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技术与美术的本质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2015年第八期
作为造型艺术也称视觉艺术的“美术”,是指人类社会中的“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1〕”及其成果。美术不仅与科学而且与技术①存在内在联系,考察技术史就不难发现,人类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无不与美术关系密切。一方面,美术与技术同源,技术进步常常受到美术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技术进步推动着美术的发展,美术无时无刻不展示着科学与技术的伟大成就。不仅如此,就技术和美术二者的关系而言,学术界一般认为技术专注于“善”,美术则着眼于“美”,这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但实际上,技术作为满足人的目的和需要的活动及其成果,不仅满足人的现实需要即物质的、实际的需要,更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即心灵的需要,而精神需要就包括了审美的需要,尤其是,审美意味着人的心灵自主与自由,而技术使用的最高境界恰恰就是人们需要规避技术“双刃剑”的负面作用与影响,不受技术的束缚,不成为技术的异化物,而是能够自由自在地、游刃有余地使用技术,不仅使技术成为人的身体的延伸,更使之成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即达成人对技术的“善假于物也”的目的。当今对技术的完善与改造过程中,技术的“无障碍”要求即是该方面初衷的具体体现。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技术与美术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同一性的关系。本文以此为前提和出发点,尝试探讨技术与美术的本质同一性问题。
一、创新:技术与美术的本质同一性
“创新”(Innovation)表示“某种新事物的引入或某种新思想、方法、装置的引入”,是指一切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时间性的人类活动。被称为“创新思维方法‘TRIZ’之父”的G•S•Altshuller的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是一种人类独具的、与生俱来的、先天的能力,这种能力将伴随年龄的增长会逐渐被磨灭又可能在后天被重新激活。创新包括三个要素:知识、方法与人。具体而言即是广博的科学技术知识、有效的创新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动机的并且希望打破常规的人。创新的源头活水取决于具有创新动机的并且希望打破常规的人的习惯性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创新的本质是主体在特定的时空下,以主体的欲望和需求对依据对自身所拥有的物质、能量、信息与知识进行重组与再现,旨在使之形成具有新价值、新效用的能够满足主体特定需要并能够达到主体特定目的的新思想与新方法。一言以蔽之,创新即是具有创新动机的并且希望打破常规的主体创造性地找到解决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技术创新”不仅包括技术方面的创新性成果本身,还包括成果在经济社会的推广、扩散及应用的过程。对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已较为普遍,国际上的代表性观点有熊彼特、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德鲁克、森谷等学者的观点;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与此相比较而言,学术界对美术创新则较为陌生。回顾中外美术史及诸阶段的美术力作就不难发现,事实上,美术和技术一样都将创新性放在首位。技术创新和美术创作分别隶属于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都是对未知的人工世界的探索,都以创新与创造为己任。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与创造,不断创造新的人工物是技术追求的目标及根本任务。美术创作更是以创新为出发点,创新性是美术的生命力所在,正是因为美术创新性的彰显,才能够造就美术大师独具的个人风格。正如梵高所言“向日葵可以称得上是我的东西”、齐白石则说“虾是我的东西”、徐悲鸿则将“没有缰绳的、自由自在的马”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一样,艺术家首要的就是应具备艺术创新能力,有了卓越的独创能力,才能创作出伟大的、独一无二的、富于个性的艺术力作。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发达工业社会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所展开的批判,就是围绕批量化生产造成的艺术作品的重复性、大众性特征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概言之,将创新性放在首要位置是技术与美术的共同特质。实际上,创新性是技术和美术的灵魂。尽管从根本上讲,技术立足于臻善,美术着眼于趋美,但从广义上讲,美术又属社会技术的范畴,无论是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他们共同作为技术,在各自领域里关于技术的层面的一切都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时效性。“美术贵在创新,要敢于从旧的文化传统中打开一个新世界,这种创新精神是艺术生命的灵魂”。与技术不同的是,美术借助直观形象来反映深刻的道理甚至人生哲理,同时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及思想感情,进而揭示客观世界的普遍真理。作品中蕴含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人生阅历与个体经验以及富于新奇性的创造,这也恰恰是美术力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社会效益和永恒魅力的关键所在。技术更需要创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人民的幸福,社会的繁荣稳定,都依赖技术创新的推动,只有技术创新的日益进步,才能够满足并不断提高广大人民对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才能够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进而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及社会发展。《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不日新者必日退”,一语点明了这个道理。
