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推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以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相关学者也提出了完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创新盈利模式、建设好期刊网站和网络品牌、促进开放存储、转化为内容服务商角色、培养复合型人才等很好的对策建议[1]。但是受制于办刊能力、出版模式、学术传播、期刊评价等一系列严峻挑战[2],这种转型并未取得突出成效,我国科技期刊仍然长期处于一种“多而不强”的状态,与我国科研发展水平不相匹配[3]。本文将对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进行阶段化划分并作分析,提出一个未来有可能解决目前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困境的创新模式,以期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1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进阶之路
1.1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1.0阶段——编辑出版流程数字化
在当今数字经济时代,由于互联网技术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科技期刊的运作模式也随着科技进步相应发生了变化。自2009年起,即有学者开始对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展开研究,此时属于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1.0阶段——编辑出版流程数字化,重点在于引入数字化的编辑出版系统,并加强期刊网站建设,通过期刊论文开放获取实现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从这个阶段来看,实现数字化转型迫切需要提升期刊编辑人员相关互联网技术素养,但这个过程进展较为缓慢,科技期刊的管理体制机制成为发展的主要障碍[4]。科技期刊长期以来在事业单位体制下,普遍缺乏市场化的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很多科技期刊在主办单位里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因此等待和观望一直是大多数科技期刊社的心态,这是其数字化转型长期止步不前的主要原因。由于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主观能动性不强,所以一直以来推动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超星等网络数据库平台商。科技期刊以“内容提供商”的身份涉足数字出版,依靠转让期刊数字内容版权获取收益,其盈利模式单一且版权收益较少,不足以给内容实际贡献者——作者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科技期刊的功能主要聚焦为学术评价,因此所做的数字化转型主要也是为提高期刊影响力(论文被引频次)而服务。与网络数据库平台商合作主要原因是它们是论文网络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且提供了文献检测等工具以提升质量;与技术服务商合作使用期刊采编系统,也是为了方便期刊数字化管理,更大程度地吸纳稿源,为作者提供便捷服务。但这种由网络技术服务商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对科技期刊而言并没有产生很好的盈利效果,远不能维持期刊基本生存需求,无法解决对知识创造者(作者)和对知识加工者(编辑)的激励问题,对于期刊学术和品牌影响力直接提升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大多数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目前依旧停留在1.0阶段。
1.2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2.0阶段——新媒体建设与移动域出版
随着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从微博到微信,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工具,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进入了2.0阶段——新媒体建设与移动域出版。该阶段的重点在于建立并运营好微博、微信公众账号,设立读者QQ群,与读者、作者在社交媒体上产生连接,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好科技期刊的数字内容传播,通过新媒体重塑科技期刊品牌。在这个阶段,少数有一定实力的科技期刊通过单独运作新媒体部门取得了全方位创新业绩[5]。科技期刊新媒体要取得实际效果,获取用户关注量,其发展定位跟期刊本身必然需要有所不同。新媒体以满足大众需求为核心,因此传播的内容也必然更加科普化和通俗化,使其能够获得更广泛受众群体关注。但对于大多数科技期刊而言,受制于编辑人力不足、转型动力不强等,这些科技期刊在新媒体建设的成功经验很难被复制。建设新媒体需要投钱投人,科技期刊新媒体的特色定位还需要不断摸索,不是短时间就能够见成效。很多科技期刊社虽设立了微信公众账号,但内容大多还是期刊目录等,并没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对于科技期刊这种小众专业媒体来讲,其新媒体盈利模式十分模糊。除了新媒体建设外,很多科技期刊也加入了域出版平台,通过提供期刊数字化内容,经平台加工处理后使期刊论文内容流媒体化,适合移动端阅读,同时鼓励编辑围绕专域方向,做一些编辑加工主题供平台用户订阅阅读。这种数字化转型模式虽然对科技期刊来讲投入相对较小,但加工制作域主题难度相对较大,且小众类主题关注度较低,没有明显的回报预期,导致编辑参与积极性不高。而且脱离了用户社交媒体工具的使用习惯,因此在用户黏性和活跃度上都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也有学者提出在域出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联结作者、编者和读者的聚合性专域学术在线出版平台[6],这种整合将会跨越各期刊出版单位主体,整合难度过大,即使是行政主导牵头,预期投入的资源整合成本也将会非常高。非市场自发进行的整合很难协调各方利益,且平台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这种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的投入都无法保证建设前的预期功能在建成时也能满足当下新的功能需求,因此,虽然目标很好但在实现路径上存在很大困难。
