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术期刊发展模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差异化选择模式
在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高校期刊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需求,在此前提下,处理好期刊优势内容资源与不同新媒体的适配问题,同时密切关注所适配的新媒体功能的发展,而非将传统期刊的元素简单直接地搬运到新媒体的空间内。高校期刊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新媒体,在自身擅长的领域做深、做精。其一,微博因其分享传播的特点,传播效率更高。例如,航空知识杂志社的《航空知识》《航空模型》两刊于2012年开通了官方微博,基于微博的分享式传播优势,这两刊达到了聚集航空爱好者,并将其转化为纸刊读者的目的。除此之外,微博的内容侧重于图片和视频,延展了高校期刊的内容,丰富了传播的形式。其二,微信公众号有订阅号和服务号,高校期刊社要基于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人力充足或有专职网编的高校学术期刊社可以采用微信订阅号,每天定时、稳步地信息;而一般的高校期刊社则可以选择服务号,每月只需四条图文信息,一般编辑部的人力即可保障微信平台的持续运营。其三,移动客户端是建立在用户个人移动终端上的特定信息平台,是传统媒体信息的传声筒和扩大器。比如,“航模社区”是《航空模型》杂志开发的微信端的移动APP,旨在针对航模爱好者,以分享功能为主,解决其在组织活动中遇到的难题。航模APP有效地将活动的开展与活动后的分享交流紧密结合起来,激发了参与者的关注热情。
2.合作化运营模式
合作化运营平台既包括按行业或专业组团打造的新媒体融合学术期刊同盟,又包含借力国内外学术期刊的数据出版公司。新媒体的优势在于便捷的传播渠道和海量的内容,学术期刊的优势在于精良的制作和权威的内容。合作化运营模式要以学术期刊品牌内容为主导,发挥新媒体助力内容传播和利用的作用。小而弱、散而乱的学术期刊借助不同媒介的优势资源进行重组,从而实现集约化的经营发展。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下的学术期刊和卓众出版社等都是学术期刊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探路者[5]。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之间首先可以组建微信联盟,在多个公众号的微栏里开展整体营销,相互转发推广,增加关注度;其次可以与中国知网、超星域和万方数据库等国内数字出版服务公司合作,为学术期刊编辑部提供排版、参考文献校对、稿件即时上网、Email-Alert邮件推送、HTML/XML全文制作及手机微信等服务;最后要加强新媒体对外传播力建设,努力传播中国学术。2017年6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与从事国际出版技术服务的TrendMD公司签订服务协议,将在线出版内容精准呈现给全球高端读者,进一步提升了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3.“线上+线下”服务模式
媒体融合中,学术期刊的生产、传播渠道由单一的纸刊转向“纸刊+网站+新媒体平台”共同发展,形成线下与线上联动的发展模式。高校学术期刊线上不仅借助“三微一端”平台学术前沿动态、审稿进度和当期/过期目录等期刊传统内容,改变传播方式,适应新媒体碎片化传播特点,还开发了多样化的订阅销售渠道,如微店订阅、亚马逊和淘宝网上购买等;线下举办研讨会、读书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与读者、学界的沟通交流,了解研究领域的热点,征求选题意见。学术期刊利用“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形成了良好的内容互动、广告互动和活动互动,促进了期刊品牌的建设与延伸。《金融理论探索》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行业会议、金融资讯,介绍专业领域的名家、新书,为科研写作、投稿发刊提供学术指南,同时依托主办单位的影响和支持来开展会议、讲座等线下活动,实现纸刊、数字媒体、活动和线下服务四位一体的互动关系。
4.协同创新人才模式
媒体的深度融合离不开人才的推动。媒体融合后,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做好内容加工,还要用互联网思维及计算机技术开发多种媒体适用的产品,成为既有专业知识背景、熟悉编辑实践,又有信息服务技能和市场意识的复合型人才[6]。短期内,高校学术期刊出版机构要通过引进新媒体专业人才,鼓励期刊社原有编辑在媒体融合、数字出版等方面进行学习交流,比如,参加数字编辑考试,进行网络出版编辑岗位培训,派遣编辑到国内外大的出版集团进行交流等。从长远考虑,高校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可以与重要的学术出版公司、传媒公司合作,或与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合作,集中内容、传播和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促进期刊的长久发展。同时,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要增强主体意识,使编辑价值最大化,要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专家资源最佳的组织者和调度者。此外,高校学术期刊要建立河北省高校期刊业务人才交流微信群,使专家学者、采编人员和高校师生等通过此平台进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