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多元诉求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全球化时代,大众的政治参与呈现出向生活政治转变的趋势。随着网络技术深入社会生活,青年政治参与更多地表现为基于个体利益表达的网络政治参与。通过互联网表达诉求成为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渠道。大数据分析为研究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提供了一种基于大规模数据采集、计算和分析的新方法。对网上共青团“青年之声”互动平台网络发帖文本的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青年作为新鲜的政治主体,诉求表达逐渐增长,议题归属趋向明确,他们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技能,具有积极正向的政治情感。这对于目前我国青年的网络社会治理、生活政治参与管理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基于个体利益表达的青年网络政治参与
全球化时代人们的政治参与呈现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的转变趋势[1]。单一的政治参与观如投票,被多元的政治参与观所取代,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导致基于个体利益诉求表达的政治参与方式日益增多。有学者通过定义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程度(高制度化、低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把基于中国社会现实的政治参与形式归纳为“选举参与”“利益表达参与”和“维权抗争参与”三类[2]。对于青年来说,正式的参政议政行为并不常有,激烈对抗性的维权抗争行为也并非一种普遍现象,青年政治参与更多地表现为基于个体利益表达的政治参与[3],这是基于生活中的权益、观念等诉求出发的自主关切政治政策、政治形势的一种自发活动。
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外,形成了民意表达的特殊渠道,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态。我国网民以中青年群体为主[4],互联网为青年提供了一种便捷易得的政治参与机会和平台,网络成为青年政治表达的窗口和首选渠道,青年政治参与也因此主要表现为网络政治参与。更广泛意义上的政治行为正通过网络参与的形式渗透到青年的生活当中,造就了互联网语境下的“泛政治化”环境[5],如经济利益的满足、社会焦点的关注、政治权利的行使等。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转型过程,利益协调和利益冲突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青年作为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利益群体。基于个体利益表达的网络政治参与成为青年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互联网的开放、匿名等特点为青年个体利益的表达提供了成本与风险较低的一种选择。因此,本文把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界定为,通过网络平台(本文研究的是中青网“青年之声”平台)以文本语言的方式表达诉求,建议、批评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以期达到维护权益和利益、改进社会治理水平或发泄缓解情绪目的的一种语言表达行为。青年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参与和政治动员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青年的网络诉求表达考察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对于目前我国青年的网络社会治理、生活政治参与管理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文献回顾
青年政治参与一直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了互联网对青年政治参与的影响[6]。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两个大类。一类采用经验范式,以经验的演绎推理为主,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内容和途径等进行讨论。戴锐、马文静从政治意识发展的视角,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中存在的局限和误区进行讨论,给出了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引导、规制的建议[7]。孙湛宁、徐海鸥进行了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的述评,对政治意识表达的社会环境、媒介、政治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8]。萧子扬、田丰对特朗普选举中青年群体“沉默的大多数”现象的研究,认为在互联网语境下要充分考虑青年政治参与的嵌入性,把政治参与视为线上和线下行为的融合[9]。使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研究,与研究者个人的经验和知识结构有很大关系,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代表性有限。