮局,试想,连读者是谁都不知道,又如何对读者做好服务。所以,在新的媒体时代,必须以用户为中心才能实现目标。但长期以来,纸媒与受众之间,只能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和邮箱互动等方式进行沟通,形成的关系单一且脆弱,尤其在互联网社交媒体兴起之后,这种劣势尤为凸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要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态势:一是编辑要利用强大的数据库平台,针对读者教育程度、职业特点等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把握,并很好地利用这些数据了解读者的需求,以此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打造立体传播的全媒体平台。二是凭借自身构建的新媒体矩阵,设立互动版块,实现与受众的实时互动。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丰富,因此,为应对读者碎片化、差异化的阅读需求,杂志社和读者在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读者通过新媒体平台参与到期刊品牌价值共创的活动中,更好地了解读者的关注点,实现品牌的不断创新,以吸引更多的读者。期刊的媒介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传统期刊要创新办刊理念,在内容和形式上寻求突破,跳出旧思维,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媒介融合之路。此外,要借助新闻媒体的创新技术,拓展期刊的传播平台和经营渠道,促进期刊业的全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