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经济一体化与地区发展的互动机制范文

经济一体化与地区发展的互动机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经济一体化与地区发展的互动机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经济一体化与地区发展的互动机制

《区域与全球发展》2018年第1期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当前我国基本上游离于经济一体化之外。文章梳理了国际上典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及特点,探索了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要素。并从分工协作、市场交易、成本降低等角度研究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地区现代化的互动机制。提出我国应积极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合作组织”,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探索建立以补偿机制为导向的新型区域协调机制,逐步消除影响生产要素与产品流通的障碍,打破市场分割壁垒,全面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欧,主要从国际关税同盟的角度提出的,随后一直成为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促进生产转移和投资转移,能够为一体化内部成员带来巨大的经济福利,对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直备受瞩目。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1.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达国家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开始构建以生产交换分工和要素自由流动为目的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形成了最初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态。1954年,丁伯根(Tinbergen)第一个提出了经济一体化的定义,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调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1961年,巴拉萨(Balassa)发展了丁伯根经济一体化的定义,认为经济一体化是指产品和要素的移动不会受到政府的任何歧视和限制。随后,一批国际知名学者(Won-nacott,1979;DeMelo,1983;Krugman,1991;Panagariya,1992;Ethier,1998)从贸易优化、关税同盟、产业组织、发展动力等多角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展了大量研究。时至今日,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和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已发展成为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理论。综合以上研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为获取本国或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通过制定共同的经济贸易政策等措施,相互取消阻碍生产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的人为障碍,形成一个超越国界的,能够保证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跨国性经济区域集团。

1.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全球范围内规模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大体经历了三大浪潮,分别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欧洲为代表的浪潮,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浪潮,以及后来的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浪潮。目前,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上百个,参加的国家几乎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典型的成功案例在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亚太经合组织(APEC)三大区域,这些区域基本以发达国家为主体。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比较有影响的有东南亚国家联盟、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加勒比共同体、阿拉伯共同市场、东非共同市场等。从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看,大体有关税同盟、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区和经济联盟四种形式。

2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家发展的耦合关系

2.1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本质上是破除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壁垒,提高贸易自由度,形成贸易转移、生产转移和投资转移效应,有利于提高一体化区域总体福利水平(安虎森,2007)。王竟(2008)以东盟经济一体化为研究案例,运用“涡轮”模型证实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通过它带来的静态和动态经济效应来推动区域竞争力“涡轮”的三个叶片,即经济实力和富裕程度、国际化竞争力以及商业环境,从而使区域竞争力得到提高,达到加快地区现代化实现的目的。以欧盟为例,欧盟前后经历了比、荷、卢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1992年,为扩大一体化的范围,正式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即“欧盟”。经济一体化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明显,在1958—1969年建立关税同盟的过渡时期,对外贸易总额平均增长11.5%,而成员国间内部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则达16.5%。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共同体内部贸易额占成员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从30%提高到50%。1985—1989年,欧共体工业生产增长了20%,而区域内贸易额也从1982年的55%上升到1988年的62%。与美国相比,1958年建立关税同盟时,6个成员国工业生产总和不及美国的一半,黄金外汇储备仅为美国的55%,出口贸易与美国相近。但到1979年时,欧共体9国出口贸易额是美国的两倍以上,黄金储备比美国多5倍多。由图1可以看出,1990年以后,特别是1992年欧盟正式成立之后,其货物和服务贸易额占GDP的比例增加更为迅速,1990—2000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5%,这一增速一直维持到2010年,由于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欧盟经济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尽管如此,其货物和服务贸易额占GDP的比例也比较平稳。由此可以看出,经济一体化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也会因此得到加强。

2.2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提升地区综合实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推进地区现代化加速发展。根据综合现代化水平(何传启,2015)监测,在欧盟的28个国家中,1980年仅有德国、瑞典、丹麦、荷兰4个国家位居前十名,而随着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到2010年,已有德国、丹麦、瑞典等6个国家跃居前十名,一定程度上说明,欧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对于现代化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两者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3经济一体化与地区发展的互动机制

3.1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因素分析

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因素众多。从宏观层面看,既有深层次的意识形态不同产生的社会文化距离,有政治制度差异导致的地方利益保护,有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形成的经济位势差,也有地理区位不毗邻形成的地理距离,这四个方面也是制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从微观层面看,既有各国通过技术保护、税率控制、行政管制等手段人为造成的市场分割和贸易壁垒,也有资源环境条件以及发展阶段不同而形成的产业结构壁垒。

