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综合类科技期刊审稿方法范文

综合类科技期刊审稿方法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综合类科技期刊审稿方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综合类科技期刊审稿方法

随着科研工作和出版事业的发展,我国现有科技期刊多达5000余种。为了保证科技期刊质量,审稿通过某种或多种特定的方法或手段来评价论文学术水平,将有学术价值的稿件遴选出来,从而维护科技期刊的学术权威性及其在出版界的声誉,是科技期刊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大量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以及学科专业的细分,科技期刊的读者们需要在现有的大量文章中有选择地阅读对自己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要想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科技期刊本身也需要建立有效的稿件评审机制,以保证稳定可靠的审稿质量。其中,综合类科技期刊由于稿件来源于多学科,学术研究范围广,特别是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审稿人队伍难以及时建立,对期刊编辑准确寻找审稿人以保证审稿的公正性和精准性等要求高,因此在审稿方面存在更多的困难,需要针对现有的各种审稿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寻找适合自身的稿件评审机制。本文结合综合类科技期刊稿件评审工作的特点,通过讨论不同稿件评审机制,分析审稿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比较和总结不同审稿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此探索综合类科技期刊审稿方法的发展和应用,旨在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

1综合类科技期刊的稿件评审工作特点

与专业性强的期刊相比,综合类科技期刊有自己的特点,在稿件评审工作中面临一些独有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综合类科技期刊的稿件来源于多行业多层次的作者,就笔者所在期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为例,所收稿件范围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动力、能源、材料、电气、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化工、生物工程、建筑以及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工程力学等数十个专业学科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需要一个庞大的审稿人队伍;稿件作者包括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讲师、教授等,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也有很大差别,对稿件的初步评价和筛选是进入专家评议程序前的一项重要工作[1]。而且,科技发展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边缘学科的拓展和分化,小同行专家数据少,也增加了稿件评审工作的难度。

2常见的稿件评审机制

现存的审稿制度虽然多种多样,但根据审稿环节、审稿人职责的不同,常见的稿件评审机制基本上可概括为以下3种:以编辑为主导的审稿制度、以同行评议为主导的审稿制度和以网络为基础的开放式评价。

2.1以编辑为主导的审稿

就国内情况来说,这种评审机制在我国期刊管理的“三审制”中最为常见[2]。对于科技期刊,主要实行编辑初审、专家复审和主编终审的工作流程。“三审制”的执行在科技期刊的出版管理规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三审制度的把关,不仅期刊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证,而且有利于促进编辑部或杂志社在期刊方面的发展和创新。国外有不少著名的综合类科技期刊也是实行类似的评审机制,以期刊编辑为主导。收入的稿件先经过编辑初审,筛选淘汰掉一批质量不高或投稿方向不对的稿件,然后再将剩下的稿件送专家外审。例如,著名的综合类科技期刊《Nature》和综合类医学期刊《BritishMedicalJournal》(简称《BMJ》)就是如此[3],数千或上万的来稿中有50%~60%经编辑部初审后退稿,剩余的稿件进入专家外审环节。这种决策机制的好处是不仅可以及时退稿,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保证了期刊的办刊特色和主旨方针,充分发挥了编辑在科技期刊中的作用。这种评审机制以编辑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素质为基础,对编辑的学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国科技期刊的编辑队伍基本上由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尤其学报类的综合性期刊,其中不少编辑原本就是从事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在这种情况下有条件有能力进行稿件的初筛工作,对编辑部来说,及时退稿,推动了工作进展,减少了不必要的专家评审工作,对投稿作者而言,也使他们能及时处理自己的稿件,避免了不必要的等待或延误。但是这种评审机制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国内情况来看:审稿人的选择和队伍建设是科技期刊的当务之急[4],而有些综合类科技期刊的固定审稿人队伍人数大多为几十位甚至更少,并且绝大多数局限为国内专家,国外专家很少,而且某些学科交叉性明显,不容易获得合适的审稿人信息。审稿人偏少、选择范围偏小这类因素往往易导致审稿的随意性和不公正;而综合类科技期刊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稿源广泛,涉及专业学科多,对以编辑为主导的决策来说,由于知识水平和专业范围限制,如果编辑在把握论文的信息时出现偏差,导致送审稿件与审稿专家匹配不精准,则会造成拒审、改审等事件概率增加,使得稿件处理时间延长,或外审意见偏于笼统。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综合类科技期刊的审稿质量,进而影响期刊的学术质量。

