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间流动艺人群体的展望范文

民间流动艺人群体的展望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间流动艺人群体的展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民间流动艺人群体的展望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二期

一、民族民间流动艺人群体发展状况

(一)人员组成与组织结构上杭县民族民间流动艺人的组织形式以艺人所掌握的技艺为纽带,自由结伴或成立一个民间艺术团,然后应村民邀请到处表演。每个艺人都掌握着一种或几种表演技艺。他们共同完成一场演出——表演传统艺术或现代艺术。据上杭县文化体育出版局资料显示,上杭县目前有43个民间职业团体,这些民间职业团体包括花灯队、舞狮队、船灯队、民间乐队(鼓手班)、业余木偶剧团及民间艺术表演团体等。其中以表演传统艺术为主的小型民间艺人组织共有32个,占上杭县民间流动艺人组织的74.42%,表演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大型艺术团11个,占上杭县民间流动艺人组织的25.58%。调查中发现还有一种流动艺人群体,其成员不固定,由流动艺人临时组织,不属于政府文化部门管辖。这三种民间流动艺人群体在人员组成和表演风格上各有特点。1.以表演传统艺术为主的小型民间艺人组织这种小型的民间流动艺人组织规模小,人数在4~12人不等,成员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年龄集中在40~70岁,组织偏向老龄化,年轻人只占少部分。组织结构稳定,人员固定。该种民间流动艺人组织主要以表演当地传统艺术为主,包括木偶戏、花灯、畲族山歌等。艺人出于对传统艺术的喜爱而组织走到一起,一般成立民间艺术团,每个艺术团会选出一个团长,平时遇到有人邀请艺术团去演戏时,一般由团长出面先与请戏人商议好演戏事宜,包括演戏时间、日期、戏价等,然后团长再通知其他演员做好准备,并商定演出时间一同前去表演。表演所得收入由团队演员均分。这些小型流动艺人组织中有一小部分组织是专业化演出,成员以演出为生,但大多组织是业余演出,成员平日以务农为主,偶有人请才外出表演。研究者调查的官庄万兴木偶艺术团属于这一形态。官庄万兴木偶艺术团由5人组成,成员都在43岁以上,年纪最大的已76岁。他们表演一般在传统民俗节日,以村为单位演出。2.表演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大型艺术团上杭县另一种民间流动艺人组织是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融合的大型现代表演艺术团,艺术团成员在30~40人不等。成员包含各年龄段的演员。所表演的节目众多,既有现代民众喜闻乐见的一些节目如小品、话剧、现代歌舞等,也有传统的打船灯、舞狮、舞龙等。组织内成员流动性比较大,成员每年都会有很大变动。这种大型艺术团一般由两三个艺人对艺术团负全责,会有团长、副团长。艺术团每年自主招募新演员,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应邀到各地表演。艺术团演员不是每次演出都参加,视具体情况确定演出人数。所得收入由几个负责人将演出成本包括车费、伙食费、购买道具等费用扣除后,根据每个演员的演出情况按劳分配。艺术团演员除了几个负责人外,都以外出打工加演出的方式生活,演出时间较为集中。研究者调查的湖洋之春艺术团属这种大型艺术团,现有演员37人,多为中青年,年纪最小的演员17岁,年纪最大的62岁。他们演出时间集中在春节,平时基本不外出表演,演员以外出务工或务农为主,且请他们去表演的大都以村或乡为单位。人员流动性很大,据该团团长介绍,由于没法给演员发固定工资,演员留不住,每年都得招人,并且需要重新培训,成本很大。3.临时组织的民间流动艺人群体经调查,上杭县民族地区还存在一种自由的、临时组织的民间流动艺人群体。这种临时民间流动艺人组织主要是为了演出而临时组成,表演完了组织也就散了。表演节目为民乐演奏,主要是丧事上演奏的音乐。这种组织俗称鼓手班。在各乡镇都会有一些吹鼓手(方言中对鼓手班成员的称呼,缘于演奏乐器主要为喇叭和大鼓),根据当地风俗,每当家里亲人过世,在出殡前一天需要请鼓手班到家里演奏一整夜以缅怀过世亲人。每次演出由8~10个人组成,吹鼓手都是一些中年人,他们一般是专业演出。每当有人过世,过世者家人便会联系某个吹鼓手,接到“活儿”的吹鼓手再挑选自己熟悉的吹鼓手一同演出。每次演出的人员不固定,吹鼓手自由组合,所得收入接到“活儿”的那个人多分一点,其他人平分。这种临时性组织没有固定的人员组成。研究者调查的庐丰畲族乡属于此类,该组织大概有十多个吹鼓手,他们常常在各地奔波,非常辛苦。这三种流动艺人群体组织在成员数量、成员年龄结构、组织形式、表演节目、收入分配方式上都不相同甚至存在很大差异。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也不同,相对而言,表演传统艺术的小型民间流动艺人群体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大于大型民间艺术团和临时组织的鼓手班。

