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求高校社会科学师资人才的培育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类师资培养的现状与评价
(一)培养现状
1.师资引进:师资引进分为不同级别,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应届毕业生等,为把好入门关,各高校在社会科学师资的引进上与自然科学在学历层次上要求相同,从科研成果、外语水平,海外经历等方面作基本要求,而且门槛逐年提高。一般要求博士学位、外语达到四会或以CET6为标准,科研成果按社会科学的要求,比如CSSCI检索的文章数量或国内顶级期刊发表的文章数量,不同的院校分别针对不同学科提出了相应的期刊目录作为人才引进、师资培养或评职进级的标准;还包括从事科研项目的数量、级别、经费额度等。同时有海外经历者优先(海外取得博士学位、联合培养博士、海外访学经历或在国外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层次越高,对科研成果及国际影响力要求越高,领军人物一定是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同行认可的人才,关注的是其团队领导力及学科的拓展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对于应届毕业生,主要关注其教学和科研潜力及在校期间的科研表现,为提高引进人才质量,很多高校明确规定了应届毕业生的初始学历要求,以确保其具备后发优势。
2.入职培训:教师岗前培训,由各省教育厅组织,培训内容包括三部分:教育理论、外语和普通话、教学实践培训。主要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教育法规、现代教育技术学等课程;外语培训和普通话培训,另外还包括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教学实践。社会科学类师资一般都是非师范类专业,在学期间没有受过相关教学规范、教学方法等的教育,因此,在这方面与师范类或教育类专业欠缺较多。普通话考核和外语水平应是人才引进时的一个基本条件,应在面试时把好语言关。教学实践通常以助课或老教师带新人的方式进行,同时结合着教态、教法等讲座,以便新教师能迅速进入状况。
3.学历和学位教育:师资人才在引进时已确定了其学位基础,在提高入职门槛的同时,由于某些历史原因,一些院校部分教师的学历问题没有解决,各高校皆在尽力、尽快地通过在职攻读学位等办法缩小较低学位师资的比例,但在申报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师资中,社会科学类博士教育报考人数远远超过招生人数,与自然科学类差别较大,这主要是由专业性质所决定的,社会科学类博士专业相对适用范围较大,跨学科攻读的比例较高,但自然科学类专业往往由于专业性质和学科基础要求,由人文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跨专业攻读可能性不大。
4.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最灵活的师资培养环节,现在各高校的师资再教育和培训的渠道也比较多,每年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都会组织相关的课程培训,如教育部举办的每年多期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还有各高校自已组织的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国内外访学(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学术休假制度、以及大规模的人才培养计划(如长江学者、各类精英人才培养等。)
(二)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类师资培养评价
1.优点:一方面是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师资的培养,尤其是青年师资的培养,而且能够形成系统性和一致性地培养政策,注重终身教育。另一方面是培养方式比较灵活,针对社会科学专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激发他们自我提升的意识。最后一方面是培养效果显著,国内高校相关专业领域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大幅提升,这与师资人才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2.存在的问题:师资引进过程中同源比较较高现象还存在,这将导致近亲繁殖,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师自身的成长。另外师资淘汰率低,人员流动较小,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省份的高校,由于师资引进比较困难,所以对于任职期间的要求不是特别明确,导致淘汰率为零,教师没有危机感和进取心,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再教育的积极性。而且师资入职培训有时会流于形式、多采取“大帮哄”缺乏具体化、个性化特点,无明确的学科细分,在学校统一培训后到各自学院缺乏详细的规划,有很多教师没有社会工作经历,只能纸上谈兵,不利于学生的培养。最后对于教师的终身教育,虽然采取的形式和方式多样,但总体来看其涉及面较小,真正能接受到继续教育的师资还是非常有限的。另外,从总量上来看,各高校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的经费数量远远低于自然科学,当然从学科性质来看有其必然性,但认为社会科学就是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研究研究的想法,轻视社会科学的现象仍存在。
二、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类师资培养的措施建议
(一)从战略层面上看,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学校的责任和使命。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会科学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各高校应创造一个自由、开放、交叉、融合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二)从战术层面上看,仍要从人才引进、入职培训、学历教育、终身教育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在人才引进上,注意把好入门关,避免同源性,采取国内外公开招聘力度,投入力度和选拔准则,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对一些弱势专业可适当放宽外在条件,比如年龄、外语水平等,但教学和科研能力不能放宽。在人才引进上领军人物的管理、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激励、保持其稳定性及发挥其带头作用,对应届毕业生着重培养力度。二是注重入职训练,以防流于形式。强调一般化和个性化兼备。院系等小教学单位应实施个性化培训。强调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做好学校和各个学院的学术团队建设规划。三是人才培养上应进一步丰富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工作经历,规定几年之内应有半年或以上的社会实践工作经历,鼓励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作、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从事与学术、技术研究密切相关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工作,学校和学院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四是强调教师自身的长远规划与设计,重视对青年教师培养的同时,实施“杰出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培养未来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造就学校未来的学术领军人才。重点资助和培养一批35岁以下的青年学术骨干。充分发挥知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指导青年教师制定自己的学术生涯规划,为他们的研究方向确定、科研项目申报、海外研修等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学校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并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作者:刘妍温海涛单位:吉林大学农学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处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