2.2以传统同行评议为主导的审稿

传统同行评议是国外多数期刊的常见稿件评审机制[5-6]。这种方法根据向同行业人士咨询后的意见来决定稿件是否录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皇家刊物。通过同行业专家对稿件的审读,对稿件研究内容的创新性、研究价值、研究方案作出独立判断,对研究结果的科学性、重要性、前沿性等学术水平问题进行独立评价,这是学术评价中最主要的方法。同行评议与上述“三审制”中的专家复审这一阶段比较类似,评审的公平公正受限于评议专家的选择和专家的主观判断水平。传统的同行评议一般采取封闭式,因此,在同行专家选择、同行评议的标准与依据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问题,尤其是以同行评议为主导时,同行专家导致的学术主观性、倾向性、权利滥用等不公正问题都不断地被提出,特别是同行评议的系统性偏向或评议人的偏向,作为同行评议的不足一直被诟病。

2.3以网络为基础的开放式审稿

由于传统同行评议在评议过程和评议标准等方面是封闭式的,它的伦理问题和公正性不断地被提出,有学者对此提出开放式评审稿件的建议,即建立一个基于同行评议的平台,但是通过公开、透明的公众评审和交流,开放整个审稿流程,完成科技论文的选择和发表。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科技期刊都开始使用在线投稿系统,并拥有电子期刊的出版形式。这种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日益发展推动了以网络为基础的开放式评价的实行。一些知名期刊也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尝试,使之成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稿件评审机制。上文提到的著名科技期刊《Nature》和《BMJ》都在自己的传统审稿方法上进行了改革创新。其中《BMJ》就在原有的审稿程序基础上尝试了网上公开审稿[7-8]。在1999年,《BMJ》进行了稿件的开放评议实验,他们将审稿人姓名开放给作者,同时有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作为审稿人对稿件提出修改意见。从2014年起,该期刊开始进一步的尝试,要求审稿意见署名,并向读者公开审稿意见和作者反馈。对于那些通过网上开放式评审的稿件,所有的审稿意见、修改版本和编辑评论会作为出版前过程(pre-publicationhistory)随同文章一起出版。虽然以网络为基础的开放性评议在《BMJ》取得了成功,但另一本著名期刊《Nature》却结束了这种尝试,暂时放弃开放式评议。《Nature》在2006年进行的开放式评议结果[9]显示:被邀请稿件的评议参与率很低,只有5%;网上公布的稿件,虽然浏览次数很高,关注度高,但在给定的审稿期限内获得的评论却很少,尤其是有价值的评论特别少,对编辑最终判断稿件质量没有产生有效帮助。有鉴于此,《Nature》暂不实施网络开放式评审,仍然采用以编辑为主导、以传统同行评议为手段的评审机制。这种评审机制促进作者、专家和读者群共同建立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有利于稿件质量的提高,但是也要考虑到一点,对于综合类科技期刊,需要对稿件进行分门别类,参与评议的人群多、范围广,出现类似百家争鸣的现象时如何甄别有价值的专业建议,如何控制论文的审查和修改周期,对综合类科技期刊编辑是一个挑战。

3不同评审机制的比较

根据以上分析,不同的评审机制在现有的国内外科技期刊中都有应用,对规范科技论文的出版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电子期刊专业化合作平台的发展,开放式评议显得越来越有市场,但如何合理运用现有手段,需要正确认识到3种评审机制各有其优缺点。由此可见,并没有哪种评审机制是万能的,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而避免其弊端。然而,从期刊出版的发展趋势来看,公正透明的评审机制越来越受到作者和读者的欢迎,因此,对综合类科技期刊,需要根据自己的运行规律和办刊特色,在逐渐开放同行评议的基础上,以学术编辑为主导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评审机制,才能保证出版质量和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