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这一课题的探讨就是从政治学的维度对其政治价值的追问。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面临着择选政治信息带有盲从性、养成行为规范忽视实践环节、生成政治人格具有滞后性的困境。为此,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有利于其更好地发挥政治信息选择的引导作用,主导政治文化内化与外化的激励作用,政治人格的生成推动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作用

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与个体政治互动的过程,历经政治信息的选择、主导文化的认同、行为规范的外化、政治人格的生成四个阶段。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首先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社会化中的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的内在关联性

(一)政治社会化概念演变自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提出“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许多学者对其做出过界定。伊斯顿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获得其政治倾向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是社会将知识、态度、规范、价值等政治取向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方式。阿尔蒙德和鲍威尔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每个政治体系都有发挥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结构,它们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念,把政治技能传授给公民和精英人物。格林斯坦则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来理解政治社会化。就其狭义而言,政治社会化是指负责政治教育的机构对政治知识、政治价值的反复灌输;就其广义而言,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囊括了个体一生中每一阶段的各种政治学习———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意的和无意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尽管西方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概念界定不一,但总体而言,这些观点无非是从社会和个体两个向度进行分析,其实质是社会教化与公民个体习得政治文化两方面内在统一的辩证过程。因此,政治社会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和含义: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政治文化(普通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的过程,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1]。

(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的是青年社会化的核心。青年在接受政治社会化的同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各种政治观点、政治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并积极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中去,反作用于社会政治生活[2]。与国外的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等概念有大体相同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中国化表述方式。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上可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从内涵角度分析,二者联系紧密。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政治社会化本质都印有阶级的色彩,是传播统治阶级思想的实践活动。两者在本质和功能方面极具高度统一性:一是主导的均为统治阶级;二是内容均表征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尤其是政治方面;目标上均指向培养合格的统治阶级所需的接班人,尤其是“政治人”。从外延角度分析,二者具有差异性。政治社会化的外延宽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政治社会化的中国表达方式,但它不能全部包含政治社会化的要素。这在于:一是载体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是政府、党组织、学校等正式机构,而政治社会化除此之外还囊括了社会自发运行、由社会成员自发组织的非正式活动;二是内容广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主流意识形态,而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社会化的母体内容既包括主流政治文化,也包括各种非主流的政治亚文化;三是效果预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强调目标性和计划性,因此结果比较符合预期的目标,而政治社会化由于主体的权威性低于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其结果难免带有随意性和不可检测性。

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面临的困境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征程并非一帆风顺的,由于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改革攻坚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浮出水面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认知特征,使得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面临重重考验,主要表现如下。

(一)择选政治信息带有盲从性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阶段是政治信息的择选。而今,科技革命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新媒体的纷繁多样为大学生政治信息的获取打上了盲从的烙印。除此之外,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生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信息的选择缺乏判断力。其盲从性主要表现在:一是面对网络舆论的盲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多数大学生所使用,由于缺乏完备的监督机制,大量的网络信息干扰到大学生的信息择选,从而表现为对网络舆论的盲从;二是面对同辈人信息的盲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喜欢与人交往,尤其是同辈人之间。因此,同辈人中大多数的政治信息选择左右着个体的信息筛选,从而造成对大多数同辈人信息的认同。

(二)养成行为规范忽视实践环节行为规范的养成是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预期的行为规范能否养成直接影响着人的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实践是行为规范成型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处在求学的特殊阶段,大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在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此举虽然有利于主导政治信息的传播和内化,但却无法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有力的实践平台,从而使其行为习惯难以成型。

(三)生成政治人格具有滞后性政治人格是在遗传和现实政治环境双重环境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持久性的心理特征总和,它是政治主体内在动力系统与政治形象的统一体,它能够长期影响甚至决定每个政治角色的行为方式。政治人格的形成既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同时与现实政治环境的质量关系重大。由于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择选政治信息带有盲从性,养成良好的政治行为忽视实践环节,因此政治人格的生成带有明显的滞后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时间上,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人格的形成期较上一代较长;二是当代大学生目前形成的政治人格还具有不稳定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在联系决定着其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发挥重大作用,具体表现在引导政治信息的选择、主导文化内化与外化的激励作用、推动政治人格的生成。

(一)政治信息引导作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的资讯异常丰富,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仅仅是传输某些政治知识,无疑难以消解海量的信息给大学生带来的挑战。剔除无用政治信息的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在心理安装上信息的“过滤器”,而不是单向度地依靠外在灌输的有限的政治知识去对抗繁杂的信息的“攻势”。为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从而使大学生树立唯物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只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和必要的政治常识灌输双管齐下,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信息中的引导作用,才能使大学生在海量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自觉抵御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侵蚀。

(二)主导政治文化内化与外化的激励作用培养大学生对主导政治文化的认同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目标。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激励作用,促使主导文化内化于大学生之心,外化于行。这一过程需要完成四个转变:一是从“灌输型”到“渗透型”,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二是从“单项型”向“复合型”,形成社会教育的合力;三是从“平面型”到“立体型”,拓宽实践育人的领域;四是从“传统型”到“现代型”,抢占网络教育制高点[3]。从“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意味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从单纯的灌输、说教向娱乐活动、校园文化等方式转变;从“单向型”到“复合型”转变意味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通过政府、学校、党团组织等正式机构向家庭、社区、同辈群体等非正式机构和群体实现;从“平面型”到“立体型”的转变意味着从课堂传授、典型示范和政治理论教育向第二课堂活动和学生的自我教育转变;从“传统型”到“现代型”转变就是将现代化科技成果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系统科学、信息科学、行为科学等新兴科学的方法相融合。

(三)政治人格生成的推动作用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政治信息的选择、主导文化的认同、行为规范的外化、政治人格的生成四个阶段紧密相连的过程。政治人格生成是政治社会化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阶段。长期性和稳定性是政治人格的两大特性。为此,需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既要对政治人格成型的大学生进行反复教育,又要对处于形成状态的大学生保持足够的耐心,革新教育方式进行引导,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人格的生成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参考文献:

[1]燕继荣.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的学习和传播[N].学习时报,2005-06-20.

[2]黄蓉生.青年学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3]青岛理工大学课题组.政治社会化与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作者:安阳朝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