另一大类研究采用实证主义范式,以量化的方法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问题、影响因素,网络使用与政治参与的关系,政治行为选择与政治参与的关系等进行研究[10]。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调查法[11]或二手数据统计分析[12]。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收集数据,通过抽样确定研究样本。问卷通过一定数目的问题对要测量的变量进行操作化,具体到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这个主题,一般是简化为一些典型的网络参与行为和观点,这样就把本来形式多样的参与行为简单化描述了。考虑到量化数据的需要,有限的问题及备选答案很难描述主体的真实意愿表达。抽样调查在实际的操作中很难做到概率抽样,样本的质和量都难以保证其代表性。
大数据技术助推社会科学研究采用数据密集型范式[13],突破传统抽样调查的样本限制,对总体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海量数据中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关关系[14]。大数据时代,网络成为青年社会和政治生活的重要场域,各大门户网站、社交网络、自媒体等为青年的利益表达和诉求提供了突破地域、空间、身份等限制的交流平台,来自不同个体的观点、情绪和诉求在网络空间迅速集聚、碰撞、流传。这些大量流动的信息才是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情况的真实反映[15]。基于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自动文本分析、主题模型、情感分析等方法,为以往研究中不可计量的、具有多元数据类型的政治文本资料提供了定量分析的可能[16]。国外学界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大多采用内容分析法[17]。大数据技术为非结构化文本资料的内容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为处理大规模、多类型、流动性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设计:样本数据与流程方法
(一)研究样本选取
青年人聚集的论坛、贴吧、社交平台等充斥着大量关于社会政治生活的言论,考虑到平台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官方回应性,本文选择网上共青团“青年之声”互动平台作为反映青年政治诉求的一个大样本。网上共青团“青年之声”是来自中青网的互动社交平台,以反映青年呼声、回应青年诉求、维护青年权益、服务青年成长为宗旨。全国各级“青年之声”平台累计访问量突破28亿人次,问题留言总计102万条,回复网友问题超过48万条。搜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在含有“青年”关键词的全文中,有25403篇含有网上共青团“青年之声”的关键词。截至2019年3月,百度可搜索到的网上共青团“青年之声”相关网页达到559万。该平台是网上共青团的中央级网站,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较强,这有利于反映出全国范围的青年留言诉求情况。
(二)分析流程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网上共青团“青年之声”平台的“话题墙”和“心之声”留言板。使用Python语言编写的爬虫程序,对该平台留言板的发帖文本进行抓取,将获取的2015-2018年所有的留言文本作为考察青年网络诉求的文本资料。
首先进行数据清洗,对获取的文本进行去重操作;其次,去除停用词。文本中出现频率极高或极低的介词、代词、虚词以及一些留言常使用的图标、html标签等无意义字符,如@、V、#、等,本文采用SnowNLP停用词表,接下来进行中文分词。本文采用了jieba中文分词系统,并根据文本内容添加了用户字典。
政治文本分析是探析政治现象的重要途径,是获取政治态度、政治立场以及观测其随时间变化的重要方法[18]。传统的文本分析需要专业领域的工作人员对文本材料进行全文通读,然后再根据文本内容对文本进行编码和归类。大数据技术为分析非结构化文本资料提供了技术支持,也是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热点,其应用包括文本分类、情感分析、关键词提取等。
文本分类可以挖掘文本的结构内涵,发现主体的观点立场。这里采用基于关键词匹配的文本分类技术考察青年网络诉求关注的议题分布情况。首先,创建网络诉求的特征词典,诉求的议题归属为:政治与权益类、就业与创业类、教育与发展类、环境与社会类、文化与兴趣类、医疗与健康类和其他七大类。对结果,相应类别的特征词出现在分词结果中,该留言文本相应类别属性值增加,如果所有类别的特征词均不存在,则其他类属性值增加。同时,对诉求议题分布进行时间追踪分析,发现诉求的议题分布随时间而变化。然后对议题文本进行统计特性分析和词云图分析,发现诉求表达的充分与理性以及议题的关键词分布情况。
文本的情感分析又称意见挖掘,从具有情感倾向的文本中提取评论者的情感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推理[19],目的在于测量主体的情感倾向和强度,这里采用基于情感字典的方法对留言文本进行情感分析(1)。首先对留言文本分句,查找分句中的情感词,记录情感倾向和位置信息。其次,在情府前查找程度词(设权重(2))和否定词,依否定词数量的奇偶数分别标记为-1或1。最后,计算每条留言所有分句的情感值,用积极得分和消极得分之和作为该留言文本最终的感情分值,输出[0,5]区间自然数值作为情感强度值。分别定义为:区间数[0,1)表示非常消极,[1,2)表示比较消极,[2,3)表示情感中立,[3,4)表示比较积极,[4,5]表示非常积极。
诉求表达的时间特性也是考察青年网络诉求的一个重要维度,体现了政治系统互动的制度设计和机会窗口,对网络诉求的留言文本进行发帖时间分析,给出了诉求表达的年度分布、工作日分布和24小时分布。
