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如何健全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机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教育公平发挥着极为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中共报告进一步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无疑,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标,是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动力之一。
教育资源分布失衡的现实情况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相当一部分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观,但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现象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乡之间教育经费投入差距明显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教育投资的主体都是政府。教育投资体制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而决定地方政府教育投入额度的主要因素则是地方财政收入状况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毋庸讳言,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因此差距明显。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地区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伴随着这些地区办学规模的日渐缩小,义务教育区域性不均衡现象愈演愈烈。
城乡之间办学条件优劣对比显著
与一些城市学校相比,很多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在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住宿条件很差,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一些学校的计算机配置严重不足,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馆和器材等最基本的配备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
城乡中小学师资力量反差较大
在农村中小学校中,一些学历较低、年龄偏大的“民转公”教师较为集中和普遍。随着教育事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进入新课改新阶段后,部分“民转公”教师很难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从城乡基础教育师资配备的角度看,一些条件较好的城区、县镇学校的教师超编严重,而一些条件艰苦的偏远农村学校教师则严重缺编。部分分配到偏远乡村的年轻教师因为条件艰苦、个人上升空间狭窄而纷纷逃离。那些坚守在偏远乡村学校的教师,不仅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应落实到位的各种政策性津贴补贴也都难以真正兑现。城乡中小学教师收入和待遇差距明显,农村与城市学校师资力量严重失衡,导致城乡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质量反差较大。
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成因及影响
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原因一是历史遗留问题。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政策向东部发达地区倾斜,造成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资严重不足。虽然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观,但扭转教育投入失衡现象不是朝夕之功。二是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公共财政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难以保障。三是一些地区对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没能形成科学的监测、评估、指导体系,政府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中小学办学的实际情况,导致教育投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一些教育行政机构为了出政绩,政策上对好学校锦上添花,却不能从均衡发展大众教育的角度出发,对薄弱学校雪中送炭。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不良影响第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将极大地影响对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平等、公正等理念,自然也包括教育中的平等、公正。只有真正打破身份、民族、性别、年龄、区域等各种人为限制,让每个人都平等享受教育资源和受教育的权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平等、公正应该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遵循。第二,如果不能均衡地配置教育资源,将严重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进程。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偏远农村的留守儿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家庭子女等困难群体,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他们的社会弱势地位被固化。教育不公平进一步导致社会不公平,并严重影响国家的整体发展和进步,必须得到真正重视,并设法予以妥善解决。
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改变观念、端正态度,明确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正确方向均衡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在科学的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思想引领下,采取有力措施,向贫困地区和落后学校大力输送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我国教育质量整体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和落后学校倾斜,要科学意识当先,对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布局,不同区域要区别对待和配置。还要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克服短视行为,不能把均衡教育资源当成短期利用的资本,制造所谓的政绩。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为持续开发教育资源提供不竭动力造成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落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财富增长速度和社会对教育资源需求的不同步,进一步导致教育资源失衡的尴尬。只有不断推动经济发展的步伐,才有底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才能持续开发优质教育资源,也才能缓解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格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完善教育资源供给保障机制逐步增加教育投入在GDP中的比重,保证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递增。在对贫困地区和落后学校实行教育资源倾斜政策的同时,要不断增强其自身造血能力,可通过设立教育发展专项基金、与重点学校结对子、网络连线、优秀教师支教、弱校教师到重点学校进修等多种方式,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各级党政干部要像经济扶贫一样树立教育扶贫的意识,制定科学可行的目标责任制,严格监督、严格考核。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分配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遵循平等、对等和补差的总原则,科学合理地分配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引进民营资本,缓解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应向贫困家庭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少年儿童等弱势群体倾斜。搞好民生调查,摸清农民工子女等弱势群体的底数,将其纳入当地社会发展规划,通过财政补助、社会资助a、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社会弱势家庭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作者:谭梅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