(二)从业动机与职业预期1.从业动机从业动机是指在一定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个体进行从业活动以满足需求的内部心理活动,其内容涉及从业人员人生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对未来追求等多方面。流动艺人从业动机关系到艺人是否能够很好传承与发展民间传统艺术,也关系到流动艺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据调查流动艺人的从业动机主要有三种:一是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能更好发挥自我积极性和创造性。调查发现,有57.42%的流动艺人是出于兴趣爱好而从事这一职业,他们对艺术有着热爱。官庄万兴木偶艺术团刘团长介绍,他学木偶戏已经三四十年了,当初学木偶戏时只是单纯想学一门技艺,以便谋生。后来在表演中喜欢这个行业,每天都要摸一摸小木偶,亮一亮嗓子心里才舒服。木偶戏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二是传承。艺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得以传承。调查显示有23.17%的流动艺人是为了把传统的文化和艺术传承下去,他们认为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不应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消失,即使自己生活贫困一点也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三是赚钱。艺术表演的过程也是赚钱谋生的过程。民间流动艺人为了生活而外出表演,但是由于市场萎缩,所赚却并不如意,因此,以赚钱为目的而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越来越少。调查显示,只有13.52%的流动艺人从事这一行业是为了赚钱谋生。但他们大都认为这一行业赚钱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流动艺人收入明显比同龄的从事其他行业的人收入低。事实上单靠表演生活已经不太现实。访谈中一个流动艺人告诉研究者,他靠演出赚的钱根本不能养家,而是要靠妻子种田。2.职业预期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的转变给传统的民间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民间流动艺人对职业的预期关系着他们继承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对未来的期望。在民间文化生存环境日益变化,民间流动艺人生存愈发困难的情况下,民间流动艺人对职业的预期大都持悲观失望态度。调查显示53.53%的流动艺人认为这一职业不能传承,有28.79的流动艺人表示不清楚该行业能否发展,17.68%的流动艺人认为该行业能发展下去。民间流动艺人的悲观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民间艺术正面临巨大传承压力。大部分表演传统艺术的艺人们坦承几乎没有人跟他们拜师学艺,一是由于学习这些技艺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要两三年才能学会;二是随着教育发展,农村大部分青少年都在读书,即使有一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年轻人也会选择外出打工等。因此,民间传统艺术继承令人堪忧。

