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实施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
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不含电冰箱、洗衣机、小家电及电信服务企业)完成产值22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工业增加值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1.2%。目前全市纳入电子信息产业统计的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有238家,企业从业人员数约3.6万人。
(二)产业优势。
1.产业集聚发展趋势显现。高新区初步形成了软件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基地,经开区形成了以捷敏电子、国晶微电子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新站区即将形成以京东方为代表的新型显示器件和电子原器件产业基地,老城区形成了以中国科大、工大、大学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和人才培育基地。此外,与电子信息产业密切相关的汽车、家用电器、仪器仪表等优势行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近年来,企业承担国家863等科技攻关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千余项。由三联事故预防研究所开发的“基于本体的交通系统驾驶员个性化培训技术开发及标准化”项目、科大讯飞开发的“KD系列汉语文语转换系统”项目、美亚光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SS——型数字化色选机”项目、工大高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CR12002企业铁路智能运输调度综合信息平台”等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3.软件产业及外包发展迅速。年,软件、系统集成、软件出口及外包收入40亿元,年达到约52亿元,同比增长32%。至年底,全市软件产业已认定并通过年审的软件企业共250余家,已登记软件产品1100余件。软件产品年销售额突破亿元的企业有10家,超千万元的有35家。软件产品应用范围涉及语音合成、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安全生产、交通监控、企业ERP、网络通信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软件企业。软件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相互拉动,逐步形成稳步、快速发展的趋势。
4.基础条件与产业发展环境日趋改善。市是国家唯一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龙头城市,具有较为明显的产业技术研发、政策环境、人力资源、商务成本和区位优势。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环境和发展所需的保障条件已得到了极大改善,初步建立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资源共享体系,为重大项目的实施和产业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主导产品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行业重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不强,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明显,产业集聚效应难以显现;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未能有效形成,市场网络和物流建设滞后;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
二、面临的发展形势
近年来,世界电子信息技术出现一系列重大突破,发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正在采用新技术向高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
多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速度高出国家GDP增长速度2-3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不少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仍将延续快速发展态势。
(一)发展趋势。
1.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产业链成为新的竞争点。产业发展主体由以外资为主向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转变;产业区域格局由以沿海地区为主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集群转变;产业结构由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软件业与信息服务业协调发展转变;技术发展战略由以引进为主向引进、创新、强化标准转变。
2.电子信息技术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关键技术领域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微电子技术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向多媒体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网络技术向多业务、高性能和无线互联技术实用化方向发展;通信技术向宽带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软件技术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显示技术向大屏幕、平板方向发展;整机设计向小型化、轻量化、便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元器件研制向微型、片式、集成、低功耗、高性能方向发展;电子材料开发向优质、低成本、无铅无毒、循环利用方向发展。
3.电子信息产品向生产规模化、品种多样化方向发展。随着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为贴近市场需求,电子信息产品在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全球性采购、全球性生产、全球性经销的同时,逐步适应市场变化、推行柔性生产技术,发展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产品。
4.产业竞争核心向关键技术的创新上集中。持续的技术创新不仅能够保证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尤其是关键技术或关键产品的技术创新更能为企业树立行业领袖地位。目前电子信息技术竞争的主要领域集中在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目前美国、日本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强国掌握并控制着这些领域的产品开发与生产技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必须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才能获得产业发展更大的空间。
