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与国家文化安全范文

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与国家文化安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与国家文化安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与国家文化安全

【摘要】文章通过编辑与国家文化安全、“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文化安全、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与“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国家文化安全三个维度,初步探讨了“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文化安全和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三者间的相互关联性;提出编辑在维护“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和相应做法,对当下的编辑实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安全;学术视野;编辑理念

自2013年国家主席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来,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学界展开了多角度研讨,其中大部分侧重于经贸、国际合作等层面,对国家文化安全和学术期刊编辑方面的研讨相对鲜见。在“中国知网”,笔者以“国家文化安全”为主题检索,得到1246条相关结果(时间跨度为1995年2月5日至2017年10月30日),其中近1/5的篇目为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近1/6的篇目为相关年会论文集,1/5强的篇目为报纸刊登的文化专题及报道,关于学术出版和文化传播的文章只有数十篇;以“社科期刊编辑”为主题词检索,得到247条相关结果(时间跨度为1988年5月20日至2017年10月15日),相关文章多以期刊办刊定位、主题策划、编辑业务、技术规范等内容为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篇目为期刊召开的学术会议信息;以“编辑与国家文化安全”为主题词检索,得到13条相关结果(发表时间基本为2000年以后),其中有10个篇目与期刊编辑相关,涉及编辑工作与国家文化安全的有《编辑工作与国家文化安全》(齐琳,《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国家文化安全与编辑使命》(苏娟,《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编辑政治意识与国家文化安全》(苏娟,《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编辑出版事业与国家文化安全》(彭莹莹、刘友琼,《知识经济》2010年第1期)、《论粮油期刊文化与粮食文化观——兼论粮油期刊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国家粮食战略中的文化使命》(吴成福,《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从编辑的视角谈学术期刊政治性错误的避免》(罗香,《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等屈指可数的几篇文章;以“期刊编辑与国家文化安全”为主题词检索,得到46条相关结果(时间跨度为1988年5月20日至2017年3月15日),谈及学术期刊的文献有8篇,余者皆为杂志简介或约稿启示;以“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与国家文化”为主题词检索,得到41条相关结果,其中涉及相关主题的文章也只有8篇。由此可见,对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与国家文化安全的研究,学界关注较少,在“一带一路”建设大背景下的相关研究就更鲜见。基于此,笔者尝试对此做初步探讨。

一、编辑与国家文化安全

编辑一词,有两层含义:用作动词时,指对资料或文稿按一定要求进行策划、整理、加工;用作名词时,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本文主要探讨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即其名词范畴。说到编辑,人们会很自然地将其与文字联系在一起。文字是文化的一种书写符号,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地看,很少有文化能脱离文字而得以流传,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历时五千年流传至今,得益于文字——汉字的贡献,其中文字从业者——编辑功不可没。孔子可谓是最早的“编辑”,由他编辑的《诗》《书》《易》《礼》《乐》《春秋》盛传至今,成为我国学术文化的源头。由此可见,在文化的传承中,编辑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从整个文化生产的过程和传播方式来看,编辑是当代文化生产的组织者与设计者、优秀文化传播的引导者和选择者、文化传承积累中的呵护者与发现者。文化,是一个很难准确界定的复杂概念,它包含太多的内容,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是立国之本。无论全球化发展势头多么强劲,各个国家的个性——文化依旧散发着其独有的光芒。但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因而文化安全、尤其是国家文化安全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那么,什么是国家文化安全?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国家安全的概念及其构成。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利益,也就是没有外部威胁和侵害、没有内部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当代国家安全的构成有:国民安全、国域安全、资源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等12个构成要素。由此可见,文化安全是关涉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从国家安全的视角看,国家文化安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其中最主要的是语言文字安全、风俗习惯安全、价值观念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四个基本方面,这些恰恰关乎一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民众个性特征,是影响国家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常涉及的领域,是关系国家安全的“软保障”。

二、“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文化安全

“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主席2013年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的重大倡议。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由此拉开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序幕。正如《愿景与行动》所言,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当然,“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一带一路”贯穿了欧亚非三个大陆,其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广大的腹地国家,几乎涵盖了大半个地球。“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它通过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由涉及的内容看,民心相通主要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联系,更多地体现着社会文化特征,确切地讲,其涉及的恰是文化安全问题。当文化在同一社会内部从一代传至另一代时,称为“社会遗传”;当文化从一个群体传至另一个群体、从一个社会传入另一个社会时,则可称为“文化扩散”。前者,我们称之为传承;后者,我们可称之为传播。“一带一路”沿线途径中亚、西亚、俄罗斯、东南亚、南亚、波斯湾、印度洋、地中海、波罗的海,延伸至欧洲,不难看出,其间各种文化有传承,但更多的是传播。“一带一路”沿线激荡着活力,给世人提供了充满想象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但其中也充斥着难以预期的风险和挑战:战乱频仍的中东、西亚、北非,深受“IS”影响的东南亚,极端势力和“三股势力”活跃的中亚,深陷“叙利亚难民”之苦的欧洲——不仅如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各异的价值观和信仰,亦各有其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当然,此处的“生活方式”是与国家安全相关联的生活方式,并非传统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与生产活动、经济活动等相对应的狭义的生产方式,而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和环境下形成的涉及物质和精神、经济与政治、个人与社会等领域的言行模式,是生活方式的广义范畴,它既包括物质生活在内,也包括精神生活在内;既包括经济生活在内,也包括政治生活在内;既包括私人范围内的生活,也包括公共领域中的生活。它是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是个人内在价值观念的社会性外化,也是社会外在风俗习惯的个体性活化。随着地球村的形成、现代网络通讯的普及,各种文化的交往、交流、碰撞势在必然,国家的主流文化将受到直接影响。可以说,一定的社会背景会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导主流文化的导向。“一带一路”建设使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使各个国家的民众交流交往更加便捷,同时,各种价值观也相伴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背景下汇聚、碰撞,其结果一定会带来富含促推社会文化发展的鲜活动力,当然其间也难免掺杂着污泥浊水。在信息爆炸式传输的当今时代,少有国家能完全屏蔽这些污泥浊水,再加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杂、多变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沿线国家民众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似是在所难免,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影响将更为深远。对我国而言,这种文化的碰撞、冲击必将干扰我国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进而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对此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

