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生思想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改善民生的制度前提
适应中国民主革命向前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全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内在需要,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7月诞生了。从此,历经磨难的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主心骨,中国革命面貌也为之一新,进入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在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此基础上又经过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宋庆龄曾经通过对比国共两党对待人民的态度,揭示出二者之间一胜一败的根本原因。她说:“国民党的失败,是我意料之中的,因为它敌视人民,反对人民,压迫人民;共产党取得胜利,是必然的,因为它代表人民,爱护人民,为人民谋福利。”
西方著名的研究专家斯图尔特•R•施拉姆也颇有见地地分析了中国革命发生及其胜利的原因。他认为,中国革命的发生及其胜利不是哪个阶级、哪个政党随心所欲地“制造”出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满足了中国人民的需要”,反映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和改变悲惨的民生境遇的迫切要求,从而把握住了民心向背这个决定政治兴衰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使自己成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带路人,成为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一次历史性巨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从此,中华民族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一洗鸦片战争以来所蒙受的民族屈辱,以独立的雄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剥削制度的桎梏,结束奴隶般的悲惨生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迸发出创造幸福民生的极大热情。古老的中国社会也从根本上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彻底铲除了滋生贫困的社会制度根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开辟出正确的道路。所有这些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民生状况,而且为实现中国民生事业的历史性跨越,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改善民生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奋斗目标的无产阶级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治本色和唯一宗旨,在迫切要求摆脱民生困境的全国人民面前做出了立党为公、“决无私利可图”的庄严政治承诺,永远把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员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因为它事关一个政党及其成员的价值取向和立场选择问题,是科学解决立党之本问题的逻辑起点,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在思想上入党的试金石和有无党性的分水岭。1944年9月,他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中,首次集中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公开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强调解救遭受苦难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是共产党员应有的生死观和思想道德境界“;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这是共产党员的根本政治行为准则和向人民负责的态度;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只要自觉地坚持为人民服务,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利益和愿望,就一定会兴旺发达起来,就一定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检验中国共产党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这是关于党的宗旨观的一个重要创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体体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面,成功地解决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终检验标准问题。在这个标准中,把广大人民群众置于最高的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地位,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增进和满足认定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检验标准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党的七大首次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载入党章,使之成为判断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最主要标准,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基本准则。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作为“我们党与思想根本的东西”而贯穿于党的七大党章之中。党的根本宗旨及其检验标准的最终确立,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本质特征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标志着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臻于成熟。
三、广大人民群众是改善民生的主体力量
作为一位出身于中国普通农民家庭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割舍不断的精神联系”。关心民生疾苦,拯救受苦受难的广大人民群众则是推动投身中国革命的重要动力。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时就认定“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从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始终把自己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中国历史的洪流之中,坚持运用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充分肯定广大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伟大作用,把党的一切工作建立在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基点上,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原理运用在党为人民谋福祉的活动中,形成了广大人民群众是解决中国民生问题主体力量的思想。真正强大的力量永远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大作用的高度概括,同时在世界观的高度上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代表谁、为了谁、依靠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无论是在敌强我弱的艰苦环境里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始终坚信“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中国人民大众是任何力量都打不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是“有无限的创造力”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者,他们能够“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优良作风,也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力量源泉。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站在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具有高度的政治依存性,党的一切力量都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党的一切成就都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1944年7月,针对英国记者斯坦因提出的“共产党是‘中国至上’,还是‘共产党至上’?”的尖锐问题,首先从正面做出“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明确回答,然后以反问的形式对中国共产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出生动地说明“,你还不如这样提问题,是先有孩子还是先有父母?”
1956年9月,宋庆龄在党的八大上的致辞中高度赞扬和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听取群众的意见,为人民谋福利,从不脱离群众”的工作作风。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和自愿为原则,组织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权益而奋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党的事业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就不会形成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强大力量和政治优势,完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任务。党的一切工作不能单凭良好的愿望出发,必须建立在“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和“群众的自愿”两个原则的基础上,以便使党的工作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当前觉悟水平、组织程度和迫切的利益要求。否则,广大人民群众就会对党的工作不理解、不认同、不拥护,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使党的工作因脱离群众和流于形式而失败。在党的工作中,那种高踞广大人民群众之上施加恩惠的恩赐观点,以“救世主”自居代替群众包打天下的做法,超越群众觉悟程度的强迫命令主义做法,落后于群众觉悟程度、放弃领导责任的尾巴主义做法,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必须时常注意克服它们,以免给党的事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带来危害。
四、实事求是是改善民生的根本思想方法
在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创立中国特色革命理论的过程中,敏锐地认识到:在中国这样特殊而复杂的国情条件下,只有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如何正确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问题,才能指引中国革命不断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达到不断增进全国人民民生福祉的目的。如果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坚决纠正以主观同客观相分裂、理论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主观主义,铲除“左”右倾错误赖以产生的思想根源,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就不会抬头,中国革命就会因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而遭受挫折,甚至失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把思想方法问题的解决视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环节和推进中国革命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率先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根本思想方法,并且运用中国表达为学治事方法的古老成语——“实事求是”加以命名,从而使这个根本思想方法言简意赅,通俗易懂。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第一次阐释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从求实和求是两个方面对实事求是根本思想方法提出明确要求,确立了求实和求是的目的是使人们在认识上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以便把握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上采取正确的行动,推动全国人民解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特别是在党的七大上,他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三大优良作风的第一项,作为中国共产党一个根本作风而大力提倡,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敢于和善于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争做实事求是的模范。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如果说陈独秀和面临的主要任务及其独特贡献可以归结为引入和介绍,帮助中国人民了解马克思主义,那么面临的主要任务及其独特贡献则是将马克思主义成功地应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帮助中国人民学会如何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实事求是根本思想方法的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切合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容易为中国人民所掌握和运用。特别是对于思想理论准备不足、广大党员干部文化素质偏低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实事求是根本思想方法的提出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加速实现马克思主义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向中国人民创造幸福民生行动指南的转化。中国革命实践证明:“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成功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如何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所做出的一个独创性贡献。民生思想是思想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生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由于受到历史的和现实的条件制约,主观的与客观的因素影响,晚年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背离了自己一贯倡导的正确思想和主张,在解决中国民生问题上出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偏差,没有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开辟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民生之路,滞缓了中国民生状况改善的进程,致使广大人民群众陷于普遍贫穷的窘境。这恰恰从反面说明民生思想具有不可抹杀的科学价值和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而决不是否认和抛弃民生思想的理由。谨以此文纪念“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而奋斗终生的诞辰120周年。
作者:孙尚斌单位:唐山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