(三)演出状况与演出方式通过与观众和流动艺人的访谈交流,研究者了解到三种民间流动艺人群体的演出状况和演出形式都大不相同。以表演传统艺术为主的小型民间艺人组织的表演几乎都与迎神、打醮,赛还良願等传统民俗节日联系在一起。人们在传统民俗节日期间会请民间流动艺人演戏。因此这种小型的民间艺术团外出表演的机会相对多一些,演出时间也不集中,一年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被邀请演出。表演的节目以传统艺术为主,如木偶戏等。他们外出演出时,为了节省费用,只雇一辆货车,采取人货混装,每人带一些基本生活用品。到达目的地后在指定地点搭建戏棚演出,演出的戏棚较为简陋,都是木头搭建。演出期间艺人们吃住都靠地方安排,吃饭一般由当地村民轮流负责。以表演木偶戏的流动艺人为例,木偶艺术团白天晚上都要表演,每场演出2-3个小时不等,且白天演出时间较短。晚上演出时间较长,观众也比较多。观看演出的观众多为中老年人和一些凑热闹的小孩。演出过程中研究者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了解到只有部分60岁以上的老人能够听懂整场剧情,35-60岁的观众可以勉强听懂一部分剧情,主要靠台前的小黑板上写的故事名字大概推测出故事情节,剩下的为数不多的35岁以下的观众只是凑个热闹而已。由民间流动艺人组成的大型民间艺术团,一般只有在过年时村里或乡里才请他们去表演,演出机会较少。他们外出表演时,由于表演道具和人员等东西比较多,一般有二三十个人一起外出表演,要请货车运东西,客车载演员。他们表演的舞台也是自己搭建,一般情况下是大型的露天舞台。由于他们到外地表演一般只需一天时间,只表演一场,不需要住宿和带生活用品,演出期间伙食费由艺术团自己负担。大型民间艺术团所表演的节目既有传统的打船灯表演,又有现代的歌舞表演,如拉丁、肚皮舞等,还有深受农民们欢迎的贴近农民生活的话剧、小品等。这种艺术团的表演深受各年龄段的观众喜爱。据湖洋之春艺术团的林团长介绍,他们艺术团演出,观看的观众多达三四百人,有时候甚至达到七八百人的壮观场面。另外一种民间流动艺人的临时组织则是在办丧事的村民家里演奏,外出表演时只需带一些较为简单的乐器和音响,所吹奏的音乐为悲伤乐曲,演出期间吃饭由事主负责提供,没有观众。他们在事主家里吹奏音乐以缅怀事主过世的亲人。他们外出表演的次数较多,整个县城甚至外地的人都有可能在办丧事时请他们,有时刚在某地吹了一整夜,又急着赶到另一个地方另一户人家家里去演出,常年奔波在外,较少回家。

二、民族民间流动艺人群体发展困境

(一)职业预期较低民族民间流动艺人职业预期普遍较低,大部分流动艺人都抱着悲观失望的态度。有许多流动艺人传承文化的代价是终身贫寒。随着社会发展,在现代各种娱乐方式冲击下,民间流动艺人演出市场不断萎缩。表演传统技艺的艺人们大都靠着对于艺术的兴趣和追求惨淡经营着他们已经走向衰落的艺术团。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传统艺术表演内容大多与神灵有着密切关系,而人们对于神灵宗教的兴趣日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艺术传承造成影响。

(二)传承机制不畅全球化快速发展,中西方现代文化对传统艺术冲击增大,使国内民间文化生存环境日益变化,民间流动艺人生存日益艰难。民间艺人群体逐渐走向老年化,随着艺人老去,如果不加以保护,将会导致部分民间文化消失,或被封存于博物馆。民间流动艺人群体所面临的的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是没有继承人。民间艺术后继无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变化,民间流动艺人地位正逐渐下降,访谈中有位老艺人告诉研究者,在过去表演木偶戏的艺人地位非常高,受到社会和群众极大尊重,他们每到一个地方演出都受到当地人民热情接待,工资比一般工人要高。而现在的艺术团外出表演次数和时间很少,且越来越少,艺人们所得待遇也大不如前;二是民间流动艺人收入较低,单靠表演难以维持生计,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表演;三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现在的年轻人不太喜欢传统艺术。访谈中发现,很多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怀着排斥、自卑、无所谓的态度和认知;四是现在大部分年轻人上学读书,一些即使没有考上大学的年轻人也会选择进入城市打工等收入较高的行业。

(三)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现代化娱乐方式的出现使社会对于传统民间艺术表演的需求逐渐减少。传统民间艺术团负责人表示,现在除了传统民俗节日如迎神、打醮等请戏外,民间私人请戏已越来越少,甚至有很多地方连传统民俗节日都不再请戏。民间流动艺人演出市场严重枯竭。迎神、打醮、扛菩萨等一些民俗活动作为公共信仰、娱乐,原由集体组织和参与,而现在随着社会转型,许多公共活动逐渐让位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活动,传统的与神灵相关联的公共行为遭到现代年轻人质疑。民间流动艺人表示,单纯靠演戏维持生计已不可行。大多数艺人都一边务农或外出打工一边表演。社会对于民间艺术需求已远不如前。民间艺术与社会需求相脱离,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若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传统艺术消亡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四)本身的发展受限民间艺术团由于缺乏资金,本身发展受限。民间艺术团的不固定收入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但为了更好的发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跟随时代潮流为群众所接受,须对道具和设备进行更新,这都需大量资金。对于艺人而言,政府或民间资金上支持非常必要,然而当地政府并没有资金上的支持。当政府要举办民俗文化大赛或有领导参观要表演时,民间艺术团才去表演但却不付工资,只是给点伙食费和路费补贴,甚至有时候连路费都不支持。民间艺术团要融入到现代文化,要跟随时代步伐进行创新就需要资金,但艺术团的微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调查发现,艺人们的表演器具已十分破旧,木偶也是很久以前置办,很多器具需要更新却苦于没有资金。官庄万兴木偶艺术团刘团长有很多关于艺术团和表演的创新、改革想法,但因为资金问题无法落实。同万兴木偶艺术团一样,其他艺术团也是因为资金问题无法置办新的先进表演道具。还有一些艺术团因无法给员工发固定工资而留不住艺人。

