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法治意识缺乏、法律信仰弱、法律的知行分离等问题依然存在。优化高校法治文化环境、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加强师生法治实践,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建立法治信仰,让法治精神植根头脑。
【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治精神;校园文化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校承担着培养有才有德的复合型人才的艰巨任务,具有法治精神的时代新人是复合型人才的应有之义。法治精神的本质是依法治国的信念与精神,是社会和谐、权力制约、保障人权、公平正义、法律至上等价值追求的综合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法治精神教育,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建立法治信仰,对于法治校园建设乃至法治中国建设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法治精神缺失的现状
校园文化是学校蕴含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其内容既包括校园景观、建筑设计、美化绿化等物质层面的形态,也包括学风校风、学校传统、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人际关系、规章制度以及师生在活动中建立起的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在依法治国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整体上体现出积极向上的风貌,法治校园建设成效日趋突出,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大学生法治意识缺乏
在依法治国建设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不同程度地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但因为国内外环境、高校扩招、学生阅历及年龄等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大学生政治素养较差,在和平年代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特别是90后、00后,存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缺少政治责任、政治意识和政治担当;受社会风气影响,在不少大学生中权大于法、权力至上等意识仍不同程度地残存,在此不良风气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过分重视个人利益,并将其当作行为的指导思想,造成崇尚自我、缺乏集体主义意识、缺少法治思维能力,降低或丧失了判断是非能力,在法治意识淡漠和不当逐利心态的驱使下,做人做事急功近利,甚至走向违法犯罪。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忽视法治文化
近年来,高校在理论层面上认识到学校教育体系中校园文化的作用、功能和地位,大部分学校将建设优秀校园文化列入到学校发展与建设的战略规划中,制定出整体性目标,然而在建设过程中出现法治文化建设缺项或者法治文化不能有机融入的问题。部分高校重视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却没有给予精神文化和法治文化建设应有的重视,部分高校只在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领域建设校园文化,没有将法治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培养目标、办学方向等整体背景下设计与实施。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让其成为传递精神文化的一种载体,其属于手段而并非目的,没有精神文化特别是缺失法治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则难以体现出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模式,难以满足广大师生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和追求。部分高校进行法治校园建设的能力、人力、精力、创新意识有限,组织法治文化活动简单呆板,缺少创意和吸引力。
(三)法治教育内容不突出
现阶段我国进行的教学实践和使用的教学大纲中,法治教育通常是德育教育体系内的从属教育,缺少独立地位。目前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部分是德育教育,一些大学甚至全部是德育教育,而法治教育不过是可有可无的补充。在法治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与完善的情况下,尽管法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联系,但是认为法治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的思想是不科学、不合理的。高校法治教育能够推动学生道德教育,一定要将其设置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位置上。公民道德、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等相交织的共同点是现代法治精神。由于人民民主是政治伦理的中心思想,其需要法律提供保障;公民道德必须以遵守法律法规为基础,社会伦理理论的重点是法治,需要借助法律才能顺利实施。所以,大学生形成法治信仰是其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学生要明确民主法治、法律平等的宪法意识和信仰,才能在高校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道德秩序。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中还没有形成浓郁的法治文化氛围,其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较弱、法治思维难以形成。
二、影响高校法治文化和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因素
法治社会以法治精神为重点与灵魂,彰显出法治社会、法治国家中人民群众对法治运行情况的认知水平。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法治校园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就是使法治理念、精神深入人心。当前,影响高校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培养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法治文化氛围不浓厚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高校作为相对独立又开放的系统,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深入的新时代,人们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但培养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是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我国传统的人治文化仍有市场,权大于法、权力至上等思想仍然不同程度上存在,高校发生权力腐败、学术腐败、贪污受贿、师生违规等现象时有发生,社会环境和校园内部环境的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负面冲击,给法治校园建设造成消极影响。
(二)法治文化构建缺乏系统性
法治校园建设是个多要素、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从顶层设计方面,很多高校普遍性存在着对依法治校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制订了《大学章程》和相关法规制度,但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根本上说,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法治校园建设的重大意义,没有将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从法治文化校园构建层面,法治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求在校园文化整体设计中得到体现。从现实状况来看,高校在安全校园、绿色校园和人文校园方面投入的资金和精力较大,在法治校园建设方面尚存在着法治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欠缺、法治文化宣传阵地不多、现代法治理念传播方式单一、法治宣传氛围不浓厚等诸多问题。从法治教育教学设计层面,法律和法治文化课程设置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设计、整合,加之法律类专业教师缺乏和学生对法律课程缺乏兴趣等原因,多数高校确实没有完整的法治教学及教材体系,即使构建起完整的教材体系,也没有把法律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没能转化为价值体系。
