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青年类学术期刊的个性化发展范文

青年类学术期刊的个性化发展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青年类学术期刊的个性化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青年类学术期刊的个性化发展

21世纪无疑是互联网技术与个性化凸显的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个性化的需求影响着期刊出版的方方面面。青年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专业化、市场化、数字化等方面追求突破与转型发展,而对于个性化的提法则较少。个性化,从形而上的层面来理解即是“与众不同”。然而,个性与特色是同一序列的概念,追求青年类学术期刊的个性化就是追求期刊的自我特色。探讨青年类学术期刊的个性化并不是要求青年类学术期刊标新立异,或纯粹地追求与众不同,相反,追求个性正是要在共性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新突破,并更好地发展

一、青年类学术期刊个性化发展是时代的要求

学术期刊进行个性化出版,要尽量发挥自身的优势,每一类型的期刊都有自己的长处。对于青年类学术期刊来说,首先,它研究的对象是青年,青年情感丰富,思维敏锐、个性突出。青年类学术期刊不论是学术视野与领域,还是风格与形式,都应该遵循青年群体的新变化、新特点。只有这样青年类学术期刊的发展才能顺应时展潮流,才能更好地贴近青年,把握与反映青年动态。其次,它的主要受众群体是青年,无论是作者群还是读者群都以青年为主,因此,青年类学术期刊的个性化发展有助于从事青年研究的专家、学者与青年的交流。

(一)青年发展的个性化。青年是最富有朝气、最具创造力的群体。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个性是培养创造性的土壤。青年发展的个性化决定了我们青年研究的个性化,用主流价值观引领青年的同时也必须遵循当代青年个性的发展规律。青年类学术期刊作为研究青年的“前沿阵地”,必须适应与尊重这个青年发展的规律。

(二)学术期刊的个性化。学术期刊的个性化是指其区别于其他刊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学术期刊的个性化是凭借其自身的特质并以此来吸引读者,团结作者。学术期刊的个性化是在遵循学术期刊的发展规律、顺应学术期刊的发展潮流的基础上,用超前且开放的眼光进行发展。青年类学术期刊在进行个性化选择时,无疑会遇到模仿和创新的问题。乍一看,个性化就是杜绝模仿,然而在实践中,任何个性的东西都会有模仿的痕迹,在模仿中学习、借鉴,相互启发、促进,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只是单纯的模仿是不可能出个性化的东西,只有通过内化、创新的模仿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因此,青年类学术期刊的个性化发展实质是:在学习、模仿、分析、借鉴、创新、融合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与个性。

二、青年类学术期刊的个性化发展之路

(一)创新办刊理念。办刊理念即办刊宗旨,它是作者、编者、读者三者对一本刊物认知与期望的高度统一,也在这其中起到关键的桥梁作用[1]。办刊理念不仅是青年类学术期刊个性化的灵魂,同样也是青年类学术期刊如何定位、发展的指南针。青年类学术期刊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对现实的敏锐思考来确定发展宗旨。譬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在发刊词中就写道:“秉承‘学术需要创新、创新需要青年’的要义,以‘弘扬学术精神、突出青年特色’为重点[2];广州市团校的《青年探索》的办刊宗旨是“研究青年、服务青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青年研究》自创刊以来,“以启迪思想、促进学术交流、发展中国青年社会学为宗旨”。纵观这些青年类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我们能明确领略到这些刊物关注的重点与内涵、研究的领域与范围、办刊的目的与目标等,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自己刊物的特色与“亮点”。

(二)坚持走专业化的道路。目前,专业化的办刊模式获得广泛的认同,许多学术类刊物,特别是高校学报都普遍被认为是综合性学术刊物,存在着点多面广、重点不突出等问题。综观近年来学术期刊的发展可以发现,走专业化道路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从总体上讲,青年类学术期刊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许多青年类学术期刊跻身于全国优秀期刊行列,并正在努力办出精品、名牌。而在近年来跻身CSSCI(扩展版)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当代青年研究》与广州市团校的《青年探索》都一直坚持走专业化的道路,并最终取得可喜的成绩。许多学报类的青年研究刊物此时也开始警醒,转型升级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并纷纷先从名字上转变为青年类学术期刊,譬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更名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更名为《青年学报》。“刊名—办刊理念—办刊实践—办刊效果实在是环环相扣的链条。”[3]同时,反映期刊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的一些重要指标,如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引用刊数等,青年类学术期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相关学术团体所办的专业性学术刊物相比虽然差距仍比较大,但在走专业化道路后,相信这种差距会逐渐缩小。