5.创新与融合仍将是信息技术产品发展的主旋律。未来几年,3G带动新一轮电信投资热潮,推动IT与电信融合,移动信息化产业链效应显现,无线网站、手机邮箱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迅速,视频互联网产业发展成为热点。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将继续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趋势日益明显。Vista和多核的联手引领PC产业升级。电子信息产品越来越向集成化、多样化和移动化方向发展,高端消费电子产品需求高涨。新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电子信息产品门类以及新的应用市场将不断涌现。融合将向更深层次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作用与影响范围将不断扩大。绿色IT理念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软件运营服务(Saas)应用推动软件产业升级,企业级数据中心市场发展迅速。
(二)发展机遇。
未来几年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制定了振兴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宏观政策措施,电子信息产业的全球性结构调整日益明显,产业梯度转移趋势已经显现;区域交流协作密切,将为我市产业发展的区域协作与产业分工搭建良好平台。作为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的中心,位于华东腹地,近邻长三角经济圈,是国家规划确定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业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59所,中科院物质研究院等各类科研机构275个,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7个,博士授权点171个,2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多万人,在校大学生25万人,全省有90%的博士在。还聚集着以电子科技集团第38、43、16研究所、京东方、四创电子、科大讯飞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实力强劲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产品生产型企业。通过多年发展积累,已具有较强的工业和综合经济基础优势,形成了汽车、家用电器、仪器仪表等一大批与电子信息产业紧密相关的优势行业,软件行业初具规模,为电子信息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省调整和振兴电子信息产业规划为指导,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立足比较优势,完善发展环境,加强优势资源整合和关键核心技术引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基地(园)建设,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全市重要的战略先导与支柱产业,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量目标。
到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4.5%以上,实现增加值1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
2.技术进步目标。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软件、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推进提供技术支撑;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优势产业领域和重点主导产品技术水平保持国内先进,部分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5%以上,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同期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平均水平以上。
3.产业结构目标。
信息家电、电子材料和元器件领域实现结构调整升级,汽车电子、软件、微电子发展为支撑行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一批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实现信息家电、微电子等重点产品产业链关键环节突破;优化区域布局,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构筑分布合理、区域特色鲜明、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4.空间布局目标。
进一步推进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的软件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基地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以捷敏电子、芯硕半导体、泰瑞达、国晶微电子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重点发展以京东方为代表的电子显示器件和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城市中心区域重点发展以中国科技大学、工业大学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和人才培育基地。软件、集成电路、通信产品及信息服务业获得较大发展,形成1-2个带动产业发展的新支柱。
5.创新能力目标。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取得较大突破,建立软件和集成电路等核心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集成电路设计、语音、数字视听、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产品等关键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居国内前列。知识产权授权数突破1000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或国际相关标准的制定。
6.骨干企业培育目标。
工业产值超亿元的电子信息企业30-35家,其中,工业产值超50亿元企业1-2家,扶植培育5-6家电子信息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力争引进世界500强中的电子信息跨国企业5-8家落户。全行业形成8-10个中国名牌产品、3-5个驰名商标。
7.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人才集聚效应明显,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结构进一步完善,素质进一步提高。新增产业人员1万人以上。
四、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1.扩大规模与发展特色。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引进与自主发展相结合,使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在若干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独特优势,促使整个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2.加快结构调整。重点引导和推进信息家电、电子材料及元器件、软件、汽车电子、微电子等重点领域发展,提升促进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转移,改善我市在整个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3.增强创新能力。加强产业科技创新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坚持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电子信息相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重点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产品检验检测平台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自主创新知名品牌。
