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习红军精神心得体会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红军,一个在中国领土上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词。它创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拼搏的坚定决心。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说起祖辈的那些脍炙人口故事,爬雪山、过草地、挖野菜、啃树皮、四渡赤水河、飞夺泸定桥……同时,我们又见证着新一代红军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红军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深深的烙印。随着岁月的流逝,身边那些红军老前辈们已经越来越少,那些红军时代的遗迹也逐渐在蔓草间模糊。2014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在此,让我们重拾那份可贵的回忆,寻找身边感人的红军故事。
,男,汉族,河南商城人,中共党员。1911年出生,193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现为江苏省扬州军分区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正军职离休干部,离休前任江苏省南通军分区政委。
老红军一生南征北战,经历大小战斗150余次。长征途中,曾三次过雪山草地。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荣获红星勋章、解放勋章、独立勋章和自由勋章。1965年离休后,又积极投入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新长征中,40多年如一日,广泛传播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先后到军地800多个单位作革命传统报告1000多场次,听众达100万人次。他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帮扶困难群众和特困学生200多人,累计捐款30余万元。他始终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化,不以权谋私。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党性品格,被人民群众称颂,受各级组织褒奖,先后被中组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全国先进离休干部、全军先进离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10月,被和总政治部树为全国全军重大典型进行集中宣传。
在有些人眼里,刘老似乎正统得难以理解,但置身于他那历尽沧桑的人生历程中,一个近百岁老人的顿悟、超脱、泰若跃然眼前,他脱俗之处与其思想基础、性格基础、情感基础所彰显的个性莫无关系。
忠诚——思想基础。刘老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孜孜追求,是每一个接触过他的人的深刻感受。刘老是个孤儿,是党救了他,让他过上幸福的日子,刘老要把他的毕生献给党,这是他朴素的哲学。无论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还是建设时期的艰难困阻,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的信念,他不能容忍任何人对党的亵渎,即便是几句调侃的话,也不能对党有些丝毫不敬。
坚韧——性格基础。刘老一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没有坚定执着的品质是难以始终如一的。三过草地,150多次大小战斗毋庸去说,更为可贵的是离休以后的40年,他还能坚持与时俱进,不辞劳作,宣讲红色经典,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就是去年冬月,他还坚持走进农村学校,宣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内容,与会者无不为之动容。就是这样一位老者,一尊形象,矗立在我们身边,打动许许多多人的心。
真爱——情感基础。刘老爱党爱人民,体现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空洞,很自然,身为孤儿,受党培养,这是从心底油然而升的感恩之情。刘老爱孩子,每年都从他那有限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巍颠颠的跑到希望工程办公室,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六一”节的活动,安排主席台的位置他不坐,执意要到孩子们中间。刘老也爱自己的子女,但爱的方式与常人不一样。刘老自己从来不向社会索取什么,他的价值观中向社会索取是耻辱,他也这么要求自己的子女,他爱他们,更希望他们通过自食其力而幸福生活。刘老的三个子女,一个在农村,一个下岗,一个修车,他们没有从曾担任军分区领导的父亲那里获得什么物质帮助,但他们从刘老身上领悟到人生真谛足以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
看到刘老,想到刘老,读着刘老,不禁常常为他感动着,鼓舞着……
王定国,四川营山人,1930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曾任营山县妇女独立营营长,延安市妇联主任,内务部机要科科长,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主任,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定国在她的96年的人生中创造了无数奇迹:1933年参加红军,长征途中敌人的弹片击断了她的腿骨,她坚强地迎来革命的胜利;从文盲女到革命家——14岁参加革命后,刻苦学习,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家女到著书立传,成为今天很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书法绘画集一身——70岁开始练习书法和绘画,丹青追忆红军岁月、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癌症老人——75岁,癌症切除手术在她身上留下30多厘米的疤痕,依然欢乐;她曾在92岁高龄时重走长征路,探望还健在的老战友和房东乡亲……
如今,老人革命热情不减,头脑清晰,继续发光发热。2014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之际,我们满怀崇敬听着老人家的光辉事迹,一起感悟这位传奇老人身上永葆的革命青春。
,1913年生于井冈山下的永新县南乡长富乡袁家村。1928年参加少先队,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作为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参加了大会。长征开始后在红军总政治部破坏部工作。抗日战争中,在红军第二十七军政治部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部部长,后任团政委、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警备第一团营教导员,新四军营教导员、团政委。1959年奉命组建井冈山管理局,先后接待了、重返井冈山。
“做梦都想拿枪上战场,结果当了号兵,满肚子不高兴。”93岁的说,“第一次战斗,打得好惨,我看呆了,忘了吹号,连撤退的命令都没听到。”说,战斗中,军号就是命令,没有了军号,战士们就会不知所措。所以,作为号兵,绝不能耽搁一分一秒。“号兵要有娴熟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战场上精神过于紧张,一个音符吹错了,或者是吹不响号,都很可能给部队带来重大的损失!”长征前夕,调入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破坏部,先当破坏干事,后任破坏科长。“长征路上,我被战友们戏称为''''袁破坏''''。”说,“破坏”,其实就是指瓦解敌军的工作。说,做破坏工作,光说不行,身手得好。在瑞金红军学校学习时,他就被评为特等射手,获过奖。回忆说,当破坏干事,经常要冒险在阵前喊话。有一次,在攻城战斗中,他利用废墟作掩体采用游击式喊话,东边喊几句又迅速跑到西边叫几声,一会在街中心叫,一会又在街尾喊,气得城墙上的敌人嗷嗷直叫,胡乱地用步枪、机枪扫射。
从1985年,老人就开始整理自己的经历。2001年,再次开始完善自己的回忆。此时,老人年事已高,听觉不灵、视力衰减,还坚持每日花费2至5个小时,口述自己的革命经历,再由家人、朋友记载下来。“基本每天能完成500至1000字的创作。”据袁老之子袁永明说,回忆中,老人有时涕泪横流,为牺牲的战友悲伤难抑;有时兴奋异常,为当时战役的胜利手舞足蹈。为了老人情绪稳定和身体健康考虑,家人有时不得不强制老人中断写作。
2004年1月,凝聚老人心血的《征途漫漫———我的红军生涯》创作终告完成。袁老希望在红军长征70周年之际,能将凝聚自己心血的这本书出版,以此纪念自己走过的那一段难忘的激情岁月。老人说,以后还将继续努力,写出自己在八路军、新四军时期的传奇经历。
2014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中国共产党也即将走过他的第个年头,红军精神永存,可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老一辈革命家们也早已进入耄耋之年,作为后辈的的我们,有责任为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便利的生活条件,更有责任将他们身上的红军精神加以继承与担当,作为企业,更应身先士卒,设身处地为老一辈革命家贡献一份力量。红军精神,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