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科技期刊发展潜在审稿人路径探讨范文

高校科技期刊发展潜在审稿人路径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科技期刊发展潜在审稿人路径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科技期刊发展潜在审稿人路径探讨

1发展审稿人的主要困境

1.1办刊平台的局限性

办刊平台在为科技期刊带来全方位支持的同时,也会因为自身的不足对期刊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5]。在期刊日常工作中,审稿人的培养同样需要依托于特定平台。例如,《技术与创新管理》的审稿专家有30%以上来自主办单位的西安科技大学,而与刊稿范围相关的管理科学、经济管理等学科,在以地矿类学科为特色的西安科技大学优势并不明显、教师规模较小,由此为发展审稿人造成的主要影响集中在可选专家较少、专家科研和工作任务量大以致审稿精力不足和周期较长等方面。除此之外,期刊选取审稿人时往往会对职称和科研成果等作具体要求,从而使得可选审稿专家的人数进一步减少。期刊界对审稿人的工作普遍会以“审稿费”的形式支付报酬,类似于西安科技大学的高等院校,其主办的科技期刊受限于财力等因素影响,审稿费大都较少甚至是不支付,这也对审稿人的工作热情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1.2期刊吸引力不足

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稿人参与同行评议与期刊选择审稿人之间是双向选择的,认真负责的审稿人更加青睐业务严谨办刊规范的期刊,此外,期刊“档次”也是审稿人审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技术与创新管理》作为非SCI、EI的普通刊物,工作中明显能感受到对审稿人的吸引力不足。在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审稿人更愿意投入精力到高水平期刊的审稿工作,将为SCI期刊审稿视为对自身科研能力学术地位的肯定。送审文章与审稿人当前研究领域不符也会使审稿人丧失审稿的兴趣,而类似于《技术与创新管理》这类刊稿范围较为宽泛的期刊,经常有选题相对小众的稿件因“无趣”而造成潜在优质审稿人的流失。

1.3沟通不畅

现阶段期刊送审稿件主要依靠电子邮件,或者是通过邮件提醒审稿专家登录审稿系统进行操作。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文字交流的局限性,经常有“误会”发生,比如因稿件研究内容质量较差导致审稿人意见较为尖锐,但被编辑误会为态度较差、不耐烦。此外,审稿人所提供的通信邮箱一般为工作邮箱或者是单位邮箱,因工作繁忙琐碎,经常出现登录不及时的情况,进而造成审稿周期长,也容易被编辑部误会为审稿不积极。审稿人的科研方向并不是一成不变,不同时期也会有所调整,而沟通不及时会导致编辑部仍按最初研究方向遴选送审稿件,久而久之自然会使得审稿人缺乏审稿兴趣。

2潜在审稿人发展路径探析

在分析了审稿人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后,针对优质审稿人不足这一现状,从发展潜在审稿人视角出发,探究其培养路径。

2.1拓宽审稿人遴选

平台审稿人的选取应主要集中在主办单位以外,具体操作时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协办科研活动,拓宽遴选平台。例如,《技术与创新管理》每年参加相关学科会议二十人次以上,国内影响力较大的会议均会派编辑参会,并在会场通过张贴海报、散发宣传册等方式与到会专家进行交流,从而进一步提升期刊知名度,扩大潜在审稿人群体。此外,协办学术会议可以获取更为详细的专家联系方式、研究方向等信息,在平台拓宽时作用更大,更易获得审稿人的认可。

2.2提升期刊吸引力规范化

办刊可以赢得审稿人的青睐,在寻找认真负责的审稿人前,编辑部首先要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技术与创新的管理》在认真初审的基础上,创立了“专家定稿会”制度,即在每期稿件外审回编辑部后,邀请3位以上专家对全部稿件进行审定,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也打消了审稿人担心“误伤”稿件的担忧,效果显著;此外,在青年教师的发掘培养方面,《技术与创新管理》每年都将新入职的教工进行摸底,对有效联系方式和研究方向等信息进行存档,在稿件送审时将新教工重点考虑,但将资深审稿人的审稿意见作为主要参考;在物质报酬方面,加大了审稿费的发放力度。

2.3加强沟通交流

编辑部与审稿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十分重要,交流手段并不限于电子邮件,电话和面谈等方式仍然非常必要。《技术与创新管理》会定期对审稿人进行电话回访,咨询专家对办刊和组稿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了解审稿人的研究方向,并向专家请教最新的研究热点;对校内或相邻单位的专家,由编辑部出面定期召开学术沙龙,不仅维护了与审稿人的情感纽带,也加深了审稿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此外,学术观点的交流碰撞也会对审稿人的科研工作有所促进,达到共赢的结果;借助聊天软件建立专家群,在工作与生活中与审稿人及时沟通。

2.4建立审稿人推荐机制

随着学科进一步细分,研究方向更加精细,编辑部时常会接收到学科交叉领域的稿件,这种稿件在送审时在专家库中缺少对应的审稿人,因此建立审稿人推荐机制十分必要。《技术与创新管理》在遇到这类稿件时,首先会联系稿件作者,请求对方提供该研究方向符合要求的专家学者;为了规避“人情稿”“无效审稿”,编辑部在借助网络和现有学术资源初步核验被推荐专家资质后,邀请被推荐专家进行“二次推荐”,即被推荐专家另行推荐一名审稿人,从而达到扩充审稿人队伍的目的;在定期回访时,也会请审稿人推荐新专家,特别是其导师、同门师兄弟,这也为期刊的组稿约稿提供了丰富的专家资源。

3结语

总之,在面临认真负责的审稿人审稿人较少、潜在审稿人难以发展和维护的困境时,期刊工作者应主动求变,通过勤沟通多交流等手段,一定可以解决好这一难题。期刊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审稿人的支持,耐心和真诚是编辑部吸引审稿人积极参与期刊工作的必要条件,双方的合作共赢是期刊进步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