3.1.1地区利益保护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地区利益保护可分为政治利益保护和经济利益保护。政治利益保护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作用十分明显,各国会采取多项封闭措施实现自我保护,但也有以政治利益为目的的区域协作组织,比如以土耳其牵头发起的黑海一体化协议。但随着区域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增加,经济因素又会占据主导地位,会从作为一种维持、达到一体化的手段或工具转化为主要的并决定其发展、稳定、功效、利益的关键因素,甚至“进化”为一体化所追求的主体目标(张纪康,1997)。由于地区利益保护的加深,一些已形成的一体化组织因此也会解散,如1977年解散的东非共同体。总之,地区利益保护会大大降低生产要素的静态资源配置效率,使要素不能按照市场信号的引导在地区之间流动,从而不能配置到边际产出最高的生产环节中,严重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3.1.2区域要素市场分割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区域要素市场分割主要是指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不能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间自由流动,无法实现生产要素市场的最优配置。具体表现形式是,本国政府为保护民族产品,就会通过提高关税、技术保护等手段对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设置各种壁垒和障碍,设法不让对本地有冲击的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同时也会禁止本地人才、资金、原材料等资源流向国外。在本国内部,也会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交易秩序不规范,价格受到行政干预和管制,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等原因,严重制约要素在区域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会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3.1.3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毗邻国家或地区往往在政治地位、经济基础、技术条件、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种“位势差”的存在往往成为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障碍。根据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并会通过“极化作用”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主导地位,而发展水平不高的区域往往会被边缘化,很难取得突破式发展,由于两者不能同时获得一致的“福利效应”,一体化组织容易破裂。目前,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相邻相近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可以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功尝试,但区内成员国的综合国力和市场成熟程度差距很大,与欧盟相比,缺少高程度的经济合作。

3.2经济一体化与地区发展的互动机制

3.2.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效应分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带来多种效应,早在20世纪50年代,Viner在《关税同盟问题》研究中就提出,关税同盟能够产生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效应,后来,这些效应也成为解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成因。除此之外,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可通过消除贸易壁垒、市场分割以及地方利益保护等阻碍生产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的限制因素,实现资源重新配置,容易产生生产要素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等,进而会在一体化的相互作用下放大这种效应作用,加速推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地区现代化。

3.2.2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地区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

从分工协作的角度看,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本质上是区域分工协作的加深,根据亚当•斯密的理论,分工协作的加深能够大大提高地区生产效率。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正是为分工和专业化提供了空间上的优势,在区域经济内部使要素自由流动,从而扩大了要素市场的范围。扩大了的要素市场能够促使分工进一步深化,促使企业之间进行再分工、再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更加互动的关联效应,进而实现产业集聚,扩大市场。[5]同样,只有在已经形成的区域内不断地降低交易成本,才会促使区域内的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从成本降低的角度看,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推进地区间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人口自由流动、技术发展共享、资本运转流畅、信息互联互通,从而大大降低生产要素交易成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和学习成本,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地区间利益共享的目的。成本降低有利于生产要素进一步集聚,能够为地区带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效应,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地区经济的发展又会进一步推进区域利益共享,进一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如图2所示。从市场交易角度看,地区经济在市场一体化形成的各种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基础上,经济效率会进一步提升,发展实力也会进一步增强。由于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在市场机制调节下,企业出于对利润最大化动机和长久发展的考虑,在规模经济作用下,企业之间会通过横向联合与纵向兼并,大幅度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同时,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实现了合理分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反之,对于要素流出流入限制越严重的地区,其要素报酬低、资本积累慢、生产成本高;对有竞争力的产品流入限制越严重的地区,本地企业缺乏改进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生产率提高缓慢,两种情况都会阻碍地区经济发展。

4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特点

为了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积极组织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比较有影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南非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区等。这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于发展我国进出口贸易、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1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效

中国参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增多。目前,我国在建、正在谈判和研究推进的自贸区共23个(杨和荣,2015)。在建自贸区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和瑞士的自贸协定,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目前均已实施;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8个,涉及23个国家,分别是中国与韩国、海湾合作委员会、澳大利亚、斯里兰卡和挪威的自贸协定,以及中日韩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和中国—东盟自贸协定(“10+1”)升级版。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作用。201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超过美国20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与2000年相比,进出口总额增长7.8倍,其中,出口增长7.9倍,进口增长7.7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对外贸易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例,由于我国和东盟国家存在资源禀赋间的优势互补、经济贸易上的差异互补、产业结构的互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推动我国以及整个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即使在近年来全球经济环境萎靡的情况下,2014年中国对东盟贸易额仍达到4803.94亿元,同比增长8.3%,约为2003年的7倍;中国对东盟出口额超过2600亿元,约为2003年的9倍。自2010年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的巨大经济体。我国区域一体化新动力正在形成。2013年,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构建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也是以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等多方面开放合作为重要特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模式。在一体化过程中,亚投行的成立为“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注入了新的动力。中国必将通过亚投行的建设为相关国家提供更多互联互通的资金和技术,也会为欧洲和亚洲国家打开更广阔的市场,这也标志着沿线国家和非沿线国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过程中有了共同的纽带。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即将正式投入运行的亚投行在“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必将逐渐发挥其重大作用。

