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互联网时代文摘期刊出版的应对策略范文

互联网时代文摘期刊出版的应对策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互联网时代文摘期刊出版的应对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时代文摘期刊出版的应对策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移动互联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产业在中国的“强国梦”进程中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增长引擎,并且还在不断扩大辐射面,正在引发新一轮的传媒创新热潮。与之相对应,传统媒体出版行业在传播平台、内容定位、营销策略等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发展困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上升至国家层面,成为传媒业的一项战略任务。对于文摘期刊来说,研究如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应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深入推进融合发展,解决思想认识“偏”的问题

2014年年底,在浙江乌镇举办了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第一次全景展示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理念和成果。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有6.68亿网民,互联网普及率达48.8%,手机网民5.94亿。[1]可以说,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已经进入全民时代,越来越多读者的读书习惯变成看屏自觉。在这种发展的大趋势下,作为传统媒体人,既不能盲目乐观,认为新媒体只是昙花一现,更不能自暴自弃,认为传统媒体已穷途末路。而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出版产品质量。在文摘期刊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着重厘清三大理念:

(一)认清新兴出版的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浪潮使网络、智能终端、数字技术等新兴技术得到整合,催生了新的产业生态链和文化产业形态。新兴媒体相对于报纸、杂志等传统平面媒体而言,具有成本低廉、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受众广泛等特点,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对信息和知识获取的传统理念。传统媒体人理应认真研判当前形势,明白信息化是未来传播媒介的基本形态,无论我们是否准备好,都不可能再回到纸媒垄断的时代。可以说,出版行业如果不主动适应、主动调整,势必会被时代大潮淹没。只有转变思想观念,站在抢占未来文化阵地制高点的战略高度来思考、谋划建设发展问题,才能登高望远,掌握主动权,胜券在握。

(二)认清传统媒体的自身优势

传统出版是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渠道,肩负着用正确思想、正面舆论、先进文化占领宣传思想阵地、维护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国家安全的使命。[2]经过多年发展,文摘期刊在党管媒体、党管出版方针的指引下,形成了采、编、校、印、发五环联动、健全合理的机制,拥有了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队伍,建立了强大的内容和品牌优势,而这些是新兴互联网出版行业暂时不具备的。但作为传统媒体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传统媒体所拥有的这些优势只是暂时的,只有抓住机遇,加速布局,借助移动互联网融合创新,主动开发适合现代受众口味且具有品牌特色的期刊产品,才能积极抢占传统媒体舆论宣传的新阵地。

(三)认清融合发展的市场潜力

从当前看,新媒体已成为主流媒体,传统出版行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同样,新媒体由于版权、内容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信息的可信度不高,最终只有通过传统媒体的介入才能证实,还原事件真相。可以说,在当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既相互竞争,又互为依存,传统媒体进入互联网市场正当其时,作为文摘类期刊应当顺势而为,推动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努力塑造极具品牌特色的新媒体形象。

二、始终坚持内容为本,解决发展根基软的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浪潮的兴起,读者已经从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选择,从单方面接受变为多向互动。内容不再是媒体赖以生存的因素。但笔者仍然坚信,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形式始终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作为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优势,不仅不应丢弃,反而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坚持用正能量的内容拓展宣传思想阵地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各种虚假新闻、小道消息、不良言论在网络媒体上此起彼伏。在向新媒体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文摘期刊应该坚持以正能量为导向,坚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发挥出传承文明、宣传真理、普及科学、净化心灵的作用。

(二)坚持用高品质的内容吸引读者

时下,为赢得关注、提高点击率,各类互联网平台上文题不符、夸大其词等问题十分普遍。作为传统媒体的文摘期刊,在文字勘校、把文观意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在和新兴媒体的竞争中,既不能将所有网络新词一棒子打死,也要守住底线,不能让中华民族的文明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

(三)坚持用深层次的内容引领文化传承创新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大爆炸已成为客观事实。部分读者已不关注文章内容,只浏览文章题目,快餐式和碎片化的阅读成为主要的阅读方式。但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读者既需要“小吃甜点”,也需要“豪华大餐”,而受限于体制机制、历史传承、文化底蕴等方面,大部分互联网媒体不易满足读者对“大餐”的需求。因此,传统媒体唯有进一步强化动态报道和深度报道才能找到发展出路。

