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镇委生态区建造工作总结范文

镇委生态区建造工作总结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镇委生态区建造工作总结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镇委生态区建造工作总结

大坦乡位于县东北部,东北与黟县交界,东南与柏溪乡接壤,西北与安凌乡相依。人民政府驻大中村,距县城13公里,距黄山市82公里。乡域面积92.63平方公里,其中山场11万亩,耕地0.3万亩,茶园0.6万亩;下辖6个村委会,30个村民小组,1185户,4286人,其中集镇常驻人口620人。全乡山多地少,林茶并茂,境域内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峰大洪岭望江尖海拔1126米。大坦乡既是母亲河的发源地,也是青弋江的发源地,更是县城5万人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是大坦的主旋律。

大坦乡历史悠久,宋朝属福广乡善和下里,元隶七都,明清从元置。民国元年(1921年)属一区,民国21年(1932年)属城一区,民国28年属胥岭乡,民国36年属胥善乡,民国38年4月(1949年4月)建立大坦乡,1952年8月成立大中、湘源、复兴三乡,1956年春,并三乡为大坦乡,1958年10月为城关公社大坦管理区,1961年10月成立大坦乡,1983年改称大坦乡至今。

大坦乡古时商贸集市,在古徽州对外商贸中曾雄踞数百年。境内的大洪岭依山临河,百步九折,上下绵延数十里,是古徽州通往省府安庆的必经之路。当年大坦鼎盛时期,沿途商旅往来,络绎不绝,路旁商铺、茶座、饭庄鳞次栉比,闻名遐迩的枫林街就是当时徽商西出通道上的著名驿站,跨街拱门楼上曾有官府题额“省会通衢”四个大字。如今大洪古道已人迹罕至,枫林街也遗存殆尽,不过却成了近几年户外旅行者和徽学迷们考察古徽商行旅的绝佳去处。

大坦乡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在动植物资源上,已知植物有1200余种,动物有1000余种;其中珍稀的野生植物有鹅掌揪、香果树、永瓣藤、银杏、红豆衫、罗汉松等;珍稀动物有云豹、金钱豹、梅花鹿、黑鹿、豆雁、祁蛇、眼镜蛇、王锦蛇等。在林业资源上,全乡林业用地面积7953亩,有林地6727亩,其中用材林4898亩,防护林1785亩,竹林423亩,经济林337亩,木材蓄积量28.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9.65%。在茶叶资源上,有茶园6498亩,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生产红茶、黄山毛峰等优质名茶。

近年来,我乡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整体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1与2009年相比,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由3496万元,增长到4575万元,年均增长13.4%,财政收入由20万元,增长到100万元,年均增长3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931元,上升到7010元,年均增长14%。

取得成效

通过生态乡创建工作开展,我乡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产业有了较快发展,“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逐步显现,生态创建取得较好的成效,乡域各项事业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2011年被评为黄山市环境优美乡镇。

(一)生态林业

近年来,我乡在林业生态保护、林业生态建设、林业生态监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林业生态保护有序推进。全乡在阊江河源头封山2000亩,区划国家公益林35291亩,对2处古树群中的42株和散生的55株古树名木,进行了逐项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并进行挂牌保护管理。二是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加强。三年共完成植树造林绿化0.05万亩,实施项目造林672亩,油茶造林300亩,森林抚育1014亩,一般社会化造林528亩,义务植树5万株,林木幼苗培育0.03万亩;实施绿色质量提升亮点工程4个,绿化面积450亩。三是林政管理工作力度加大。三年共下达木材生产计划0.7万立方米,年年把计划严格控制在县下达的林木限额范围之内;强化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积极落实“森防”工作责任制,使我乡森林火灾发生率和森林病虫害防治率,均控制在县规定的标准以内。三年来没有发生破坏森林资源的重大案件,没有出现较大的森林火灾,没有发生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案件,森林覆盖率达89.65%。

(二)生态农业

围绕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我乡一是大力实施“科技入户、阳光培训,茶叶富民,测土配方施肥,一池三改”四大工程建设;累计培训农民2000人次;全乡0.6万亩茶园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发放茶叶生产补助资金14.2万元;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000多亩。配方施肥量近40吨;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0余口。二是开展农村生态综合治理。共完成生态综合治理面积达1000亩,投入治理资金达150.09万元,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排放达标率90%,推广普及清洁能源率达81.3%以上。三是利用区位优势,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基地,如油茶示范基地、菊花示范基地、高产毛竹基地等。

