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的人民原则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事业。因此,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真正贯彻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总之,只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维度和价值维度有机衔接,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总布局实践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人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1]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总体实践,推进总布局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但是,这不但不能忽视和排斥人民群众的作用,反而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作为实践成功的必要前提。在推进总布局的过程中,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使推进总布局的实践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和系统平台。
一、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事业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它以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地位不仅得到了实现,而且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人类思想史上,只有唯物史观的诞生才真正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在这之前,剥削阶级的思想家出于维护和巩固剥削制度的需要,总是千方百计地歪曲历史的真相,将历史描绘成英雄豪杰和帝王将相创造的东西。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英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接二连三地出现,你方唱罢我登场,好像只有他们才是历史的主角,而广大人民群众则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对历史的影响自然也就微乎其微了。唯物史观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发现了社会的物质生活制约着全部社会生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他们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真正力量。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民群众不断地积累着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处理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人类自身的发展。实际上,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实际进程,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行动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历史科学才找到了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的主体性力量。
第二,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书写的伟大历史。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群众受到了资本逻辑的压制和奴役。他们虽然也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只能作为榨取剩余价值的工具而存在。这样,他们的历史主体地位不仅得不到合理的实现,而且还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和控制,丧失了人类的尊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同的是,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支配地位,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这就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发挥历史主体作用奠定了最基本的经济基础。人民群众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也就成为社会生产的真正主人。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还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为人民群众管理自己的事务奠定了政治基础。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用于指导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事业。这些最基本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的创立,既是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建立的标志,也表明社会主义为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开辟了广阔空间。同时也要看到,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承担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历史重任,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巨大优势,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充分调动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发展中创新的能量和实践的智慧不断涌现,这样才能汇聚起推进历史前进的磅礴力量,形成促进人类解放的巨大历史合力。这样,社会主义才有资格有信心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总之,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书写的伟大历史,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伟大事业。
二、推进总布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过程中,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的角度来看,就要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不断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五位一体总布局作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路径,在价值目标和价值方向上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发展,就是为了在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封建社会的地主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而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真正主人———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不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的无限增值,而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建设不是为了确立和维护少数人的特权,而是要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建设不是为了让权贵阶层附庸风雅,而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要,带给人民群众美的享受。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建设不是为了建立抽象的“正义王国”,而是为了让公平和正义在人民生活中无处不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为了给有钱人营造风景优美的“后院”,而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态目的,让绿水青山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财富和家园。
第二,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主体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首先,人民群众是认识世界的主体。人民群众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对自然的认识,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中吸取社会的文明成果。他们不仅可以吸收同代人的经验和智慧,也可以吸取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知识和技术,实现文明的传承和延续。这样,就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掌握了世界之本然状态。其次,人民群众是改造世界的主体。要改造世界,只能通过实践活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类要生存发展,必须通过劳动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满足了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同时也改造了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再次,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力图使世界的变化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这样就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人与世界之间需要的满足关系、目的的实现关系,这就是价值的生成和创造过程。总之,人民群众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价值的主体。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也只能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性来看,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地位,就必须坚持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首先,任何发展成果的取得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改造世界的结果,是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社会主义的丰硕果实。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进步、文化的兴盛、社会的和谐、生态的良好,都是人民群众在总布局实践中开拓奋进的结果。人民群众作为成果的贡献者,无疑应该享有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成果。其次,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阶级和等级特权的存在,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真正主人,理应享有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才将人民群众从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实现了人民的解放,开启了人民群众自由自觉地创造美好生活、创造人类历史的伟大进程。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人民共建必然意味着人民共享。再次,在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诉求。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因此在实践中必然蕴含着特定的价值诉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这里显然也存在着一个价值诉求和终极关怀问题。五位一体总布局实践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通过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全面进步,促进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并为将来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积累必要的条件。可见,从社会主义事业蕴含的价值诉求来看,必须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还是存在的,在不同行业、地区、群体之间存在着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这就要求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妥善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让全体人民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总之,在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推进总布局的过程成为人民群众自由地谱写历史新篇、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
三、人民性原则在推进总布局中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从普遍的意义上看,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由人来从事的,任何实践的成功必须调动人的积极性。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的积极性发挥的程度和状况直接影响着实践活动的效果。统筹推进总布局作为一项总体性实践活动,是一项异常艰巨复杂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层次,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新的跨越。