二、技术创新与美术创新相互依存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同一性作为矛盾的一个根本属性,表达的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与相互补充、相互贯通与相互渗透的趋势,技术创新与美术创新的本质同一性一方面表现在技术创新与美术创新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与美术创新又相互贯通,二者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和纽带。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是解释组织间关系的一种概念,当两个事物在功能上相互补充,他们之间是互惠互利的,产生共生相互依存关系。所谓技术创新与美术创新的相互依存,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技术与美术作为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它们满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不同方面的需求,但彼此又相互依存。技术在于求善,美术在于趋美,是人类不同层面的需求,它们都以真为基础,同属于人类的整个实践范围。“所谓真,当然系指揭示事物规律的本原的天然属性和状态,即真理的、真相的、真实的、真正的状态”。本质上而言,美术是要通过直观形象来正确的反映社会,揭示和表达真实世界里的人们的精神际遇,即“通过直观反映深刻”。技术与美术创新的共同理想是“求美”,技术创新不能紧紧考虑人工物的功效,还要考虑人工物的美感,使得创造的崭新技术产品兼具独特功效及审美价值,这是当代技术创新的特征及要求。“至善”是技术创新与美术创新的共同目的。“善是被人类的道德原则和趋利避害的经验所证明的理想状态。它是由完善、圆满、和谐、秩序、顺当、尽量接近无缺憾和无遗害等含义所支撑的”。离开了善的指引,技术创新可能步入误区,产生更多错误,抑或背离服技术与美术的本质及其同一性研究务人类、造福人类的初衷,而走向人类的反面,体现“双刃剑”的负面效应。而美术创新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到内容,都要求创作者去努力探索作品的“善”。
即便看似形式不美的作品,比如著名黑人画家布莱克的作品《呐喊》,其内在价值依然是“善”的,表达着“善”的内容、思想与感情。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追求真、善、美的创新之路上,尽管技术与美术作为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其创新活动满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不同方面的需求,技术创新和美术创新也常常体现对真善美三者的程度不同、各有侧重,但是,总的来看,技术创新通过吸纳美术创新的成果完善并发展自己的创新活动及人工物,美术创新也同样体现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幸福生活的技术创新价值,两者都以求真为前提和基础开展创新性活动,都以创造美的事物为创新目的,最终则都将至善作为创新性活动的最高要求和动力,因而,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其次,在技术创新与美术创作活动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补充,二者在思维方式上的互补性也体现了彼此依存关系。学术界认为,虽然技术创新与美术创作活动分别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两者虽然都是采用不同技术形式创造人工物,但是,技术创新多运用抽象思维,美术创新则采用形象思维。然而,作为一种创新性、探索式活动,无论技术创新还是美术创作都不可能紧紧运用单一的思维形式,常常是两种思维结合运用。技术专家在技术实践中,不仅要运用逻辑思维,还必须运用包括直觉、想象等具体的形象思维,爱迪生能有惊人的发明,达芬奇能画出美妙的油画,都是想象力的结果。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中,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通过‘视觉意象’进行的〔8〕”。在技术发明和技术创造过程中,想象则往往表现为直观形象的联想和重组。在创造人工物的过程中,技术创造经常需要艺术思维和审美观念与之相伴。反之亦然,美术创作过程中也常常是以艺术形象思维为主,同时辅之以理性逻辑思维,两者共同起作用。
三、技术创新与美术创新相互贯通
所谓贯通,是指连接、通连之意。所谓相互贯通,则是指矛盾双方除了前文所述的相互依存,二者还存在着相互渗透的桥梁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技术创新与美术创新的相互贯通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技术创新与美术创新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这个桥梁就是人类的大脑。大脑在技术创新与美术创新过程中的彼此连接、相互通连、同时发生作用又各有功能及分工的差异性就体现了二者的贯通关系。通过科学实验测知,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工作时,其脑中的光点和黑影位置各不相同。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分工和功能不同,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右半球承担形象思维。而逻辑思维又被称之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也被称之为艺术思维。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人脑的左半球明亮,右半球暗淡;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恰恰相反。具体到技术创新与美术创新领域,也同样表现出大脑两个半球的不同功能和分工及合作,技术创新过程中多使用左脑,美术创作过程中则多使用右脑,但二者的创新活动过程中,相对一方的大脑不是一点儿不亮,而是相对暗淡,这说明人脑两半球同时起着作用,只是作用程度不同而已。