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生科技创新社团的建设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四期
一、科技创新类社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一)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当前大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在家都是家里的“小皇帝”,他们有活跃的思维,有张扬的个性,强调自我,但普遍缺乏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的能力。每一项社团科技创新活动从作品设计、设备调试、经费预算到作品完成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具有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在一个个的“集体项目”中,学生们很快就能意识到项目的完成需要团队的力量,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整体的配合。在各个环节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锻炼学生与人交往和协作的能力,为将来学生踏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能够锻炼专业技能社团活动的开展能够增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一些依托科技创新大赛而产生的机器人社团、机电创新社团、电子设计社团等社团,这类社团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极大的增长了学生各方面素质和开拓了学生眼界,让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的缺点,这是由大学培养方式决定的。科技创新类社团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走进科研单位,让学生切身的感受自己所学专业能够为社会带来些什么。直观的接触,会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坚定努力学习的信念。
(三)能够培养创新精神科技创新类社团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合作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实践证明,大学生科技创新类社团通过自身的组织建设以及开展的系列活动,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创造性、实效性,使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既能从中体会到创新的艰辛,又能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同时在社团中能够有机会接触自己感兴趣的创新活动,会触发学生对自己本专业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目前高校科技创新类学生社团由于其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不错的号召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的加入。各高校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成为高校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科技创新类社团在更好的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教学轻实践的观念影响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外部支持在当前传统教育模式下,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教育观念没有在思想上得到根本转变。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环节相对薄弱,必要的实践训练条件没有得到很好保证,社团活动场地及条件比较差。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能力有待提高,能够给予社团必要指导的专业教师队伍创新教育和工程实践经验与能力还不能很好适应学生的需要。
(二)社团内部管理不够规范,制度建设有待加强高校科技创新类社团是由在校大学生自发组织,在学校主管部门申请备案的爱好创新实践的学生专业群体。目前社团在建设中存在着管理不够规范、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部分社团存在“虎头蛇尾”现象,不能保质保量按照计划活动。另外,社团活动不够稳定,缺乏持久的生命力;缺乏梯队建设,社团发展后劲不足。对社团负责人的依赖性过大,社团负责人在位时重视活动的轰动效应,没有对整体工作从大局把握,并且社团工作忽视必要的衔接,没有做好“传、帮、带”。以至于负责人离任后,有的社团就一蹶不振。另一方面,一些社团成立时盲目扩大社团规模,吸收新会员时无具体条件限制,后期管理又无法跟上,导致社团出现了混乱现象,致使今后无法顺利开展相关社团活动。
(三)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活动场地不足。以往的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来源主要是依靠社员交费,数量很少,满足不了社团正常运转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团的健康发展。不少社团为了组织一场活动东跑西颠到处拉赞助,尤其是在购买一些创新实践的元器件时更是捉襟见肘,有的只能自掏腰包,缺少必要的活动经费支持是目前阻碍科技创新类社团发展的重要原因。另外,创新实践活动需要活动场所,高校很多实验室很难在业余时间对大学生开放,影响了社团活动效果和层次。
(四)系院“挂靠”管理模式影响社团的可持续发展系院“挂靠”模式在发挥给各社团提供专业指导这一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在此简要说明。第一,各社团挂靠各系院,社团发展与考评挂钩。在让各系院指导老师更加关注本单位社团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对外部社团的不关注甚至挤压等现象,致使较为完备的社团资源不能有效地为每一位同学服务。第二,各系院指导老师对社团的关注力度以及个人态度均不相同,致使社团发展水平出现很大差异,有的社团发展迅速,有的则发展迟缓甚至滞后。第三,因各系挂靠社团的发展成果与各系考评相联系,因而出现很多社团在系院指导老师的支持下虚报活动,或活动成果得不到落实。第四,因社团挂靠各系院,导致各社团成员大多为本系学生,而外系学生很少甚至没有。且很多外系对此类社团很有发展思路的同学的想法得不到落实。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社团存在的宗旨。
三、建设科技创新类社团的方法与措施
针对科技创新类社团以上问题和不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工作者应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社团建设的有效途径,促进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发展和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高校党团组织对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引导和指导应加强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党建和团建工作,加强对学生社团负责人及社团骨干的培养和引导,引导他们积极向党团组织靠拢,引导他们在创新活动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使党团组织能够在科技类社团活动方案的制定、人员的选拔、参赛项目的选择、创新作品的制作调试等各环节发挥应有的作用。引导学生党团员在社团工作中积极合作协调,不怕失败,不断改进。