三、创新发展传播平台,解决用户群体小的问题。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兴媒体利用其特有的信息技术优势,打造了一个链接各方、开放共赢的平台。反观传统媒体,纸质媒介正在大幅度萎缩,网络应用不多、推介内容单一、互动功能偏弱、主动融入大众不够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对于寻求转型的文摘期刊来说,当务之急是采取公共技术平台和自主研发新应用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符合自身品牌定位的传播平台,以此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在研发传播平台上,笔者认为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一)注重平台全媒体性

与纸质媒介相比,全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播更快、呈现样式新、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等优势。笔者认为,全媒体平台并不是纸质媒体的简单电子版本,更不是不同媒体传播手段的简单叠加,其研制开发是一项系统性强、专业度高的工作。在传播受众上,需要实现对广播、电视、纸媒和网络新媒体的全面覆盖;在技术层面,必须满足跨平台、互操作、可共享的要求;在机制体制上,有必要安排专职音视频制作、网络编辑、平台维护等专业人员,从根本上提高全媒体平台带来的效益。

(二)注重用户高体验性

“用户体验”这个词最早被广泛认知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用户体验设计师唐纳德•诺曼(DonaldNorman)提出和推广。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用户体验越来越得到重视。据Compuware的一项调查,当一个网站或应有的响应速度超过5秒钟,74%的手机用户会选择关闭网页,50%的用户会退出应用程序。作为传统媒体出版行业,在研发传播平台时必须将用户的需求、心理、满意度和关切点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响应速度、人机交互、呈现形式等内容作为重中之重。同时,传播的路径也不能是单向的,而应该注重用户的信息反馈,不断调整完善,以达到最好的使用效果。

(三)注重编读强互动性

传统出版社与读者的互动交流主要依托固定电话、手机、传真、邮件等通信工具,交流内容也仅限于投送稿件、寄付邮费、错情勘验等方面,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用户不再满足于单向获取信息,更热衷于与编者就某一件事、某一篇文章深入交流。传统媒体在设计开发传播平台时,应该注重读者、用户、编者之间的话题讨论、互动分享、联合编校、满意度调查、产品测试等交流互动,这不仅是适应用户需求和心理的主动求变,更是保留已有用户,以低成本吸引新用户的一条可行途径。

四、加强数据建设,解决受众定位“泛”的问题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爆炸式增长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容量空前激增,积累速度加快,信息种类增多,拥有数据优势已成为国家战略博弈和企业制胜的关键。“世界本质是数据,大数据将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的科学家舍恩伯格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出版传媒领域。作为传统媒体出版行业,从业者理应不断推进基于数据的管理方式、营销方式和投送方式的变革。

(一)做好数据采集,形成资源体系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基础,首先在于需要种类齐全、内容完整、标准规范、保鲜准确的数据作支撑。当前,应该积极利用信息化采集手段,对出版业现有各类纸质文件、电子文档和图片视频等非格式化资源进行标准化改造,同时组织人员在产品营销、内容编排和日常办公中采集各类数据,建立起以读者阅读习惯、用户个性化需求等为核心的资源查询数据库,奠定向“数”求策的海量数据资源基础。

(二)搞好数据挖掘,了解个性化需求

传统模式下,出版社是“我编我的”“我印我的”,把受众当成“教育”对象或者“满足对象”,读者只能被动接收信息,没有选择权。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已经不可能再用昨天的思路去推动行业的发展,唯有通过大量数据的分析应用,掌握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才能真正做出好的出版产品。应逐步实现各级各类数据的同步更新、实时互动和共享,尽快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科学配套的出版行业数据资源体系。

(三)搞好数据应用,精准投放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系统建设是手段,运用才是关键,数据运用是数据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传统媒体要向新媒体转型发展,就应该牢固树立“以数制胜、向数求策、循数管理”的理念,将数据的运用与传播平台的研发结合起来,广泛运用云储存、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引导从业人员在各项互动活动和业务工作中广泛使用数据,提高运用数据量化分析、科学决策、指导工作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在传播平台上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从众化投放,使媒体形式与目标消费群体高度吻合,进而达成精准传播,即实现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与合适的人群进行合适的传播与沟通,[3]更好地发挥出版行业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用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