1.3现代纸书模式引领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3.0阶段——实现交互功能的精准知识
服务现代纸书是迎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生产方式,拥有线上衍生内容资源与服务的,具有“交互”功能的纸质出版物[7]。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3.0阶段——实现交互功能的精准知识服务,重点在于在纸质期刊上印制“二维码”[8],在二维码中配套线上衍生内容资源与服务,通过读者扫码获取读者数据和进行喜好分析,在与读者建立强连接的基础上提供可持续的精准知识服务,形成新的消费模式。在2.0阶段,发展新媒体是将编辑加工内容转移到了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的移动互联网上,虽然能够及时传递科技期刊需要传播的内容信息,建立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但总体上还是属于向读者的单向数字传播,读者的个性化实际需求无法做到精准匹配,由此建立的服务黏性不够强。而在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小、散、弱”的现状背景下,科技期刊很难脱离纸刊独立发展新媒体。现代纸书模式的突出特性在于,并没有脱离纸质期刊去独立发展新媒体,而是将纸质期刊论文与线上知识服务通过“智能二维码”进行打通连接,实现读者、作者、编辑的三方交互与共赢,这对于大多数处于“小、散、弱”状态的科技期刊而言,是一种完全可以采纳运行的数字化转型方式。科技期刊运作的核心依旧是所,通过选题栏目策划和有效的评审机制筛选符合科技期刊质量要求的论文。不同的是,现代纸书模式对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要求作者在论文的基础上提供一些辅助资料信息,并让作者直接参与到与读者的交流互动之中,深挖每一篇出版论文背后的潜力,让科技期刊通过用户黏性极强的社交媒体工具实现在线交互,回归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平台的初心;帮助每一个作者成长扩大其学术影响力,实现与同领域科研工作者直接在线对话交流,开拓学术圈;将过去因篇幅有限无法交流的科技、学术数据内容完整地进行展示和交流。因此,由现代纸书模式引领的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3.0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现代纸书模式对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变革
2.1实现基于单篇论文的学术交流与评价
每篇论文有了独立的OSID(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后,如本文首页所示,该二维码就成为实现读者与作者长期交互的入口。读者阅读论文的目的往往是希望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读者能够直接通过论文中的二维码与作者产生一对一直接交互;论文作者作为该方向研究的先行者,能够解答读者提出的有针对性问题,让读者更快更清晰地理解论文内容,对论文起到一种开放式后评价的作用。论文扫码的读者量、浏览量、浏览时长,以及读者与作者交互评论的内容,都可以用来评估单篇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这将是取代期刊影响因子实现论文代表作评价最为开放、有效、快速、直观的路径方式。
2.2实现对编辑、作者的有效激励
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核心在于人,能够对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进行有效激励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核心保障。只有编辑和作者能够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才能够有效推动转型。目前,现代纸书模式在出版社的运用已经取得非常可观的成效,带动全国5.33亿册传统纸书实现转型发展[9]。基于RAYS系统的现代纸书体系将技术工具、意识形态、创新大赛、实际操作、学术研讨、金融扶持、人才培养、线下落地服务等一系列创新性出版融合举措融为一体,充分激发了编辑和作者积极性。在现代纸书模式下,新推出的SAYS(ScientistatYourSystem)系统工具,帮助科技期刊社与科技、学术工作者产生持续性交互,扩大科技、学术影响力[10]。新的服务渠道的开辟,可实现对编辑、作者持续的有效激励。
2.3实现为读者用户提供精准知识服务探索
知识服务模式是我国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11],只有精准地掌握读者用户的刚需,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知识服务。前期的研究提出学术期刊精准知识服务的六大模式[8],这也是在现代纸书模式下产生的新型知识服务模式探索,同时需要好的运营来做支撑。针对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现状,可通过现代纸书模式下的SAYS系统以一种最简单快速的方式切入,实现数字化转型。通过期刊论文中的OSID码将广大科技、学术工作者联动起来,利用交互过程所产生的大数据,为读者提供除内容外真实所需的精准知识服务。