三、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与“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国家文化安全

党的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认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这里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共同点是“开放”。就好比河渠中久闭的闸门,一旦打开闸门,河渠中的水流会连同泥沙一股脑儿地涌入河道,此时,如何取舍,将是控制闸门的人艰难选择的过程,取精弃糟应是基本原则。那么,何为精、何为糟,如何取舍?这就需要“控闸人”有一双善于甄别的眼睛,期刊编辑有类与此。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开放”将逐步深化,不同意识形态必将交揉错杂,其间的冲突和斗争会不时闪现,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会不失时机地利用我国为“一带一路”建设大开的“开放”之门实施对我的“西化”“分化”,对各种传播媒介的争夺将成为各方斗争的焦点。社科学术期刊作为传播媒介中的特殊一员——受众范围有限、出版有一定的周期性但却能够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它是我国社科研究成果交流、展示的平台,是体现我国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社科学术期刊编辑理应成为主力军、成为主导社会意识形态的排头兵:社科学术期刊就如河渠,作者投来的稿件恰如渠中水流与泥沙的混合物,编辑便是那“控闸人”。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面对不同的多元文化和形形色色的社会意识形态,守好社科学术期刊这个平台是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义不容辞的责任。编辑有双重社会角色,是作者与读者的枢纽,既有意识地选择文化,又全方位地传播文化;既广泛捕捉信息,又严格筛选信息;既以编辑作品影响读者,又接受读者检验。说到底,编辑就是文化传播的中介和桥梁,编辑的选择、判断能够适应和满足现实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标准、价值判断和社会需求,就能够为社会公众所接受,而且能够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文化的缔造。故而,编辑、尤其是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在选稿、出刊过程中,要如党的报告所说的,“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引领社会意识形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一带一路”建设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了希望,人员的交往、人们思想的交流更加频繁,文化的交流亦将更加便捷、通畅,随之而来的,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风险也将是空前的,其时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编辑的把关作用愈益明显。编辑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纪律性很强的工作,编辑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有较高的责任心和责任感,社科学术期刊的编辑尤应如此,在工作中要时刻以国家利益为上、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动力。因为,编辑工作的产物是一国文化得以形成的源泉和基础,更是一国文化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当今市场经济对文化事业干扰极强的形势下,编辑能否担负起历史责任、社会责任和民族责任,对于引领我国主体文化的方向、优化和稳定我国文化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笔者以为,在“一带一路”建设日益深化的当下,社科学术期刊编辑要维护好国家文化安全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高思想认识。社科学术期刊编辑要时时加强政治思想理论学习,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本着党的精神,直面当今世界形势和时代要求,要“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这一点在“一带一路”建设大背景下,对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也。思想认识到位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目标才更清晰,方向才更明确。

(二)拓宽学术视野。编辑,无论其所处的时代和背景、涉及的学科门类,他(她)首先必须是个“杂家”,社科学术期刊的编辑尤应如此,即应学识广博。社科学术期刊编辑既要懂得本领域的相关理论、又要纵览延伸学科的知识,既要随时了解当今时事、又须掌握历史演进过程,同时还要学点儿哲学,考虑问题时多点儿辩证思维。“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国社情也是千差万别,期刊编辑对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了解越深,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思路将越清晰,编辑工作也将越得心应手。

(三)更新编辑理念。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编辑的工作理念也应因时而变。大文化、大媒体时代的大编辑应具备“开阔视野、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尊重创新、包容多样”这5个方面的新素养。编辑、尤其是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不能再端坐室内闭门造车,而应睁眼看窗外,多了解媒介新技术,转变观念,养成5个新素养,形成“大编辑”理念,做时代的大编辑,在编辑工作中要有国际视野和高度,充分发挥现代通讯技术的优长为编辑工作所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发挥编辑在文化交往交流中的作用,又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以上为笔者对“一带一路”建设中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与国家文化安全的粗浅认识,如有不妥,还请各位方家见教。

参考文献:

[1]参见中国知网,[EB/OL]上网时间:2018-2-10。

[2]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14.

[3]孙悦.论编辑的文化意识[J].中国传媒科技,2012(22).

[4]王宏伟.刘跃进教授及其国家安全理论研究——兼评刘跃进教授的《为国家安全立学》[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5]刘跃进.解析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J].北方论丛,2004(5).

[6]授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D/OL].

[7]罗杰•皮尔逊.文化与社会.当代国外文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

[8]耿成义.编辑主体的读者意识[J].编辑之友,1998(3).

[9]马光.编辑学术地位新论——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主动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6).

[10]刘向红.编辑的五个基本素质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11]齐琳.编辑工作与国家文化安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2]柳斌杰.新时代新型编辑具备的几个特征[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3).

作者:刘欣 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