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期刊可持续发展方法范文

期刊可持续发展方法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期刊可持续发展方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期刊可持续发展方法

摘要:为探究期刊可持续发展路径,总结在科学交流中起重要作用的论文特性,以《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为例,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该刊中1990—2016年的高被引论文,结合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作者、工作机构、合作率、主题指数、引文分析等各评价指标。通过计量统计内容的分析,为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提升、品牌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并尝试探究期刊如何更好地为推进学科的发展提供服务。

关键词:《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高被引论文;平台支撑;文献计量学;可持续发展路径

评价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论文的被引频次高,表明该论文被认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1][2]。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收录文献作为统计源,检索《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刊发的高被引论文。以客观的评价指标,探寻在科学交流中起重要作用的论文特征,总结期刊被关注的程度,以期探究能更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发展路径。

一、高被引论文的界定

统计源刊———《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创刊于1989年,至2017年改版为双月刊,属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文物考古类中文核心期刊[3][4]。统计时间截至2017年3月16日,在CNKI期刊数据库收录的1990—2016年《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共计1454篇载文中,精确检索设定“文献来源”为待检索期刊的全称,检索数据的“被引”项按照降序排列,引用基于适用普遍性的“二八法则”,检索排名前50位的研究论文被引均在22次及以上,最高被引达112次。

二、高被引论文的计量统计

高被引论文文献计量样本,总被引合计1763,篇均被引约为35.26;总参考数为239,篇均参考数4.78,篇均下载数约660。统计分析指标包括机构分布、高频作者、合作率、单篇引文分析、主题指数、引文分析等方面内容。1.高频作者统计本计量统计中,定义姓名出现3次及以上的作者,为高频作者;姓名出现2次及以上的第一作者,为高频第一作者。经文献样本计量,共10位高频作者发表了其中的24篇高被引论文。9位高频第一作者发表了21篇高被引论文,占比42%。2.机构分布《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高被引论文的署名机构中,作者的工作单位出现4次及以上者达10家,刊文占比78%。上海博物馆居于榜首,发文量占比32%;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西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博物馆等共计10个单位提供了高被引论文,这些单位都对推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并且仍是今后组稿和约稿的主要分布机构。3.合作率计量样本中,独立作者完成的高被引论文有10篇,以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现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郭宏研究馆员独著2篇,排居首位。由两人合作完成的计12篇;署名3位及以上作者的有28篇,占比56%;论文作者人数最多有5位,共计8篇。跨单位合作方面,署名1个单位的有29篇,占比58%;2家单位合作12篇;3家单位联合署名的有7篇;署名4个及以上单位的2篇。译著国外机构研究成果,共同署名发表的论文为2篇。计量样本论文涉及包括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研项目、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达14个基金项目,有些就是基于跨单位合作共同完成。4.单篇引文分析单篇引文分析中的引证文献计数,即反映被引频次。以《土遗址保护研究现状与进展》[5]一文为例,基于CNKI收录的期刊、专利、研究报告、报纸、标准、通用、电子文献、会议论文、学位论文、论文集、专著等11种类型文献检索,引文分析数据:同被引文献2487,共引文献813,引证文献112,参考文献33。可见该篇论文的引文网络、此项研究工作的热度及与其他文献学科关联性等。5.文献关联统计基于50篇高被引论文统计源,共引文献分析与此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共被引文献分析其他49篇论文中与此文同时被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的文献。统计2篇及以上的共引文献出处,综合进行文献共引分析比较,高被引论文的引用文献来源(图1)所示期刊和书目。6.主题指数根据发表于2007年的《土遗址保护研究现状与进展》统计,检索CNKI收录文献,2007年的土遗址主题文献41,2008年土遗址主题文献49,2009年土遗址主题文献84,2016年土遗址主题文献仍达72。自发文起近8年,主题指数居高不下,也显示出近年来中国文物保护科技领域在土遗址这一主题上研究成果迭出。

三、高被引论文特性分析

已的被引情况可以反映论文总体受重视的程度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文献计量出的高被引论文是否具有某些共性呢?基于上节的计量统计,从作者及发文机构、引文分析、研究热点及成果首发等方面概要分析三点高被引的原因。