藉此对人脑的观测我们就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大脑本身即是技术创新与美术创新相互渗透的桥梁和纽带,二者因此是相互贯通的。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与美术创新在美学层面存在相互转化的趋势。从美学角度而言,技术创新在创造人工物时需要遵循功能性、技术性、艺术性、审美性几者的结合,正如黑格尔所秉持的美学观念那样,艺术是美的最高和最典型的形态,美学就是探究关于美的艺术哲学。工程技术哲学同样探究并注重设计艺术美学问题以及设计艺术伦理学问题,努力尝试将技术创新成果与符合人对美的追求、符合人性需要的人工物相一致。美术创新在当今社会更要在追求趋美的同时而求真和至善。特别是现代装饰设计艺术关于室内外装饰绘画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设计艺术的形式美和色彩美等美术特质,同时,还必须考虑和兼顾现代人对于装饰材质、装饰技法等技术层面的希冀和要求。今天的许多建筑设计艺术、软件开发技术、机械工程技术、装饰设计艺术与技术哲学的彼此渗透与走向融合,恰恰是对技术创新与美术创新之间存在的相互转化趋势的充分解读,呈现出技术创新对美术创新具有支持作用,美术创新对技术创新具有协助作用。正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设计美学也将会在未来成为体现技术创新与艺术创新彼此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
四、促进技术创新与美术创新的融合发展
技术与美术是人类创造人工世界的两种形式,创新性作为二者共同的根本性质,体现了二者的内在的同一性。对这一理论观点的厘定与确证,对于促进技术创新与美术创新的融合发展,进而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深远。首先,创新是技术与美术的本质同一性要求我们树立良好的创新文化,这是技术创新与美术创新良性发展的前提。刘云山曾于2012年5月18日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文化与科技历来如影随形,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发展样式、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带来革命性变化,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又会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学者近期指出:“创新文化是指使可支配资源和力量得以有效组合的理想、价值观和信念,需要借助其表现形式才能把握”。这不仅说明了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已经关注并大力倡导科技与文化各个领域的融合,看到了文化科技融合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同时也启发我们,只有重视创新文化理论研究,借助科技与文化创新的本质同一性特征,将诸如美术等文化载体与科学技术等一切可支配资源和力量得以有效结合与资源重组,实现文化融合的形式多样性,才能够彰显出创新文化的巨大价值,而技术与美术创新本质的同一性本身就决定了两者融合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其次,技术与美术的创新本质的同一性表明,二者不仅相互依存,而且相互贯通。技术与美术在思维方式的互补性势必推动技术与美术的共同进步。技术与美术好似一棵大树两个枝丫,尽管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创造人工物的类型和性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其本质却是相同的。二者在大脑运用上的分工与合作,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上的互补与渗透,都将推进人类创新性成果的产生与发展。讲究精密与准确的技术与彰显直觉与美好的美术,为人类幸福与社会进步创造着不同的思维结晶及活动成果,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但两者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即通过技术创新和美术创作活动这两条路径,殊途同归地去创造属于人的世界。技术创新与美术创新的彼此依存、相互渗透与互相转化,必然促进两者的彼此补益。这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同美术创作同样需要借助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非逻辑、直觉与抽象、冷静与激情等因素互为必要的补充。两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
事实上,科学思维或称之为理性思维也势必会对美术创作与创新起到促进作用。艺术的启迪作用及对人的影响力更是不容忽视。爱因斯坦曾坦言,“艺术作品给我最高的幸福感受,我从中汲取的精神力量是其他任何领域所不及的”。美术与技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一言以蔽之,技术与美术创新的同一性表明技术与美术共生的张力主要体现在二者在思维方式上的互补,进而推动两种文化协调发展。再次,客观认识技术创新与美术创新的本质同一性,有利于促进技术与美术的融合与发展。首先需要客观认识艺术抑或是美术,海德格尔对艺术的追问则可以理解为如下三个命题———“首先,艺术建立世界,此世界敞开于艺术的源初本性;其次,艺术生产大地,因为大地在历史与现实中显现为居住之基础;最后,艺术作为世界与大地的争执显现为无蔽的真理。以此,我们跟从思想的道路去深思当代艺术的挑战”。只有正视艺术的作用,才能正视美术创新的力量。当代科技文化创新需要遵循现念、探索科技文化创新的科学机理,发现当前科学技术与美术领域的现存问题,特别是要探究如何恰当地运用技术创新与美术创新的同一性这一特性,来发展我国的先进文化,完善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整体文化不断走向更加文明和进步,促进我国文化体制的良性变革,进而推动整体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中,关键所在是促进科技文化的融合。历史也充分说明,当科学技术与美术彼此呈现融合与共生时,人类社会的发展步伐就会大大推进。我国学者近期也指出:“技术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从关注技术‘本身’转向关注技术创新,尤其关注技术创新和文化的相关性问题。
作者:李宏 单位:东北大学 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