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在学生评优选先、组织发展、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等工作中,将是否参与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及取得的成绩如何作为重要指标。注重在社团成员中发现、培养入党积极分子,锻炼、考验预备党员。应在科技创新类社团活动的开展中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社团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将社团活动作为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有效载体,发挥党员、团干部的核心与引领作用,在实践创新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公平竞争,磨练意志品质,促进人格升华,在活动中发现、锻炼和培养党员。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愿选择实践创新项目,培养自主精神、实践能力和协作意识。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的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摆脱单一的“说教”方式,逐渐形成在活动中提高思想觉悟,进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摆正参与社团活动的思想动机,进而有效的促进社团活动的水平和层次。2.社团活动与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紧密结合社团活动缺少对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的必要关注,势必会使社团活动高高在上,造成社团活动“假、大、空”。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出现,社团从根本上应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做好相关活动的调研和分析。科技创新类社团有着天然的生命力,依靠其精彩的社团创新活动和比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的参与。但是毕竟真正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还是少数,不能满足所有同学的期望,这就要求社团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分层次组织相关活动。3.重视社团干部的培养和社团成员的参与面协调发展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骨干,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依托学生骨干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以此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和活动的覆盖面,使更多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磨练,增长其课本无法学到的知识,提高其自身技能,成为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指导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带领成员克服暂时困难,积极探索适合社团的管理和发展的思路和计划。社团干部的任用应充分运用德才兼备的原则,加强早期的选拔和后期的培养。一支得力的社团干部队伍能够有效的贯彻落实社团活动的计划,提升社团发展的水平。通过各种媒介和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QQ群、博客等网络平台吸引学生参与社团网络活动,开展相关项目讨论、创新理论分享等活动。
(二)发挥集体力量,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梯队的建设高校学生科技创新类社团要始终树立和培养“协作”和“团队”意识,做到“自信”但不“自负”、“独立”但不“孤立”。通过一项项科技创新作品的研制,使学生看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懂得什么是“分工”、什么是“合作”。同时,能够看到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学会包容成员的缺点,努力做到共同提高和进步。教育和引导学生明确参加社团活动,既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对自我才智的充分展示和有效宣传。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实践、自我宣传、自我推销。目前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说一不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他们有活跃的思维,有张扬的个性,强调自我,但普遍缺乏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的能力。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要始终在学生中树立“集体”和“团队”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个的“集体项目”,需要的是团队的力量,需要的是每个人的努力和整体的配合。指导每一个项目组集体讨论确定负责人、制定活动具体方案,做到统一指挥,相互协调,通力合作。在学生们遇到困难或产生矛盾时,要教育引导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共同面对困难,拓宽思路,换个角度想问题,在困难中体会创新的艰辛。同时,要注重对团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到在集体中被认同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注重梯队建设,尤其是发挥好高年级的“传、帮、带”作用,注意社团成员的专业和年级分布,促进社团健康全面发展。在参加活动人员的组成上,要注重高低年级结合、本科专科结合,一二三四年级学生共同参与,本科专科学生共同提高。做到大一学生参与和了解社团,大二学生参加社团创新项目,大三学生负责创新项目,大四学生指导创新项目的梯队建设。
(三)完善相关制度,将社团活动纳入教学体系高校学生社团工作老师应认真掌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在指导社团开展活动时努力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工作的盲目性、被动性。应将社团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把学生在社团取得的成绩作为素质拓展学分,以此调动学生实践创新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为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文体活动提供制度和条件保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类社团活动,在教学中加强相关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相关基本功的训练和强化,如创新分析能力、运用文献检录查找资料的能力等。大学生往往因为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对活动的盲目自信导致行动上的草率和对困难的估计不足。应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其中,进行专业指导,在实践中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运用,会让学生方向更明,收获更多,也能促进教学相长,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促进教师转变角色观念,既要努力成为学生的“教育者”,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作者:秦玉国宋立军单位:滨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