(三)注重版面设计及栏目特色。期刊个性化无疑是靠其丰富的内涵来被作者和读者认可,这里所说的个性化,一方面是指期刊的封面,读者对杂志的第一印象、第一感觉[4]。纵观这几年青年类学术期刊都在不断寻求适合自己的风格,在封面的设计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青年类学术刊物基本上采用的是大16开本,采用富有浓厚设计意识的封面,迥别于一些学术期刊单调的颜色,其刊物不再是文字的堆积,不再是稿件的拼排,而是形成视觉与美的结合。内文的版面设计也同样重要,一般遵循实用、美观、方便阅读的原则。另一方面,栏目的特色也是关键。栏目是学术期刊的窗口,也是学术期刊构建个性化的关键方面。青年类学术期刊在各自的栏目设置上都狠下功夫,譬如,《中国青年研究》设置了“特别企划”栏目,《中国青年社会科学》设置了“特别观察”栏目,《青年探索》设置了“特别策划”栏目,乍一看有点类似,其实都是在重点打造自己刊物的特色栏目,将它们认为最“特别”的文章奉献给读者。

(四)拓展互联网阵地。随着近年来信息化的发展,期刊的数字化是必然趋势。目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都基本加入了“中国知网”与“万方数据库”等数字渠道,一部分有实力的学术期刊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加入互联网及数据库除了可以增加文章的阅读与下载量,也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在自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要实施个性化的发展,青年学术期刊还需快走一步,就如“专业网刊”的运作就是依托网络平台,打破各学术期刊的壁垒,运用网络及推送等新型手段,强化传播效果,从而更好地整合各学术期刊的资源。据中国知网统计,2010年未创办专业网刊时下载量为157739次,2011年创办网刊后为448982次,增长了1.85倍。从2012年9月底前的数据看,通过专业网刊入口的下载量比通过资源总库的下载量几乎多一倍。而按照规律,文章下载量的大幅增长必然会带来引用量和影响因子的提高,这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具有莫大的裨益。另外,采用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也是一种积极拓展互联网阵地的有效举措,它可以使文章更快更准地在互联网上找到。

(五)注重发展的国际化。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总体上并未真正走向国际,大多数都是采用国外发行的方式进行交流,且我国青年类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因此,青年类学术期刊的发展要站在国际化的高度,重视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交流与沟通。首先,在稿源方面,大力约请境外作者投稿,拥有国际化的作者来源是期刊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其次,要加强编辑的综合能力,青年类学术期刊要走向国际,就要有一支过硬的编辑队伍,编辑的视野、外语水平都是影响期刊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六)重视著作权保护。目前,新媒体技术已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信息的传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向外扩散,读者、作者、编者、专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话题的更新,转发扩散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转载后不注明作者及最初的出处,并且不支付稿酬。因此,在目前的互联网平台著作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传播规则亦不成熟的情况下,青年类学术期刊在各种网络平台的文章应注意许可使用范围,并注意保护著作权人的相关利益。作为青年类学术期刊发展的一种愿景,个性化发展是一个过程,就青年类学术期刊而言,选准定好自己的个性化之位,仅仅是个性化出版的一个开端。

面对学术期刊固有的发展模式,青年类学术期刊应该积极探索个性化的出路,个性化出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曲折向上的过程。因此,青年类学术期刊的个性化发展,一是要有坚定的信心,二是要表现为适时应变,做到内外兼修,既善于进行版式风格的微调,又敢于进行宏观方面的大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在追求个性化出版的过程中,在遭遇到各种风云变幻的时候,敏锐地作出反应,智慧地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