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与质疑的意义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学术交流与质疑的价值
1.1没有交流和质疑就没有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学术交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通过交流探索研究方向、深化科学认识,是考查、提升其研究能力的主要途径。中国机械自动化所研究员张开逊说,1690年法国物理学家帕潘在巴黎科学院的学术交流会上用拉丁文发表了一项利用蒸汽动力做功的实验结果,当1695年法文译本传到英国后,启迪了世界最早的蒸汽机的研制,从而引发后来波及全球的产业革命。学术交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科学思想的交流,正是缘于学术交流,发端于个体头脑中的智慧成为启迪和影响文明进程的力量。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学家贝尔纳认为18世纪科技发展逐渐减缓,科技发明的数量远远低于17世纪,其原因主要就是不同学科互不通气,导致对各个学科领域相互关联的认识大大落后,充分说明创新需要不同学科的学术交流。罗森勃吕特在哈佛大学餐厅设立科学讨论会,控制论、计算机、博弈论、神经控制论、人工智能都诞生于研究者们“餐桌上的思想火花”的碰撞。科学家是科学知识的创新者,也是争鸣、质疑的大师,通过怀疑可使其个人的认识越来越得到同行的承认,而重大的质疑往往是科技进步的先导[1]。
1.2学术交流与质疑的现状
在科研经费中,有一项是用于学术交流的费用。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指出,这项费用应当占到总经费的10%,左右,可是目前远远达不到[2]。据统计,2000—2010年我国高影响力论文(被引次数位列各学科前1%,)有4,529篇,其中仅59篇在我国期刊发表[3]。SCI期刊的主编们都非常奇怪,全中国所有沾带科研的单位为何将他们编的一个“科学论文索引”,作为进行成绩和才能衡量的主要指标。其中对SCI的盲目追求也容易导致以单位名义弄虚作假的行为大量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扭转过分追逐SCI的坏风气,逐步改变将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绩效、奖金与SCI论文挂钩的现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2]。并且,在重学术权威的文化氛围下,有出现“一言堂”的情形,质疑者或不敢发言,或发言受到冷漠,使质疑“难产”。加强学术交流和质疑的机制建设,也是是避免学术思想被权威、权势及其他利益影响的迫切需要[4]。虽然垃圾会议、垃圾论文是社会不可忽视的现象,但为了改善中国的“学术生态”,我们仍应提倡多开展学术交流。除了改善交流的方式,还必须提高交流的质量,改变学科门户主义现象,扭转过分追逐国外评价的坏风气。要加强学术交流与质疑、改善“学术生态”,首先必须营造一种学术民主、只对事不对人的活动氛围,才能改变普遍存在的怕得罪人的心态,这也是人文关怀的内容之一。其次,应加强国内期刊自身建设,为专家、学者学术质疑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如优化编辑流程、用稿机制,公平、公正审稿;在形式方面提高数字化、网络化、电子化的转化,为学术信息的传播建立广泛通道等。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公共平台,其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其正确导向作用和准确指引方向的价值,因而不能容忍虚假和误导。科技期刊在传播知识和成果过程中,自然起到了学术交流的桥梁作用,毋庸置疑地也扮演着质疑的裁判者角色。科技期刊作为学术舞台,为其提供了表现的场所和表演的机会。
2.1开放的审稿制度的建立
审稿是期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学术期刊的质量与水平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笃守三级审稿和同行评议制度是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诞生于1416年威尼斯共和国的专利评审方面的“同行评议制度”今天已经成为国际学术期刊界通行的学术水平评价手段。而我国沿用的基本是从前苏联引进的“三审制”,即在编辑部内部完成编辑的初审、编辑部主任复审和主编终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主观性,也由此产生了时效差、缺乏客观公正、易失误等缺点[5]。如今面临着同行之间的巨大竞争压力及国内外科技交流的迫切需求,开放的审稿制度有利于提高审稿效率,广泛地借助同领域专家学者的聪明才智,弥补了编辑人员知识面的相对不足,为学术交流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促进学术争鸣[6]。开放式审稿制度的建立,公开审稿相关信息有助于增强审稿人的责任感,使审稿过程中编辑和审稿人的潜在利益关系更加透明化,减少人情稿和关系稿,取代封闭垄断式的稿件录用形式,促使学术环境更加公正[7]。在审稿过程中,审稿人通过展示其学术责任和专业知识,有利于在学术圈内赢得更广泛的尊重和认可。如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核心期刊《中国肿瘤临床》尝试建立开放的审稿体系,作者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稿件的审核意见,利用编辑部提供的申诉或辩论体系,对不合适的意见与编委会专家进行辩驳和讨论,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期刊也由此提高了论文的学术质量,扩大了学术关注度,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2.2打造透明的争议平台
