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十七大报告心得体会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政治宣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的;十三大提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十四大系统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十五大提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提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十七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大会的主题”第一句话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世界,“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的政治宣言。
2.“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伟大号召
十七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大会的主题”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在结语中号召:“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可以看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是十七大报告的出发点、归宿点,是向全党发出的伟大号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是十六大作出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在此基础上,十七大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决策和部署,表明我们党的事业的连续性,显示了我们党在发展目标上既继往开来,又与时俱进。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
报告第一次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重大命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虽然只是将“建设”换成了“发展”,只是一词之变,但意味却是深远的。一是表明我们党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二是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焕发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三个要点:“一**宝”是解放思想;“强大动力”是改革开放;“基本要求”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这就指明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指向和主要任务。
4.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作出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如何评价改革开放,是党内外乃至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十七大报告纵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
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报告用“三个面貌”的“历史性变化”,即“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予以高度概括。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
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报告用三个“才能发展”,即“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来集中表述,是以前没有讲过的“新话”。它隐含的深意是,正是改革开放挽救了社会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获得生机与活力。
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报告用“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予以表达。斩钉截铁的语言,既表明了党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也是对怀疑、否定改革开放的错误思潮的有力回应。
5.对改革开放的目的作出了新的更加全面的表述
报告对改革开放的目的,用三个“就是要”进行了全面表述:“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三个“就是要”,分别阐述了改革开放对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振兴的意义,对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对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意义。其中,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纳入改革开放的目的,是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体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思想。
6.用三个“永远铭记”概括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从奠基到开创、推进的基本脉络
以往我们对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记述,一般都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起点的。
十七大报告用三个“永远铭记”概括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从奠基到开创、推进的基本脉络,不仅第一次把这一伟大事业向前延伸,纳入了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贡献,纳入了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的宝贵经验对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奠基作用;同时又提纲挈领地概述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和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性贡献。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风貌,深得党心、民心的认同和拥戴。
7.用“三个最”概括新时期的特点、成就和标志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92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最早提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十七大报告根据新的实践,用“三个最”概括新时期的特点、成就和标志:“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1978年至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从2004年起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587元;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只有1132.26亿元,2006年达到3.93万亿元。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根据社会结构和党的任务的变化,重新定位党“两个先锋队”的性质;逐步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从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
8.用十个“结合起来”概括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十六大总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们党半个多世纪以来治国理政的六条主要经验。
十七大报告用十个“结合起来”,总结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1)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2)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3)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4)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5)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6)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7)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8)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9)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10)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十个结合”彰显了我们党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的伟大精神。一个结合一种认识,都是我们党根据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地做出的伟大理论创新。
9.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
报告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报告在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第一次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说明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10.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
报告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解决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科学概括与规范表述问题,为我们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提供了指南。
11.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
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的概念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先提出来的。总书记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系统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并加以科学概括。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作了全面阐述,从而为在全党全国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从八个方面概括了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呈现的阶段性特征
报告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其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其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其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其五,“社会主义**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其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其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概括,涉及经济水平、改革进程、小康状况、发展格局等各个方面,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分析全面,认识深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13.用“五化”来表述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次使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概念。相对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对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的理解,以及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四化”,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被称为“新四化”。
十七大报告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四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五化”。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这“五化”中,多了一个“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业化”之后。“信息化”的增加,与报告里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相联系,充分表明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对世界高科技发展趋势的高度重视和准确把握。
14.用“四个必须”进一步阐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报告在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后,进一步用“四个必须”阐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四个必须”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在论述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时,报告用“三个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来概括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的丰富内涵。在这里,科学发展被赋予三重向度,兼顾经济、社会、外交,既相互统一,又各有侧重,显示出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发展问题的智慧。
在论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时,报告用“三个相协调”(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来阐述协调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从原有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四位一体”。十七大报告进一步从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与文明发展两个视角阐述了“四位一体”的内在逻辑,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
在论述坚持统筹兼顾时,报告用“四方面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论述“统筹”的丰富内涵。相对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十七大报告的“四方面统筹”视野更加开阔,是“广义的统筹”,或“大统筹”。
15.对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作了更为全面的界定与表述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十三大确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三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十四大报告指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十六大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十七大报告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了更为全面的界定和表述,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报告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党的基本路线中的核心地位,彰显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党治国方略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
16.第一次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关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进一步阐述了社会和谐对科学发展的能动作用,强调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深刻揭示了两者的内在统一关系,对在实践中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7.第一次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2004年2月19日,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2007年6月25日,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要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第一次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