第一,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从本质上看,经济建设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加丰富、优质的物质产品,解决原初自然对人的匮乏问题。可以说,由自然对人的匮乏而产生的人对自然的需求,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原动力,也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当然,人类解决物质需求的方式不同于动物出于本能的生存行为,而是通过自觉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物质需求,也促进了需求本身的发展和提升。但是,不管人类的物质需求和满足需求的方式、手段怎么发展,都必须承认物质生产始终是人生在世所要面临的“必然王国”,都必须承认获取和发展经济利益是一切人类经济活动的目的和动力。因此,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经济,必须重视物质需要和经济利益的作用,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发家致富的积极性,鼓励人民群众在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积极从事各种经济活动,这样才能让创新的动能充分涌现,让创业的梦想不断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放开搞活的经济建设方针,经济建设领域活力迸发,人民群众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你追我赶,在不同的程度上促进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总的来看,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机制得到了转换,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实现了提质增效,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主导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类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好时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放开搞活的建设方针是正确的、符合发展实际的。这里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推广,很快就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良好效果,使农村经济的面貌焕然一新。与过去的农业经营体制相比,地还是原来的地,人还是原来的人,而一旦进行机制创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马上就使农业生产恢复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可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凝聚起促进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优胜劣汰的功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可能拉大贫富差距,这就需要从国家和社会层面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更好地发挥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要健全社会保障和相关服务,为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保证“民富”和“国强”的同时实现。
第二,在政治建设中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过程中固然要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建立科学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为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同时,也要重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可以说,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效果。之所以要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具体原因表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的各级政权是人民的政权,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是人民的政党,要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行人民民主,当然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这是人民民主的应有之义。其次,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期待和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动力。自由、民主、公正、法治是人类长久以来的美好向往,在历史上,曾经有不少人为了这些理想的实现不懈奋斗、流血牺牲,但是也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并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愿望和要求必然会转化为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和动力,从而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为一项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人民性质,也必将使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政治推动力。再次,人民群众在参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过程中,能够丰富和积累民主政治尤其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对于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建成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也才能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然,在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从国情出发,从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积极、稳妥的方针,将民主的形式和效果统一起来,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水平。
第三,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可以说,在人民群众中间蕴含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巨大能量,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首先,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动力。人以其需要的全面性区别于其它一切动物。人的需要具有全面性,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要,是一种总体性需要。可以说,实现人类需要的全面满足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这必然会激发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热情和意愿,促进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可喜局面。其次,从性质上来看,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群众的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向,必须有人民群众这一主体性因素的积极参与,才能不断发展进步。再次,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是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源头活水。任何精神生产和文化创造都必须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最原始的材料,获得启发和灵感,把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培育文化生长的沃土良田。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创造者,人民群众火热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生长点。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有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才能获得发展壮大的不竭源泉。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无限光明的前景。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化,只要紧紧地依靠人民,热情讴歌人民,坚持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的创作方向,就一定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四,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事业,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对和谐生活环境的向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动力。人都是社会的存在,并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实现自身的生存发展。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的东西,在现实的意义上看,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状况不仅影响人的现实生活,而且会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的社会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不过,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之前,从来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凭借占有的生产资料剥削广大劳动者,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和斗争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阶级社会,虽然有可能出现阶级矛盾较为缓和的时期,但这也只是尖锐的社会对立和利益冲突在量上的减小,而不是在质上的消除。社会主义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建成、实现最根本的依据。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将对和谐社会的渴望转变成构建社会和谐的动力,从而自觉地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责任人”。当然,毋庸讳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以及各方面机制、体制还不够健全,在社会生活中还有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因素,处理不好的话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这往往是由于人民群众在权利和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而自发开展的维权行为,对待这些问题,要注重“疏”而不是“压”,要多做理顺情绪、沟通思想的工作,同时要注重开展对问题的“源头”治理,在妥善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的情况下,促进矛盾的合理解决。此外,还要重视建立正常的群众诉求表达和回应机制,尽量把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总之,只要坚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政治立场,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就一定能创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祥和的社会状态,实现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社会理想。
第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动力。人生在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在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2]充足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基础。一旦这些遭到了破坏,将使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会面临灭顶之灾。在这个意义上说,生态需求和物质需求一样,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奠定了最基本的制度条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资本逻辑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必然造成对自然资源的大肆掠夺和环境的极大破坏。在这个意义上说,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可以通过转嫁生态危机等方式实现较为成功的生态治理,但是它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生态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将人和自然从资本逻辑的宰制下解放出来,必然会唤起或激发人民群众满足生态需要、实现生态和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强大力量。其次,人民群众是绿色生产的主体。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走绿色化生产道路。人民群众是生产活动的主体,提倡化绿色生产,发展清洁生产、节约型生产和循环经济等措施只有落实到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中,才能真正变成现实。再次,人民群众是绿色生活的主体。建设生态文明,要普及绿色化生活,倡导绿色化消费,实现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统一。这些生态文明理念只有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真正践行,才能产生现实效果。总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只有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才能创造资源节约、环境改善、生态和谐的良好局面。当然,以上是对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行具体地分析。实际上,在统筹推进总布局的过程中,人民的主体作用是综合发生、整体显现的。总之,在推进总布局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人民性原则,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而让人民群众成为总布局实践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作者:王宏兴 张丽丽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