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大学生犯罪者的作用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大学生犯罪者的作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大学生犯罪者的作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大学生犯罪者的作用

摘要:在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国家的教育事业得到飞速的进步,对于大学生教育事业有了新的指示,其中体现了对于心理与思想方面的重视,主张思想政治教育,致使大学生能够健康、充实的度过学习生涯,并顺利与社会接轨。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本质因素是由于目前数据显示高校的犯罪率明显上升,出现这一现象,对于整个教育事业会造成失信感,对于整个社会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因而,防大学生犯罪、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众中之重。研究这一课题,文章从大学生出现犯罪的诱因进行着手,结合环境与社会现状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设意见。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犯罪;重要性;诱因与建议

大学校园是一个为社会塑造高素质人才的园地,也是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大学中相比较之前都有明显的自主与自由性质,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各种信息的繁杂,充斥着人类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加之面临学习、生活、社会就业等的压力,经受不良风气的侵扰,在多重方面的作用下,更容易误入歧途,大学生犯罪已成为可能。例如,“动物园黑熊硫酸事件”、“马加爵寝室杀害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这些鲜明的惨案摆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难以理解的,发生的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材生,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对于教育行业以及整个社会此时会提出疑问,学业的成绩是首要的么?在此些案例发生之后,社会各界更为关心的是学生的生活状况与心理状况,就目前而言,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犯罪率出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对于大学生犯罪系列在社会中逐渐凸显,而这种现象对于社会来说,给社会资源造成严重的损失,那么,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做好犯罪预防就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为了给校园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社会治安,为了能顺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要的。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在校的大学生而言,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技能,而另一方面,也是能够让学生逐步认识社会、逐渐适应社会的重要园地。所以,高校对于大学生所面临的生活、学习压力,给予了新的指导与要求,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在校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临学习与生活。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重要性

毋庸讳言的是,现各大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学习中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实际上仍然过于重视对专业文化课的讲授与考核,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口头上的一种形式,并没有实际将其列入到学校教育的工作日程中,仅仅将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教育成果的唯一指标,将学习文化专业的目标前提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大学生自身思想、心理的素质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预防大学生犯罪行为。而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人或者事,大学生对于自身的评价与认识有时与现实稍有偏差,而对于一些利益的向往,不能够正确的控制自己的心理,在诱惑下,不能够坚持道德原则,放弃了原有的立场,处于就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面对着各种不适,容易做出违法行为,这些等等的诱因存在,而学校不可忽视的思想教育工作在酿成悲剧之前就应该在学校开展,这是关乎社会未来的真正人才资源问题,也是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面对着社会当中所不断增加的大学生犯罪事件,给在校的大学生本身就会带来一种社会与学校的不安全感,在处于此种情形中学习,所达到的教育结果无疑是失败的。面对大学生对于各方面事件的处理不能有效的进行辨别,并且对于情绪上的自控能力并不成熟,就更加需要学校专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在校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及时的向学生补及相关法律知识与道德常识,强调“育人要育有人性的人”,只有先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发挥其在预防大学生犯罪方面的作用。

二、大学生犯罪诱因分析

大学生犯罪案件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矛盾所造成的。对于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针对性的形成案件事例,在各大高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加强预防措施,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而这一课题的研究仍旧继续,预防的犯罪行为,并不能治理到根本问题,据统计显示,在我国的高等学校当中,在校生的违反犯罪为在校生总数的1.26%,犯罪的相似性案件仍有,而某种程度上,学校对于学生的影响更远超于家庭,而对于学生的教育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关乎社会的长治久安,为了防患于未然,究其根本,就需要分析其内在诱因,从根本上找到影响大学生偏离正确道路的因素,加大对于大学生思想心理建设,预防大学生犯罪才是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首要工作,才能有较为治本的效果。①导致大学生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的因素,从大学生自身内在素质分析,可总结以下几点:

(一)心理素质差是导致犯罪的潜在因素在大学期间,将学习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摆在首位目标,并无矛盾,而在这学习过程中,忽视了对于自身思想、心理的素质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情感思想的意识缺失,对于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社会思想缺乏相关补给,那么,就会造成所谓的高分低能的学生,而这个低能并不意味着是生活自理或者是能力不够,而是一种社会情感的建设能力缺失。会导致对于整个社会道德意识的正确价值判断的偏差,或者自身心理的建设不足。而这种现象,并不能够适应社会,那么,社会并不可能因一小部分的矛盾而发生变化,那么,此种情况下,就会容易给学生造成相关方面的压力,面对着各种不适,容易与正确的道路背道而驰或者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

(二)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涉事未深,面临社会的千姿百态,社会中带给人们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丰富有趣,这是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产物,而相应的带给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变革,各种的诱惑扑面而来,能控制住一时的贪婪,却不能保证欲望的助长,而利弊并不可控,就针对于年轻气盛的大学生阶段而言,面临不同的环境、周围形色各异的人都会对其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大学生对于自身的评价与认识有时与现实稍有偏差,有欲望的激励,对于利益的向往,是能够积极向上的努力亦或是走捷径,都需要有心理的适应与调节阶段,而心理的落差与在各种欲望的诱惑下,如何能够平衡好自己的心态,清楚认识到社会原则,在不是很坚定的立场去选择放弃道德底线,还是铤而走险的为得到利益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也只是一瞬间。

(三)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学校网络教学体制的推行,方便大学生的校园交流与学习,增加了学生获得相关资讯的途径,而另一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关于网络上的消极信息,大学生的学习由于自主性,那么大部分时间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而沉迷于网络中不能自拔,对于网络上面的各类信息缺乏辨别及自我思考的能力,不利于积极的学习与生活,从而对于学生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带来不好的效果,造成价值观的扭曲,从而做出违反道德法律的行为。

(四)教学制度对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的影响在大学的学习中,学分制的教育制度,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时间自由,这对于其中的一部分自控能力强的学生是一种机会,能够在课下选择更多利于自己的事情,而这方面的制度对于学习态度懒散的学生有机可乘,会使这类学生更加散漫,对于学习学分是一种多一分浪费的消极态度,而并没有对自身有过高的要求,这对于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不利。在大学当中,有专业的导师去负责大学生的各方面教育,而对于大学教育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仍旧是以学分制,考试专业课的分数为标准,对于心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公开的进行几次讲座,或是对学生进行几节课的心理素质辅导,并没有真正的在教学工作中列为主要的教育,是一种对道德素质培养忽视,着重于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教育,造成部分学生在缺乏约束的环境下养成不良思想品性,或者不能及时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走上错误的道路,做出违法犯罪行为。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相关建议

对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当下社会等环境因素造成大学生犯罪行为的诱因,应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到实处,才能够发挥其作用。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培养良好心理素质针对于大学生来说,对于各方面的发展都相对不成熟,对于各方面事件的处理也不能够进行合理的平衡,因此其自控能力以及情感的宣泄需要学校加强导师的引导,学校可以有意识的开展相关的心理咨询室,专门定期了解学生、开导心理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并结合社会现状所发生的各类犯罪案件,对学生进行讲解,及时的向学生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与道德常识②。注重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素质的塑造,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应变能力,学会自我调适,增强其正确的社会公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强调“育人要育有人性的人”,要在正确的三观下,接受专业的文化技能,同时,提高学生对的道德素质教育,注重在知识的前提下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自身的为人之道,使他们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首先,对于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包容他人,消除其人格障碍,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面对社会、学习、生活的压力,树立信心要去克服,而不是选择走捷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应对挫折能力,做到自尊、自强、自律。其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建设,要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建立人际关系,要引导大学生要树立信心,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面对生活,坦然、积极、乐观的态度。广交朋友,多与他人沟通,实际是提升自身的过程,从中勤于发现双方的优缺点,并常常自省,提升自己。