(三)生态人居

坚持“生态优先”的环境保护战略,加快了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乡公共服务能力,改善集镇生态环境。

一是加大集乡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在集乡建设发展中,我们优先留足生态建设用地,规划好集镇建筑用地、公共道路建设用地、绿化美化建设用地,严格执行“3:3:3”标准。目前,我乡已规划出2个绿色质量提升亮点工程,使我乡绿化美化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7平方米。

二是实施了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惠及我乡百姓生活。投资120万元建成日处理量达5吨的大坦乡垃圾中转站。随着清洁工程垃圾中转站的运营,我乡4100人的生活垃圾,经收集已全部运送到县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逐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了集镇和各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全乡农民生活饮用水安全问题,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改造后的集镇街道

三是加大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集镇改造步伐,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建设,认真规划集镇建设,按照乡党委、政府提出的“建好一排楼、修好一条路、打造大洪古道”的总体思路,建成了大坦乡集镇开发一期工程,即建好乡政府综合大楼、集镇人行道、排供水管网、路灯等;在此基础上,我们注重环境保护的公共设施建设,定点修建了垃圾房、池,规范建设了生活污水收集排污处理系统,科学规划建设城乡卫生厕所,使城乡卫生厕所建设和管理达到了国家标准。同时在工程建设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和环保建筑材料,居民普遍安装使用太阳能,有效提高了居民清洁能源使用的比例,使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81.3%。

(四)环境保护不断加强。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突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

一是狠抓建设项目审批关。对凡是国家明令禁止的污染项目,无论效益好坏,坚决不予引进;对一般的入驻企业,我们认真督促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几年来,我乡企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为100%,为保护阊江河水源和阊江上游生态环境,我乡杜绝一切污染企业入驻,彻底切断污染源。

二是加大集中式水源地的保护管理。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我乡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省城乡饮用水源保护条例》规定,建立了规范的水源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设立了醒目的碑牌和保护宣传标语,定期对水源地水质进行检测,水质均达到国家Ⅱ级饮用水标准。同时实施了水库除险加固和大洪水系治理工程建设,积极进行水土保持治理、河道清理。

(五)生态旅游

包装大洪古道、打造阊江源头、构建低碳生活第一乡。以大坦乡独有的近郊区位和生态优势,主动接受县城经济和人气辐射,大力发展原生态乡村旅游,率先填补县城近郊乡村旅游空白。主要以大坦乡丰厚的人文遗存(大洪古道、安阜桥、省会通衢枫林街等)和优美富硕的阊江源乡村生态资源(拥有县当前保护最完好的阊江源头山水林茶和清静空气资源)为依托,规划、建设、宣传好大洪古道、阊江源峡谷、阊江源地标、古道怀古、户外运动、乡村体验、休闲养生等旅游节点,在县域内乃至面向整个阊江流域客源市场,展开绿色行动,倡导绿色文明,吸引下游各类游客饮水思源,让所有来客惠顾大坦不仅有“说头”、还有“看头”,更有“玩头”,以“无门票乡村旅游景区”的运营模式,逐步构建并叫响“低碳生活第一乡”。

主要做法

自决定开展生态乡镇创建以来,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转型升级的切入点,改善民生的着力点来抓,进一步动员全乡上下,团结一心,负重拼搏,认真扎实做好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省级生态乡创建工作开展。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为加强对生态乡创建工作的领导,乡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乡党委办、政府办、财政所、土管所、林业站、农业站、统计站、企办室、文化站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乡创建工作领导组,设立办公室,确定专人负责;并建立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具体负责规划、协调、指导、监督创建日常工作。同时认真编制了《大坦乡环境保护规划》,制定了《大坦乡乡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实施方案》,及时分解落实创建目标工作任务,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和创建工作领导组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回顾总结创建各个阶段的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上确保生态乡镇的创建。

(二)加大宣传发动,营造创建氛围。

为营造生态乡镇“人人参与”的创建氛围,我乡全方位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发动。

一是利用阵地宣传。充分发挥乡电视、广播宣传主渠道作用,组织干群收看环保电视讲座,悬挂生态环保固定宣传标语3条,不定期刊出环保知识宣传专栏12期,张贴宣传标语150条,发放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折页1000余份,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广大群众的行动。