(二)发展重点。
未来4年,将实施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提升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体水平为主线的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优势产品,瞄准国际一流的企业和技术,通过技术引进、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全面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总体水平,形成“发展六大领域,建设七大基地”的产业格局。
1.重点发展领域。
(1)数字家电领域
抓住影像产品全面数字化转换的机遇,大力发展高清晰数字电视、数字电视机顶盒、数字音响、数字式高密度视盘刻录播放机、数字电视多媒体一体机等家庭视听产品;促进传统家电产品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具有网络化功能、节能环保、开放性、易用性的智能化信息家电产品,推进数字家庭产品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实现视听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2)软件领域
把软件产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逐步形成规模经济,通过培育品牌,增强软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软件产品,推进以中文为主多语种语音关键技术、语音搜索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智能交通、信息采集与传送、节能减排、新型网络、数字视频播控、汽车电子、电力监控、信息系统安全等领域软件技术与产品产业化。
(3)微电子领域
重点发展IC封装、设计、制造及相关产业,高端手机、安全芯片设计、制造等。主要产品包括:信息家电芯片、变频控制芯片、数字信号处理器、射频收发电路、液晶显示驱动电路、厚膜和薄膜混合集成电路等。
(4)电子材料和元器件领域
通过技术引进、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全面提升我市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品品质和技术水平,重点发展薄膜液晶显示器(TFT-LCD)、新型电子元器件、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特种数据电缆(军用、铁路、通信等)、电子陶瓷材料、新型锂离子电池以及印刷电路板、电子封装材料等产品与技术。优化产业链,提升元器件和板卡的配套能力。
(5)网络及通信领域
抓住3G(第三代移动通信)和NGN(下一代网络)、NGI(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3G移动通信设备及终端产品,以及通信射频产品及组件,构建网络及通信产品产业链。重点产品包括光电器件、光传输及网络交换设备、接入网设备、终端、民用雷达、雷达配套设备、通讯组件、卫星通讯组件等。
(6)信息技术服务领域
力争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咨询、娱乐、培训、家政等服务领域有所突破,培育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信息服务商,建立健全开放、竞争、有序的信息技术服务市场。重点推进企业产品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数据业务服务、公共信息服务等。包括:集成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数据管理(PDM)/产品周期生命周期管理(PLM)等技术;制造执行管理系统(ME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II)等技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实施物资管理、储运、设备管控、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销售办公一体化等业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密电视、远程图文信息、实时点播、多媒体数据广播以及相关的数据服务;开展居民生活日常费用联网支付、企业税收联网支付、个人信用联合资信、企业信用联合资信、网上购物以及公共信息查询等业务。
2.重大建设工程。
(1)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基地
以京东方为主体,主要建设内容为第六代薄膜液晶新型显示器件(TFT-LCD)全工序生产线,包括阵列、彩膜、成盒和模块,玻璃基板尺寸为1500mm*1850mm,形成玻璃基板投片量90K/月的生产能力。重点支持和服务日立等离子公司、DAPTECH公司与鑫昊等离子显示器件有限公司的合作,推进等离子面板生产线项目建设,使其尽快形成年产150万片的生成能力。继续引进和培育PDP、LED等新型显示器件的上下游配套产业,形成涵盖IC、面板、模组和消费电子的大规模产业链集群。
(2)语音产业基地
以科大讯飞生产基地和国家语音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为基础,建成语音软件开发中心、语音硬件产品开发中心、语音软件测试中心、语音硬件测试中心、语音数据制作中心、语音硬件产品生产中心、开放式语音应用演示及展示中心和语音咨询培训中心等八部分,形成语音平台、智能语音芯片、车载语音产品等产品的产业化,初步将建成中国乃至世界的语音技术产业高地。
(3)通信设备研发生产基地
以国家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启动为契机,以3G系统设备为突破口,把握宽带通信的发展趋势,以长三角地区为立足点,内源项目和外源项目有效结合为切入点,优先发展可能出现较大市场的通信技术设备,重点扶持中电集团第38所、海特微波、四创电子等企业快速推进3G设备产品的发展,支持中国科技大学量子通信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形成对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通信设备研发生产基地
(4)汽车电子产业基地
依托江汽、安凯、昌河等整车生产企业,发挥数字化汽车仪表、汽车空调等一批现有优势产品,进一步扩大产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加强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产品发展。重点发展动力控制系统、底盘控制和安全系统、车身电子、车载电子等汽车电子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快产业化步伐,面向全国市场,形成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汽车电子产品生产能力。逐步建成核心产品种类齐全、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产业规模居国内领先的汽车电子产品生产、流通中心。
(5)微电子产业基地
引进国际先进水平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设备,形成年产10亿块各类IC(SSOP、SOP、QFP、BGA)封装能力。力争建设一条8或12英寸芯片生产线,改变我省没有大规模IC制造业的局面。重点发展IC封装、设计、制造及相关产业,高端手机、安全芯片设计、制造等,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微电子产业,提升消费电子IC产品的本地配套能力,增强主导产业协调效应,加速产业集群规模扩张和能级提升。
(6)软件产业基地