4.2存在的问题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从全球战略还是地区战略角度考虑,中国都需要深入推进以自身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但从经济一体化的实质看,这些合作组织尚未达到一体化的程度,所以当前中国基本上游离于地区经济一体化之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仍较为脆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目的是为提高本国经济实力,当一体化成员国家无法在一体化组织中获得预期利益时,便会变得消极,一体化组织也会因此而松散。比如,近年来,由于历史的遗留问题,特别是美国的介入,我国与周边有些国家在领土、领海等问题的争端时常发生,导致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缺失,直接影响了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一体化组织变得十分脆弱。另外,我国虽然与一些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一些制度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仍未正式确立。比如,早在2003年,我国与日本、韩国两国就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但到目前为止,三国仍并没有形成制度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发达国家主导的新兴一体化组织对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进带来了强烈冲击。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正是美国利用向东亚国家提供军事安全保障,拉拢东亚国家加入TPP,破解东亚区域合作机制对美国利益构成的挑战。TPP在货物关税、金融服务、电信服务、知识产权、原产地规则、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与检验建议、外商投资、竞争政策、贸易救济、医疗保健和医药的透明度、环境、劳工、规制一致性、政府采购、国有企业、电子商务、中小企业、货品市场进入途径及争端解决机制等29项议题进行协商,其涵盖范围之广已大大超出一般的传统自贸区协定,俨然已成为一个高标准、全面的自由贸易协议,势必严重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目前,东亚地区已经有新加坡、文莱等TPP成员,马来西亚、越南、日本已经加入TPP谈判。如果韩国、泰国、菲律宾将来加入TPP,无疑将进一步削弱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向心力。2013年6月,美欧宣布启动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无疑是升级版的自贸区,将取消美欧之间的所有关税,非关税壁垒也将大幅度减少,在投资、监管等方面均要形成统一标准,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参与新贸易规则的制定,并失去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话语权。

5促进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全球化趋势在放缓,区域化趋势在增强,我国从上一轮全球化经济中获得的红利将逐渐弱化,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主导的地区经济发展将成为新的趋势。突出的就是以美国为首建立的两个区域性的自贸区的体系,而我国却被排除在外,这势必会影响我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甚至影响我国参与新贸易规则的制定。这也标志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向更高层次、更广阔领域发展。我国应如何谋划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将至关重要。

5.1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构建新型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连接东亚、中亚、南亚与地中海国家的重要通道,2013年“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重点在交通、能源、产业、贸易等方面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2015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因此,建议应以亚洲投资银行的成立为契机,充分运用沿线国家看重我国资金、技术以及连接亚太的枢纽区位优势,以自由贸易区的组织形式,联合成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合作组织”,有序开展交通合作、能源合作、贸易合作、金融合作等。鉴于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政治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不适合采取欧盟竞争导向的一体化模式,可以采取合作导向的一体化模式(李建民,2014)。总之,通过创新的、有序的一体化推进,最终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由最初的交通枢纽带功能转化为各个领域的一体化组织功能,使其真正成为要素畅通、市场互补、开放合作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

5.2继续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市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起决定性作用,它能有效地为区域生产要素顺畅流通和合理配置发挥根本性作用,也就是说,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一体化。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要素的合理流动,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着力推动市场经济建设,但目前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政府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企业对政府仍然有严重的依赖性,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未发挥出来,完全的市场一体化远没有形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我国政府提出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根本上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这也要求未来我国应大力加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垄断性资源进一步市场化,加大政府向市场放权,逐步形成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也就是说,要通过市场化建设,不断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和合理分工,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真正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

5.3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破经济一体化基础性障碍空间距离往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天然障碍,空间距离越远,交通越不便利,运输成本就越高。而基础设施一体化,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能够为地区之间的人流、物流、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提供重要保障,甚至能够实现“零距离”交换,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比如,1990年我国北疆铁路与原苏联土西铁路在阿拉山口接轨,形成了一条横贯亚欧两大洲的综合性国际运输干线,交通一体化的实现无疑缩短了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加速了我国与亚欧地区的经贸往来。基础设施一体化在经济一体化中最容易实现,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突破口,只有基础设施形成互联互通,才能迈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一步。

5.4创新区域协调机制,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新体制在经济一体化中,由于各国发展基础参差不齐,发展条件也大不相同,因此,各国获得的利益也有很大差别。如果合作后,双方的福利大于合作前的福利水平,但一方福利水平的提高小于另一方,则它将会采取政治抵制。克鲁格曼也指出,只要一体化内部的国家或者地区间的市场规模不相等,则随着一体化程度的提高,生产、投资等会不断集中到一体化内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或者地区。在这种情况下,采取适当的补偿机制,对于维护经济一体化的健康推进将会起到关键作用。另外,应大力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市场开发机制、人才科技合作机制和要素流动机制,形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组织体系。同时,还应启动企业、民间层次的联合,培育和完善商会、行会等民间经济组织,采取各种协调措施解决区域联合的重大事项,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j作者:赵西君 单位: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