1.高被引论文作者及发文机构分布基于高被引论文统计样本中的高频作者和第一作者均为核心作者,核心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所在领域或学科的发展方向,其学术影响力与所著论文的被引数呈正相关性。通过计量核心作者,可为编辑部组稿工作确立重点方向提供一种参考。论文的合作率反映了该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合作程度,合作开展研究是提高科学研究质量的途径之一。文保科技涉及知识面广,具交叉学科属性,学术研究广度上还有进一步延伸的可能,如协同解决文保科技的难题、重视学科互学、科研单位开放合作等,都将更好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基于合作率的统计,署名3位及以上作者合作的论文占比高被引总量的56%,也契合了合作开展研究的论文高被引比例较高这一论据。高被引论文统计样本中,约39%为综述性质的论文,且均为本领域知名学者和重要课题研究的撰文。可见,核心作者及具有研究积累、实力的科研机构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的被引频次。

2.引文分析通过计量篇数,单篇引文及文献共引、共被引分析,文献间关系强度及学科跨度,期刊自引篇数反映了相关主题研究后续的发文情况。分析载文被引特征,可见高被引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质量也较高,参考文献中引用的高被引论文越多。相关领域同类出版物的出版发行情况也是与论文高被引具耦合关联关系的,引文分布符合“马太效应”的普遍规律。文献共被引方面,同时引用50篇高被引论文中3篇及以上的文献,共计100个。最多的1个文献引用了50篇中的7篇,引用6篇的文献有7个,引用5篇的文献8个,4篇的文献20个,3篇的文献64个。包括兰州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大学等近30所高校,《敦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期刊及学术会议论文集等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建立了文献共被引关系。基于学科关联的书刊等出版物之间的交叉关系建立的“朋友圈”,在结构层次中起核心作用的期刊,与高被引论文起到正相关的耦合关联作用,不容期刊同仁忽视。

3.研究热点及前沿研究成果时间把控高被引论文样本的主题指数曲线多为波浪形,发表最初仅有少数几篇相关主题论文涉及引用,这一阶段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然后指数曲线有几个波峰出现,研究关注度增长。可见相关主题的时间越早,获得被引频次的概率越高。申报基金资助或立项时的审查,对选题的创新性及课题调研的开展提出了较高要求,为基金论文的撰写夯实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发文的被引频次。高被引样本统计中,基金论文比例约占半数。研究人员提升对研究热点的敏锐性及把控论文的发表时间都是关键点。另外,科技期刊尤其要重视压缩出版时滞、缩短发表周期,以期共同推动学科某研究领域的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路径讨论

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知识、成果、信息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必须突出科技期刊的技术特色和品牌建设,刊载学科领域的前沿论文,论文观点应具有导向性。

在科技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等发展的整体方向中,科技期刊应具有可持续发展思路才能与之相适应。从统计分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的高被引论文特性入手,由时效性、学术影响力、优质来稿渠道、融合新媒体等探讨可持续发展路径。

1.充分重视科技期刊的时效性文保领域科技包括文物病害、文物考古、保存环境、文物修复、检测分析、传统工艺等范畴。近年来,国家战略对环境质量、互联网+等科技发展的需求和倡导,及各种新材料的研制、智慧领域、无人机等的发展,为文保领域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文物局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部基金等在该领域投入了大量关注和资金;基金申报、审批、立项等科研新动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文物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对该领域的重视。对科技期刊而言,刊发高被引论文对某一领域的发展形成导向性,是期刊对科技工作的重要贡献之一。《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在已有的运作模式下,应更为加强对热点研究的敏锐关注和重点研究的持续跟踪,及时报道最新科技在文物保护及考古领域的应用[6]。以应对文保科研的系统性与学科交叉性,如物联网、三维建模、激光扫描、无损检测、预防性保护理念等新技术、新概念在文物的分析检测、科技保护、文物修复等领域的应用;金属、陶瓷、书画、玉石、漆木器、纺织品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古建、石窟、岩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研究。对科技编辑而言,多渠道如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及时关注国家、省部级课题申报、批复及结题情况;与国家文物局各重点科研基地沟通交流,掌握研究动向及进展;定期联系期刊编委,及时组织高质量论文稿件,争取原创性研究报告的首发权。从宏观政策和相关研究人员等多方向入手,深入地了解和跟踪前沿研究,对期刊发文领域研究的热点和聚焦点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为优秀稿源开启绿色通道,通过优先出版等手段,鼓励和保障高水平论文的发表,缩短论文的处理周期及发表时滞。