建设软件出口及服务外包园、嵌入式软件园、智能交通产业园和动漫产业园等一批特色软件园区,园区按国家政策可为企业提供多项支持,协助执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标准和规则,逐步形成软件行业的“出口加工区”;建立完善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支持以交通管理、交通诱导、车载导航、指挥调度、电子车牌、停车管理、中心区限流、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等为重点的智能交通产品研发,建设智能交通产业园;在高新区或科学城建立集创意设计、产品开发、产品销售、网游运营为一体的动漫产业园,逐步形成我省高校培养动漫人才的实习、培训基地。形成集产品开发、条件配套、销售运营、出口外包于一体的新型软件产业基地。
(7)数字家电生产基地
以海尔工业园、长虹工业园建设为龙头,加快数字家电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步伐,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数字家电产业的本地配套能力,通过四年努力,逐步把建成国际化、标准化、系列化的国家级数字家电产业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合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各经济实体要调整和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扶持力度,切实履行规划实施责任,因地制宜的细化规划要求,并在编制和实施年度计划时加以落实。市发改委、经委、科技局、创新办等部门要加强对计划实施的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及时衔接和协调计划实施中的有关问题。加强对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目标的考核,督促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自主创新。
(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产业支持力度。抓紧出台促进市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专项风险投资基金,加大政府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海外资本广泛进入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鼓励海内外风险投资基金投向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吸引其他行业上市公司出资入股、发放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社会自由资金。引导企业用好用足各种资金,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科教资源等优势,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乃至全球,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引进一批带动性大、支撑力强、具有标志性的大项目,促进产业集聚。凡属于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项目,前期费用予以补助。投资总额过亿元或经济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新建电子信息产业项目,以及跨国、跨省、跨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将总部、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入驻我市的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政策支持。境外投资者投资新建一定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所得税除享受国家减免优惠政策外,在减半征税期间,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给企业。
(四)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组建市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机制,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研发投入、组合创新要素和创新成果应用的能动作用,积极探索技术投资、入股、联合协作等。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企业股权多元化,选择部分电子信息企业开展期权激励试点,以期权作为对企业管理层和技术骨干的激励。管理层和技术骨干可按规定将期权获取现金或运用期权获取的现金来购买本企业的股权。改进和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考核评价体系,对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在按评审条件进行评审时,重点考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五)制定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构筑产业发展人才高地。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急需人才。以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为主体,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专业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和企业科技人员间的互聘互兼,着力培养熟悉市场、具有较强集成创新和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引导企业树立人才全球化观念,吸引国内外专家。积极拓展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选派科技人员到国外学习考察等有效途径。建立对高端人才的奖励制度,鼓励各种智力要素、技术要素以各种合法形式自由参与利益分配和股权分配。
(六)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积极开展重点产业领域的合作,在软件、元器件、计算机外部设备、光电子及器件和新型电源与电子材料产品等领域开展“互补合作”,建立产业共同体或产业联盟,共同开发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在移动通信、集成电路、汽车电子、显示器件、数字消费产品等领域。开展“增强合作”,融入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链,完善合芜蚌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建立优势互补、错位合作的发展格局,提升区域优势。
(七)加快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引导社会资金,在软件和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加快建设全市性的公共技术平台,为中小企业提高研发水平提供服务。整合全市公共技术平台资源,鼓励建立共享联盟,提高服务水平。对企业使用平台进行开发实施补贴。
(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技术创新利益,增强技术创新动力。强化企业的标准与专利意识,引导大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鼓励企业加快培育核心技术,不断积累自主知识产权,强化专利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在政府采购中优先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