3科技期刊应用现代纸书模式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科技期刊应用现代纸书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编辑与作者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这种适应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编辑和作者对应用新模式的思想认识问题
科技期刊编辑最为关心的是应用现代纸书模式对期刊以及自身到底有什么帮助。目前国家对于全面提升科技期刊品牌质量,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格外重视。现代纸书模式对于增强与读者、作者三方交互上将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交互模式,一方面为期刊编辑最为关心的期刊论文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将极有可能被吸纳作为重要的期刊新型评价指标之一;另一方面为期刊社提供全面、真实、实时的读者大数据,编辑能够联合作者为读者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以实现共赢。这一交互过程的实现仅需要在期刊论文中放置OSID码这个入口即可,操作过程简便易于实施,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编辑数字化转型的工作压力。科技期刊作者最为关心的是参与到现代纸书模式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作者需要充分认识到的首要目的是进行学术交流,获得同行认可,提升自身学术影响力,以论文本身质量来评价其学术成果水平。目前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改革已拉开帷幕,国家也刚刚出台《科学数据管理办法》[12],这都需要作者积极配合提交前的研究过程数据,向读者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提高的附加利用价值。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论文学术成果,并就读者提出的论文相关问题与读者进行交流,将对提升作者学术影响力,以及为论文代表作的实时评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此外,作者还可以利用其专业上的学识,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知识服务,以获取更为广泛的收益。
3.2现代纸书模式与科技期刊出版流程深度融合的操作性问题
深度融合的前提是在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基础上,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全员都能够参与到出版流程融合过程中去。在传统科技期刊出版流程中,首先,在投稿阶段就要有意识地通过审稿系统的提示,引导要求作者提供论文相关的补充数据资料,如自然科学里的实验数据、社会科学里调查问卷等,将其作为佐证材料用于论文评审,以提高读者重复利用研究数据、结果及方法的价值。其次,编辑需要引导帮助作者熟悉操作,特别在作者刚开始适应的阶段。例如上传文章背景介绍,有选择性地开放文章有价值的科学数据与内容,制作回答与论文相关的核心问题等,以帮助作者增强论文的拓展性,营造好的学术交流讨论氛围。此外,在论文正式出版后,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推广论文成果。例如可以通过期刊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可以在期刊的读者、作者的QQ群和微信群推荐,还可以要求作者通过朋友圈及所在领域专业微信群等渠道进行推送,让读者通过OSID码与作者实现交互,获取有质量的提问及评价。
3.3建立让作者全面参与到现代纸书模式的有效机制
在操作性问题通过了解熟悉解决之后,就需要建立起有效机制保障应用现代纸书模式的转型效果。首先,需要建立导向机制,在论文评审中优先考虑那些能够提供论文相关的数据资料,并能够接受出版后与读者交流互动作者的论文,并将其作为稿件录用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同时,可以将作者之前中OSID码所反映出的交互情况作为作者新投稿件审稿预判依据之一。在一段时间的导向机制下,科技期刊的作者也基本熟悉了这种模式,就应该把应用现代纸书模式作为论文录用的必要条件。此外,还需要建立奖励机制,可以结合科技期刊优秀论文的评选,按照月、季度、年为周期对那些传播、互动效果好的论文进行周期性排名发榜,并给予其精神及物质方面的奖励,提升作者参与的荣誉感和积极性。
4结语
在我国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大背景下,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也正是为了破解我国科技期刊多而不强,与科研发展的整体水平不相匹配的现状,而不得不为的转型创新之路。在转型过程当中,不可避免会面临很多挑战,但最为重要的还是科技期刊需要认清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能够全面主动地参与其中。现代纸书模式核心在于“交互”,这种“交互”真正实现了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在论文基础上又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衍生资源与服务,引发了学术交流方式的无限可能。这些都是通过嵌入到论文中的二维码——OSID码建立起了连接线上线下的桥梁入口。由于这个入口所带来的无限拓展性,未来一方面可以不断地进行功能扩展以满足各方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跟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进行结合,拓展新的出版应用方向。基于现代纸书模式的数字化转型,为科技期刊通过精准知识服务实现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