(三)法治思维与法治实践脱节
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法治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完善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依法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以实际行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当前,高校校园法治建设中由于监督措施缺位,问责机制不严格等因素,导致管理者工作过程中更注重履行义务而轻视保障权利,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不少破坏法律的尊严和权威的现象,如有些管理者法治观念不强、法治素养不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徇私舞弊、学术造假甚至以言代法等。当大学教师或学生遇到个人权益被侵犯时,大部分对法律知识的欠缺选择忍让,即使教育法和教师法都有师生申诉制度,但很多师生对此项政策并不了解,或者由于法律程序的复杂性,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使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对法律公平、正义的认知没有内化为法治意识,缺乏法治实践。同时,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被束之高阁,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未能相互制约,决策执行失范、低效。
三、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高校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其法治精神,塑造法律素质良好的人才,以符合法治社会要求。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过程中要融入法治精神教育,以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导,以丰富的内容载体为建设法治校园服务。
(一)树立在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理念
培养高校学生法治精神一定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和根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指导,将社会主义理想当作是价值取向,挖掘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涵,以法律法规为行为准则,在建设校园文化中深入推进法治精神教育。要对高校学生进行宪法教育,引导其构建起民主法治、法律平等的宪法意识与信仰。同时,法治精神教育要以推动教育策略的实施为最终目标,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只有不断地帮助与引导高校学生拓展新视野、掌握新知识、形成新理念,才能让高校法治精神培养提高实效性,进而获得成功。
(二)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
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好专业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引导教师按照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事法学教学和科研活动。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要求,以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法律行为习惯为立足点,结合大学生特点和实际要求来选择教育内容。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将国家公民的义务权利、使命感和责任感相结合,具体表现为主人翁意识、宪政意识、纳税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法治价值观,引导学生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提高自身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程序意识和法治观念。另外,要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使大学生真正做到知法、学法、懂法、守法。
(三)重视高校管理者
在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高校学生法治教育是体现实践性、知识性、理论性、政治性的教育。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自觉提升依法治校的意识与能力,成为学法用法护法守法的典范。教师要自觉遵守宪法与法律,提高法治观念,拥有依法办事的意识与能力,根据法律制度和大学章程对学校事务进行管理。此外,高校管理者要深入研究法治校园文化,分析大学法治教育的规律与特点,进而研究应用对策,切实提高依法、依章程办事的能力,为高校法治精神培养与实施提供指导和遵循。
(四)优化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学生生活在校园环境中,法治教育氛围深刻地影响着法治教育质量。高校要通过校园文化对学生法治精神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高校要建立优秀的法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感受与领悟正义、公平的法律精神,在心灵深处形成法治观念。要以创造和谐、平等、民主的环境为着眼点,对每个学生都公正、平等,特别是尊重法律所赋予大学生的受教育权与人格权。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教育,实现有法可依,尤其要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对待、严肃处理违法违纪行为,在校园中营造法治氛围。高校要通过不同形式开展宣传与实践,借助板报、校园网、宣传橱窗、校刊校报、校园广播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以表演、辩论、演讲、讲座等形式组织实践活动,不断开拓大学生培养法治精神的渠道与途径。法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培养是校园文化的构成内容,法治的真谛,在于每个人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公民在法治社会中法律素养、法治观念的强弱,是评价公民是否能够融于社会的一种标准。高校良好的法治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法治精神,增加法治文化建设内容、拓展法治精神培养渠道,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法治精神、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建设法治校园和依法治国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林南,蔡如军.大学生制度法治教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12):44-48.
[2]张楠.用法治精神构筑和谐校园———论依法治校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6,(04):60-62.
[3]王曦.在优化校园文化中培育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J].教育与职业,2016,(09):107-109.
[4]黄亮.浅析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5,(09):155-156.
[5]李九丽.论校园文化熏陶下的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1):53-54.
作者:安进同 单位: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