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党的网上群众路线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世纪桥杂志》2014年第六期
一、网上“群众路线”的内涵
1.时展要求的体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4年1月了《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近年来,我国公民通过互联网积极进行社会参与,赋予了党的群众路线新的内涵。国内网民“互动参与指数”达49.0,甚至高于美国的45.8。另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其数量由2010年底的6311万猛增至2013年12月的2.81亿,微博使用率为45.5%。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既然网络已经改变了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态,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也应与时俱进。面对世界上数量规模最为庞大的网民群体,党的“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延伸拓展,抢占网络高地,重视联系网络世界中的群众,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2.传统群众路线的延伸。传统的群众路线运行机制是建立在不对等的关系基础上的单向“灌输”机制,Web2.0时代党的网上“群众路线”,将传统的优势融入到新兴的传播方式中,通过数字化方式的延伸,网络政治沟通展现出了全新的特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干部和群众成为网上“邻居”,展开交互式的信息交流;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强大磁场。党的网上“群众路线”成为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但新媒体终究只是一种媒介,树立BRIDGEOFCENTURYWeb2.0时代的网上“群众观”,依然需要强化网下“服务观”的执政理念,二者兼可得,偏则废。3.实践形式的网络平台。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扩大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拥有了双向的互动性。网上“群众路线”在网络对话平等交流、微博问政为民解忧、采集民意和舆论监督等方面进行了丰富的实践,为党群沟通开掘了新渠道,为教育引导群众开辟了新途径,为接受群众监督打造了新利器。从传统的纸质媒体监督到网络问政,新媒体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实践形式,提高了群众路线的实践效果。
二、党的网上“群众路线”的基本目标
时代背景赋予了群众路线新的内涵,我们要积极掌握Web2.0时代的特点,运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沟通政情民意,提高宗旨意识,最大限度的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巩固和发展新时期党的执政地位。
(一)运用信息化手段,密切党群关系,树立宗旨意识网络技术对当今时代有这样重大的意义,谁重视网络,培育网络,让网络尽早地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谁就占领了二十一世纪的重要制高点。因此,我们要顺势而为,积极掌握网络时代的特点,充分利用Web2.0的互动平台,将传统的政治优势融入到新兴的传播方式中,找到“共同语言”,这样更加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树立利用公共平台服务大众的宗旨意识,广泛凝聚民心,形成向心力和发展合力。
(二)实行立体动态管理,通畅诉求渠道,提升党组织影响力与当前最为便捷高效的网络社会相适应,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多元化党建工作和群众工作模式,从单向静态管理走向立体动态管理,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克服过去基层工作组织管理形式单一、信息不对称、静态被动的局限,形成随时记录、随时更新、随时调整的动态管理格局,重视网络舆情,通畅诉求渠道,消除党与人民之间的距离,提升党组织影响力。
(三)实现全面覆盖,加强社会管理,提高执政能力对于人民群众而言,网络参与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虚拟性、数字型和无序性特征,并不能代替现实中民众意愿的规范表达,如何将制度外的、无序的网络参与纳入到政治参与研究的范围中来,努力构建一种能够体现党和人民群众情同血肉的紧密联系基础上的服务机制,是颇为艰巨的任务。重视党的网上“群众路线”,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也要重视隐忧和负面问题。依靠网络的同时,还应与传统的群众工作方法结合起来,配套运用,全面覆盖,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形成科学政策,进一步提高我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三、党的网上“群众路线”实践路径
按照Web2.0时代“群众路线”目标,探索网上“群众路线”的实践途径,架起一座党群、干群之间的“电子桥梁”,对于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实践路径,主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来实现。
(一)树立现代化群众工作理念,构建群众工作新格局,解决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信仰”考题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Web2.0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顺应时势,积极掌握和运用新时期互联网这一现代传播手段,将群众工作延伸并运用至网络世界,为创新群众工作找到新的媒介、途径和平台。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就是要树立现代化群众工作理念,提高利用网络开展群众工作的自觉性。要充分适应变化了的执政环境,转变思维方式,更新服务理念,释放政党自身的整合功能,创新群众工作模式,构建群众工作新格局。通过倾听民声,了解民情,掌握民意,进而排解民忧,汇集民智,凝聚民心,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解决意识形态建设的“信仰”考题。
(二)推进网络问政制度化、长效化,增强群众工作实践和创新能力,解决群众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信任”考题近年来,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已经逐渐成为党群互动的有效渠道。“从中央到地方都纷纷推出新的形式和手段,创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网络的力量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生的力量进入到群众路线的实践过程中且越来越发挥积极作用。”[3]随着网络问政实践的深入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我们高度重视这一群众工作的新领域、新载体,完善网上“群众路线”的制度和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手段,增强群众工作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关注网络渠道,掌握群众思想,及时解决民生,既是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信任”考题,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切实加强群众工作要求的现实目标。
(三)建立高素质网络群众工作队伍,提高网络素养和执网能力,解决新形势下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素质”考题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党的网上“群众路线”运用,是提升党和政府影响力和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契机。这在客观上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关注网络社会,充分重视并完善这一新型的群众工作模式,努力提高网络社会条件下的执政能力。在强大的新媒体舆情考验面前,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应对能力、网络素养和执网能力,面临极大考验。如何努力适应媒体社会,主动学习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和方法开展群众工作,成为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素质”考题。我们要逐步掌握网络主动权,引领舆论导向,及时处置新媒体渠道的信息反馈和诉求,凸显群众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作者:高丽静高凯东单位: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