2.进一步扩大期刊学术影响力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的文物保护科技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在现阶段发展中,可从笔者提出的期刊被感知力、论文被理解力、成果被引用力、刊物被关注力等四个方面[7],探寻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期刊被感知力,是所出版的期刊被学术界、期刊界了解的程度。以是否被国内外专业数据库、公共数据库及学科重点检索系统收录,是否被国际本领域专业单位收藏等方面来测度期刊被感知力。论文被理解力,是所发表的论文的可读性,在保证论文学术性和创新性前提下,提出行文风格应客观确切,符合国家标准和读者的阅读习惯;英文摘要应符合国际规范,作为论文被理解力的衡量标准。成果被引用力,是科研成果发表后被读者引用的程度,目前以学术期刊文献计量指标来表征。刊物被关注力,是刊物被本领域的学者关注的程度。基于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文献计量评价指标,平衡作者与读者的需求,真正为作者和读者架起桥梁。目前,国际学术影响力方面,《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已经为美国《考古与艺术文摘》(AATA)数据库、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图书数据库、国际文物保护网络信息(BCIN)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等收录。在打开国际化思路,拓展期刊国际影响力方面,中英文摘要的撰写编辑是基础,也是重点。中文科技期刊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英文摘要的学术点面涵盖,通过摘要的检索即引起研究读者的关注,进而激发深度阅读的欲求。重视知名数据库收录情况,提升国际关注度;践行“走出去”战略,寻求与更多国内外数据库的合作契机,起到提高论文的引用率,推动期刊发挥学术影响力,加速论文传播的作用;发掘期刊特色和品牌,推进国际学术交流。

3.拓展优质稿源来源渠道文物保护材料研究方向,张秉坚等统计了356种期刊共计1182篇文物保护材料相关文献[8],其中《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载文170篇,远远领先于其他期刊,说明该刊是文物保护材料研究领域的最重要的期刊;被引用次数排名前5位的论文有4篇发表在该刊,很好地反映了行业动态。核技术应用方向,钱俊龙等统计《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刊文数仅次于核技术领域的专业期刊《核技术》[9],远超于《考古》等其他核心期刊。今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更要重视具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基础,有说服力、前沿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论文[10],保持期刊与该领域科学技术的同频发展。依托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平台支撑,以及中国科技考古学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等三大学会支持,组稿原创科研成果,优先报道高质量优质论文。了解国内重点实验室及具学科优势的研究机构,明确组织优秀稿源的方向,引入稿源优化控制的理念,保证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优先发表;争取更多基础性、阶段性研究成果的首发权。重视中青年学者的原创论文,发展高水平的核心作者,如对影响因子的贡献度较高的论文作者等,为期刊提供重要的优质稿源保障。

4.探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解读国家科技期刊整体发展思路对本领域科技期刊个体发展思路的影响,顺应国内国际科技期刊发展趋势的指引。通过网站建设及微信推送,增强显示度;拓展流媒体、新媒体、互联网+等理念,在保持文物研究与科技研究的交叉与结合期刊特色的基础上,建立信息化思路,提升综合实力。通过近两年的市场调研和工作量预估,自2017年初,统计源刊已在上海博物馆的微信平台上开设《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栏目,定期推送出版资讯、重点推荐论文摘要等内容。借助博物馆已具备的关注度,每条推送内容在1周内的阅读量约为2100篇次,起到了一定的推广力度。结合推送的二维码,期刊的数字化在线采编平台的访问量达130万人次,半年时间内采编平台访问量增加约20%。意味着《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从单一传播迈向了智能新媒体的第一步。网络等新媒体传播为期刊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互联网+将极大拓展学术传播途径和便捷度,学术期刊也需尽快升级数字化出版,从传播渠道、综合评价、互动展示等各角度适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

五、结语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高被引论文进行统计,以分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的学术影响力之本,进而探究可持续发展路径,这难免有局限性,但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通过对《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高被引论文的高频作者、合作率、主题指数、引文分析等指标的计量统计,为分析高被引论文的刊文特性提供了参考依据,为今后优质稿件的组织和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科技期刊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对科技发展起导向作用,继而为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服务。

作者:马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