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国文学期刊发展中的乡土融合范文

中国文学期刊发展中的乡土融合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国文学期刊发展中的乡土融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国文学期刊发展中的乡土融合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连共同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在马六甲创刊,它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察世俗”可能是英文“Chinese”的译音,“每月”即月刊,“统计传”即杂志的意思,也就是说,第一本中文期刊的名字应该叫作“中国月刊”,尽管该刊每期只有五至七页,文字量不足两千,印量只有区区500到1000册,而且是免费散发的形式在南洋华侨中传播,但是,这本存世80多期的期刊,却是中文期刊的鼻祖。1872年11月,《申报》馆以文艺副刊形式,开始出版每月一期的《瀛寰琐记》[1](后更名《四溟琐记》、《寰宇琐记》)。24开线装本的《瀛寰琐记》侧重文艺,刊发的文章有随笔、诗词、书信、散文、人物小传、专著序跋、译作等等。《瀛寰琐记》还曾连载的蠡勺居士译的小说《昕文闲谈》和静轩居士译的日本名著《江户繁昌记》,虽然《瀛寰琐记》只办了5年,到1877年2月停刊,但是,它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期刊,期栏目设置和内容框架基本上涵盖了文学期刊所涉及的领域。《瀛寰琐记》对我国文学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第一本中文文学期刊,《瀛寰琐记》为后来的文学期刊发展树立了模式,也为文学期刊的发展和传播带来灵感。

一、我国文学期刊的启蒙时期

就在《瀛寰琐记》逐渐打开文学期刊市场的同时,1876年冬,上海机器印书局开始出版沈饱山编辑的《侯鲭新录》[2]。该刊曾发表秦云的《裁云阁词钞》、张维屏的《海天霞唱》、朱荫培的《芸香阁尺一书》、六幸翁的《花海四游图记》等。1892年2月,《申报》馆又创办文学杂志《海上奇书》,由韩邦庆编辑。它的前10期为半月刊,后改为月刊。到清末,上海中小商人和一般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构成都市新型的大众群体。其中不乏一些闲暇之人,他们的文化消遣需求,对文学期刊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文学期刊从诞生开始,就始终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在文学期刊启蒙时期就可以得到印证。中国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展开的他们的维新运动,开始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从而“结束了外国人在中国垄断创办杂志的旧时代,开始了由中国人挥写中国近代期刊史壮丽画卷和首创民间办刊,并议政、参政的新时代”[3]。在中国期刊发展初期,文学期刊是最活跃的,可以说,是文学期刊对推动中国期刊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十八世纪初期创刊的57种文艺杂志中,以小说命名的就达26种之多。仅上海一地出版的文学期刊,就占全国总数的80%以上。影响较大的是被称为“清末四大文艺杂志”的《新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和《绣像小说》。其中由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于1902年11月在日本横滨创刊,从第二卷起由上海民智书局发行,至1906年1月停刊。《新小说》是晚清最早提倡新小说的文学期刊,其编排体例、作品内容对后来的文学期刊影响很大。该杂志以发表小说为主,并刊登剧本、诗歌、灯谜、译作和文艺理论文章,主要撰稿人有梁启超、吴趼人、羽衣女士、春梦生、曼殊室主人等。梁启超的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吴趼人的成名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痛史》《九命奇案》,均发表在《新小说》上。这本杂志还开创了中文期刊传播外国文学的先河,最先刊登了托尔斯泰、拜伦、雨果等外国文豪的头像,还译载《世界末日记》《电术奇谭》《双公使》、《神女再世奇冤》等外国小说。在文学期刊的启蒙时期,文学期刊虽然于社会政治发展息息相关,但文学期刊的运行模式还是以市场为主体的。发展初期的文学期刊都非常重视市场的作用,并借鉴了外国期刊的运行机制,创造性地将中国读者所关心的内容融入其中,虽然其历史都很短暂,但却反映了文学期刊与读者的紧密联系。文学期刊从一开始,就把握住了为读者服务这一主线。综合起来,启蒙时期的文学期刊都有“创新、融合、研究”三大特点。尽管每本杂志的重点有所不同、栏目各异,但都积极译介外国优秀小说,尤其乡土作品的融入,给国内文学造成一种新气象。

二、时期的文学期刊

时期,杂志不仅数量大增,涉及内容也开始从文学领域扩展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青年学生杂志、劳动者杂志、专业学术性杂志等。这一时期,时政综合类杂志开始空前繁荣,文学杂志也开始走向繁荣期。1933年到1934年,中国杂志出版物达到空前的1200多种,1935年达到1518种,1935年成为中国杂志发展史上的“杂志年”[4]。其中文学杂志有143种。1932年5月,随着《现代》月刊的面世,文学期刊迎来兴盛的局面,文学期刊的第一个发展高潮也因此出现了。《现代》由施蛰存主编,从第三卷起由施蛰存、杜衡合编,第六卷第二期起由汪馥泉接编,上海现代书局发行。该杂志整合、强化了海派作家的文学趣味和艺术,陆续推出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叶灵凤、杜衡等的许多体现流派特点的作品,登载了戴望舒、杜衡、李金发、林庚等人翻译的大量具有西方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也发表不少左翼作家如王鲁彦、魏金枝、沙汀、彭家煌等反映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作品,还同步跟踪和译介国外的文学。在“现代”思想的主导下,施蛰存始终坚持使《现代》成为“综合性的、百家争鸣的万华镜”,强调“杂志的内容,除了好之外,还得以活泼、新鲜为标准”;开设“画”专栏,用稿范围为“中外古今文艺上有价值或趣味的图版”;又开辟“编辑茶座”栏目,加强同读者的交流。正因如此,《现代》成为当时著名的文学期刊。左翼杂志的迅猛发展,是这一时期文学期刊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1930年,中国左翼作者联盟成立,一些有影响的文学杂志相继问世,如矛盾主编的《文学》,巴金主编的《文学季刊》,鲁迅编辑出版的《莽原》《朝花旬刊》等,这些杂志对推动文学期刊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彰显了文学期刊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