三、民族民间流动艺人群体发展策略

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人保护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必要举措。民族民间流动艺人热爱传统文化,长期坚持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是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保护民间流动艺人是保护口传身授型传统艺术的重要方式。对于民间流动艺人保护,可从以下层面展开:

(一)制定相关保护扶持政策各地方文化部门应重视民间艺术团生存与发展,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继承人。改变以往对民间流动艺人有事则唤、无事不管的做法。将民间艺术团纳入文化事业发展和传承视野。制定相关保护扶持政策帮助民间艺术团即民间流动艺人更好发展与传承传统文化。地方文化部门应该对当地民间流动艺人和民间艺术团进行调查登记,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并可每年每月固定给他们发放津贴,直接对他们进行扶持。只有给民间艺人一定物质待遇,才能使他们理直气壮、充满自信的成为传统艺术传承和保护人。有了政策提供的生活保障,民间流动艺人才能更好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才有可能以艺术方式传承。

(二)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培养新型传统文化人才培养新型传统文化人才,贯彻“乡土文化”进校园精神。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应该合力,让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或开展传统文化兴趣班等,请当地传统文化传承人、老艺人授课。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后继有人,使传统艺术不会消失,不会成为只是留在博物馆里展览的毫无生气的苍白文字。

(三)保护流动艺人生活的艺术环境传统艺术表演逐渐失去观众,意味着艺人们将在一个没有听众和没有表演氛围的环境中孤独表演。一个没有观众的艺人必将失去文化自信,一个失去观众的表演必将走向消亡。因此,保护民间流动艺人的生活环境极为重要。地方文化部门可采取以下方法保护民间艺人生存的艺术环境:首先,文化部门可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为传统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并为流动艺人提供更加宽广的活动空间;其次,可与当地民俗节日相结合,由乡政府或村委出钱请民间流动艺人演出,为他们搭建更大舞台和表演场地,增大影响力;另外,让传统文化走进学校课堂,让中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最后,还可录制民间艺人表演的节目,在地方电视台定时定期播放,让人们通过现代媒体了解和欣赏传统艺术。

(四)给与民间艺术团资金上扶持民间艺术团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文化部门可对民间艺术团进行适当资金支持,使民间艺术团能够有资金投入到表演道具更新和艺术形式创新中,使传统艺术能够更加贴近、服务于新社会、新时代的观众。同时,政府应鼓励一些传统文化进行产业开发,帮助各民间艺术团合作成立传统文化公司,进行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繁荣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流动艺人,将传统艺术纳入良性发展轨道,使民间艺术团和民间流动艺人能够更好生存。政府还可为民间流动艺人开展一些政策性宣传活动,间接给流动艺人以资金支持,帮助流动艺人拓宽市场。同时鼓励流动艺人与企业合作,帮助企业宣传产品,既可获得收入也可做到推广传统艺术。

四、小结与展望

民间流动艺人生存状况令人担忧。现代娱乐方式多样性和丰富性不断冲击着传统民间艺术狭窄的生存空间,也冲击着民间流动艺人的生存空间,使民间流动艺人经济和社会地位不断下降,民间流动艺人的规模也不断缩小。民间流动艺人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载体,保护传统民间艺术须保护民间流动艺人,流动艺人没有固定表演场所,没有固定收入,演出次数逐渐减少,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政府相关文化部门须高度重视。

作者:钟丹华方付建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