(二)强化大学生法制观念,增强辨别能力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的将大学生犯罪行为发生率降低,关键的是要进行全面的法制教育。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法制与道德教育,从学生的刚入校门着手,结合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并对校园内的犯罪案例向学生分析与教导,灌输正确的意识。针对社会中充斥的各种利益,教导大学生懂法、守法,灌输正确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同时,加强自身的防范意识。那么,学校积极的为学生开展自我保护的安全教育,也要加大对学校各个场所的监管。对于社会方面的知识,在进行专业授课的同时,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导给学生,对于各类社会现象,需要由学校的专业团队灌输给学生正确的应对方式,引入正确的道德观念,对于学生而言,不能有侥幸心理,通过捷径去获得,而在偏离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法制观念在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三)积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意识面临复杂而又活跃的新社会,获得信息咨询更加多元化,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带来便利,而在繁、多化的获取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不足,不能够及时的过滤相关负面的信息,那么,对于负面与消极,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又比较弱,对于今后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因素的,因此,高校教育应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自身在今后的社会中要发挥一定的能力,那么,就需要从此刻开始,积极向上的面对学习与生活,养成健康的心态,对待消极与负面,能够勇于坚定立场,学校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从思想上坚定,行动上证实,坚决屏蔽任何不良思想因素,使正确的思想道德核心价值指导日常行为,坚定思想信念,克服存在的困惑与无助,走正确的道路。而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相应不一样的心理辅导,而不能以篇盖全,针对不同阶段,要就具体所要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教育,因材施教,教育内容才能够更贴近实际,赋予成效。

(四)大学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首先,各个高校应该对校园的内部管理进行加强,保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预防大学生的犯罪行为,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因此,就需要改进与完善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管理工作,尤其是对于集体宿舍需要有严格健全的管理约束机制,其次,对于学校的安全问题要作为重要工作,严格排除校区周边不健康因素,减少对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干扰,建立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网络,并配合相关执法部门进行整治与管理,学校同时可以定期请司法机关对大学生违法犯罪应实行教育方针,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最终从体制上形成一套安全的保障体系,杜绝违法犯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强化自身所具备的道德品质,为人师表,做到率先垂范,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由于大学生的思想活跃而又不稳定,面临各式各样的情况,不能够有坚定的立场和原则,就需要导师真正的以关切的心去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活动,认真分析问题根源,并根据不同的现状与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做到尊重与关爱学生。同时,在于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文化专业技能的教育是基础,同时需要对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备坚掌握,着实用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去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近况,最终能够帮助他们回归正途。

综上,对于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发生,对于惨案所引来的热议,人们曾无奈或者难以理解,竟会在高校当中发生犯罪行为,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还能够确信大学是培养国家栋梁的象牙塔么?这对于教育行业还有足够的公信力么?就目前而言,数据显示的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犯罪率出现增长的态势现象,值得反思,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做好犯罪预防尤为重要。大学是为社会创造有利的人才资源的,是为整个国家储备有为人才的重要园地,而相关的犯罪现象出现在校园中,为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给学生心理上造成惶恐,那么,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正确观念的建立,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法制与道德教育,切实的为了预防大学生犯罪行为而付诸实施,才能体现教育的本质。为了给校园营造良好的环境,为了大学生能够安全与健康的学习,积极开展相关心理辅导,强化学校的内在管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引导在校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临学习与生活。这是各个高校新的教育目标,重视大学生心理与思想建设,提高教育工作的真正的意义,究其内在诱因,从根本上加大对于大学生思想心理建设,预防大学生犯罪才是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毛磊.大学生犯罪率如何降到最低限度[N].人民日报,2003-4-16.

[2]曹世华.大学生法律行为初探[M].思想教育研究出版社.

[3]王守宽.大学生犯罪原因之探讨[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8):51-52.

[4]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5:173-184.

[5]石书伟.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2):113-115.

作者:马屹婵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