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

二是以建设生态文化为主题,以文娱活动为载体;开展了环保知识进校园活动,在全乡开展了“平安清明、文明祭祀”环保我先行活动,举办“母亲节走母亲河,生态文明我先行”活动,将生态教育与环境保护行动融入到各项活动中来,让广大群众明白“保护好今天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了明天的生存环境”的道理,激发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乡镇创建工作中来。

三是开展了多形势、多渠道的宣传活动。创建伊始,我乡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进一步动员全乡上下,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以“三个结合”开展了环保宣传,结合乡文明创建、森林防火等工作开展,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千家万户,向群众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结合科技入户、茶叶富民、配方施肥、“一池三改”等工程实施,教育群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控农业面源污染;让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渗透到我乡的经济建设、群众生产、生活中去。通过生态环境宣传,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

(三)创建生态基地,狠抓示范带动。

我乡高度重视生态基地建设,通过加大宣传活动,统筹谋划,增加资金投入,先后建成了农业、林业、旅游等产业发展基地。

在农业上,我乡0.6万亩茶园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黄山野菊花基地5亩。在林业上,我乡划定了国家、省级公益林3.5921万亩,完成油茶造林垦复300亩,建成了高产毛竹基地694亩。

在旅游上,我们实施了“百村千幢”工程,加强了对大坦、燕窝、湘源、小岭下等四个古村落的保护,加大了对安抚廊桥、程氏宗祠、枫林古街、大洪古道、荣阳桥的保护修缮力度。新建了大坦文化广场、新区广场等文化娱乐场所,开发了大洪古道、阊江正源旅游景点。努力打造“新名片、梅城后花园”低碳生活第一乡——大坦,为此申请将大洪古道、阊江源景区1427亩山场划归公益林进行保护,并特别增设大洪岭护林员1名,结合第七届黄山红茶节打造徽州杜鹃花会,2012年4月份成功举办了首届徽州大洪古道、阊江正源杜鹃花会,在大坦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上取得良好成效。

(四)加新区开发和集镇整治,建设生态乡村。

大坦乡集镇建设得怎样,直接关系到大坦对外形象。为此,我乡高度重视集镇建设工作,印发了《大坦乡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集镇建设工作方案》,成立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集镇建设工作领导组,加快了集镇新区工程建设;并结合农村四大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突出狠抓了祁大、大光公路沿线的环境治理、道路绿化。

不断完善了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母亲河保护行动,组织干部职工定期清理大洪河的生活垃圾、飘浮物等,加强对乡容乡貌的综合整治。

同时,在新区拓展与建设中,我们严格遵循生态自然规律要求,依山形顺水势,新建了一个以“山”、“水”、“绿”为背景的农民新区,集镇布局和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大坦新区1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开发,基本建成宜业、宜居、宜游的“阊源乐活小镇”,计划投资3200万元。目前新区开发规划设计工作已完成,正在进行准备施工阶段。

一个树成林、花连片的“山水生态大坦新区”建成在望。新区的建成将全面提高我乡的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五)突出创建重点、发展生态经济。

为有效协调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了生态经济的发展。

森林防火宣传

一是生态林业。结合绿色质量提升行动发展经济林、果木林,引导培育林下经济,进一步优化调整林种结构。全面加强对境内阊江河流域生态林的保护和建设;狠抓国家、省级公益林的封禁管理,健全和完善公益林保护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责任,加大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严格执行林木限额采伐制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非法收购行为,依法查处、取缔无证经营的木材加工企业,进一步整合林业资源,扶持资源利用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加工企业,促进了林业可持续发展。

茶小绿叶蝉诱虫板

二是生态农业。为提高农民技术文化素质,增强创业能力,我乡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对农民专业户进行了阳光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设,通过分解任务、明确责任,项目建设面积达到1000余亩;同时,大力推进“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建设,抓好猪--沼--粮(经)生态循环和示范点建设,积极引导发展循环型农业,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生态农业的大发展。农作物秸秆进行还田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率达95%。

三是生态旅游。我乡坚持按“绿色、生态、低碳”发展要求,全面实施“生态立乡,产业富乡,旅游活乡”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和谐、文明、活力、宜居、亮丽的“低碳生活第一乡”。结合绿色质量提升活动开展,进一步美化、绿化、亮化绿色集镇和大洪古道、阊江源景区,倡导“登大洪古道、探阊江源头、赏杜鹃花海、造生态大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