科技期刊实现了学术成果的交流和传播,是服务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平台。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期刊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期刊可以图像、音像等内容,使学术内容更加立体、客观、兼容、透明,促进学术界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8]。在形式上,建立OA出版、优先数字出版等,将新成果第一时间展现在科技工作者面前,促进科研评价发展,使科研更加开放。开放获取(OA出版)的核心,是通过数字化、互联网、数据库等新传播形式,促进学术信息的开放,使科研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地使用和分享。开放存取期刊通过网络提供数字化的在线服务,允许作者免费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检索,制作索引及软件数据等,研究人员群体的覆盖面相较传统期刊更大更广,消除了因为科技期刊高昂的订阅费用所导致的经济障碍,将学术论文的版权重新回归到作者手中,促进了全球学术资源的共享与传播[9],满足了科研人员对于学术信息的即时性、高效性和多元性的需求;有利于编辑、作者、读者与评审者之间的互动,促进科研人员之间正式、有效、及时、公开的学术交流,甚至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学术腐败、打击学术不端,有利于营造开放、透明的学术生态环境。优先数字出版将通过同行评议、达到出版要求的学术论文在网络上以单篇论文为单位、以PDF文档的形式,在正式按期次成册印刷出版前,在线优先发表。如《中国肿瘤临床》期刊与中国知网签订优先出版协议,使论文第一时间在“中国知网”上发表,可以早于纸质刊10天出版,作者的研究成果首发权从而及时得到确认。优先数字出版大大提高了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时效性,提升了科研成果的传播效率和期刊的影响力。同时,借助全球通用的DOI服务,优先出版的论文将受到更多读者的关注,使得论文的总引用数据合理增长。对广大学者而言,没有什么比自己新的学术观点能够在学术圈快速进行交流更为重要。
2.3建立奖惩分明的制度
随着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到来,一系列不和谐的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也逐渐显现,不仅损害了科学工作者形象、损害了科学的真实和严肃性,而且浪费了社会资源,败坏了学术风气和社会风气,甚至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若涉及到侵权行为还会构成版权侵犯[10]。科技期刊是学术作品发表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捍卫科技论文科学性、弘扬良好学风、杜绝学术不端、肃清学术环境的重要责任[11]。作为学术期刊,可从下列渠道加强对学风的要求,制止学术不端:通过规定作者投稿前签署投稿责任声明、提供伦理委员会批文、提供临床试验注册号等文件,实行作者承诺书和单位审核制度,督促科研学术单位对学术论文的真实性进行严格的内部审查;建立健全严格的审编制度,笃守三级审核和同行评议,应用“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AMLC)”、论文相似性检测等网络工具,检测抄袭、剽窃、篡改等不端行为,杜绝刊登和弄虚作假、学术不端的论文;积极加入期刊协作团体,如“中国医学期刊编辑与出版伦理委员会(CCMJPE)”“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等,在制定相关出版规范制度上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与高校、各级科研部门、数字网站、评奖委员会建立合作,从学术评定、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申请、工作考核各方面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全面通报和相应惩罚;发挥读者群体的监督作用,鼓励对学术不端稿件的举报,对经查实的学术不端稿件的举报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增强社会监督力度[12-13];提高编辑的道德责任和学术素质,防止以编谋私,对关系稿、人情稿相关的编辑进行批评教育,将稿件质量放在第一位,严格把好稿件审核的第一关[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