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图书馆馆员工作倦怠的缘由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读者需求层次的提升,读者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馆员面对职业的压力,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具体表现为:对工作感觉厌倦,认为工作没有意义,毫无价值,只是重复、机械、枯燥乏味的工作,失误多,工作效率低。在心理上感觉心情压抑,极易产生苦闷、忧郁、多疑等消极因素。这些现象的出现,直接影响图书馆服务质量,图书馆管理者必须认真对待,分析产生原因,寻求解决方案。
1.1职业认同度低,图书馆员社会地位不高
在目前的高校职能部门定位中,图书馆被认定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教辅性机构。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地位、薪酬和职称晋升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一部分读者错误的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图书馆的职位是用来安排学校家属和人员分流,馆员的付出往往得不到读者的认可,图书馆作为行政机构一直也没有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这种职业偏见成为影响图书馆员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的主要原因,也影响了馆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身心疲惫的状态下长期工作,极易产生职业怠倦感。
1.2工作单调性和服务能力要求的提升
高校图书馆员从事的主要工作是简单、繁重、机械的图书管理工作,是各种机械指令的执行者,尤其是流通部门的工作人员,每天反复的图书借还、取书上架、文献整理,面对成千上万的读者,解答相同问题,这种繁杂、重复的劳动,使得馆员失去了创造性。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读者需求层次的提升,使图书馆事业朝着网络化、自动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新形势下图书馆的发展对馆员的知识结构和综合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馆员工作的特殊性,尤其是开放时间延长,工作时间不固定等原因,导致很多馆员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势必和日益增长的读者需求产生矛盾,长此下去,必然会导致馆员产生职业倦怠等不良情绪。
1.3高校内部体制机制的原因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与行政管理和一线教学科研部门具有相同地位,然而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是作为一种辅助和补充部门存在的,在招聘条件、人才引进、职称评定和科研经费等诸多方面给出各种限制,导致优秀人才不能参与图书馆建设,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馆员普遍感觉到个人能力无从施展,得不到领导重视,从而失去职业发展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找不到存在感和成就感,消极倦怠的心理也随着产生。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成效慢、周期长、信息化要求高的系统工程,很多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观念理念和社会的发展不相协调,评价和激励体制机制不健全,针对图书管理员缺少相应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图书馆员的福利待遇和薪酬制度不完善,缺少对工作的定量定性分析,导致图书馆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创新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