四、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多元诉求:主题分布和时间特征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以社会利益为本”的价值取向,其参与行为并不局限于狭义上的政治主题,而是包括对广义的社会利益的关切,这种社会情怀能够折射出青年政治意识的积极品质,并迁移到政治生活中,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20]。
(一)网络诉求的主题分布
采用基于关键词匹配的文本分类法考察青年网络诉求的议题分布及变化趋势。表1呈现了2015-2018年网上共青团“青年之声”互动平台留言板在7项公共议题上的发帖数量和比例分布。青年网络诉求对政治与权益类议题关注度最高,发帖量超过4000条,占总发帖量的26.04%,显示出青年群体拥有了独立的政治主体地位,其政治与权益意识正在逐步凸显。青年人不再是政治生活的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其中。就业与创业、教育与发展两项议题的关注度次之,分别占比为18.17%和14.85%,青年在这两项议题上的需求相对于其他人生阶段更为强烈。逐步实现经济、思想的独立和自我管理,现实的利益诉求表达和自我政治意识独立性的凸显,使他们的政治态度具有质疑和批判的精神。环境与社会、文化与兴趣两项议题的关注度相当,占比次于前三项议题,分别为:11.81%和11.04%,展示了青年对自然的、人文的和社会的环境均有较多的关注。由于分类较为宽泛,其他议题项的占比较高,达到了12.34%。
议题分布的时间变化趋势是考察诉求指向的另一个方面。表1同样呈现了各议题在2015-2018年期间的年度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各议题的发帖数量随年度推移均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其中,就业与创业类、政治与权益类、健康与医疗增幅较大,年平均增幅分别为30.813%、30.387%和30.107%,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各利益群体逐步分化,青年对就业创业道路的选择,对政治经济权益的维护,对医疗健康和保障制度的期望,比其他群体更为敏感和强烈。文化与兴趣、教育与发展、社会与环境三类议题的增幅次之,年平均增幅分别为28.787%、27.198%和26.396%,表现出青年对自身的发展需求更加强烈,对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都有了更多批判和多元的认知。值得一提的是,其他议题项的比例增幅为负增长,这表明青年网络诉求的主题更加明确,目标更加清晰。
(二)网络诉求的时间特征
诉求表达的时间特征是理解网络政治行为的一个重要维度。诉求表达的时间选择不仅反映了网络政治行为模式,更体现了政治系统中政治互动的制度设计和机会窗口[21]。图1显示了网络诉求在月、周、日三个时间单位上的分布情况。
从发帖量的月分布上可以看出,上半年1-3月的发帖量较高,下半年10-12月的发帖量较高。从周分布看,周内发帖量高,周末发帖量低。从日分布看,上午7-10时表达诉求最多,其次是下午13-15时,在上午9时、下午14时形成两次发帖高峰。周分布和日分布的情况表明,青年主要在机构工作时段表达诉求,以理性诉求居多。“两会”提升了青年向高层级政府机构表达诉求的心理期望,而党政机构年底面临的评优考核也被认为是表达诉求的一个好的时机。因此,发帖数量在年度上体现出两个诉求表达的小高峰,即“两会”创造的诉求表达机会激发了网络诉求表达,对党政机构的年终考核也成为青年诉求表达的机会窗口。诉求表达的时间特征间接表明,青年对更高层级的政府抱有更多的信任。他们相信,在面临更高层级政府的监督期间,他们的诉求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五、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在张力:文本表达与情感分析
互联网中的数据形式主要有文本、声音、图像等,相比于声音及图像,文本数据表达形式简单明了,占用网络资源少,用户更容易上传和下载,因此网络资源中涉及政治表达的数据很多以文本形式出现。在网络互动平台通过发帖表达诉求,利用有限的文字与官方进行互动,发帖文本的用词、长度和情感倾向都成为诉求表达的重要考量。
(一)网络诉求文本的统计特性和关键词
选择恰当的文本词语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并与官方展开良性互动,诉求文本的长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诉求表达的充分和翔实程度,同时影响了官方对诉求的重视程度,以及回应诉求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22]。
通过诉求文本的统计特性反映表达的充分性和翔实性。文本长度和均值统计分析结果为(均值/方差):文化兴趣(198.10/44.04),教育发展(264.87/46.56),健康医疗(190.27/46.32),政治权益(237.72/46.26),社会环境(192.09/46.91),就业创业(302.16/47.41),其他(154.81/55.29)。不同主题的诉求在信息表达和详细程度上差别不大。只有其他议题的文本长度均值较小(小于200字符)。可见,青年作为诉求的主体,在明确类别的主题上,信息掌握和表达能力都优于目标不明确的主题,诉求表达的目标感更强。
图2显示了青年网络诉求文本的词云分析结果。词云图依据词语及相应的词频绘制,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予以视觉化的展现,可以直观地反应出诉求表达的取向。从图中可以看出,诉求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反映了青年进入社会政治生活所涉及的主题及网络诉求的主体,如:工作、中国、青年、大学、学生、创业、志愿者、组织等;其次出现较高频率的是青年网络诉求的关注内容和情感倾向,如:生活、同学、孩子、希望、喜欢、服务、选择等。这些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显示出青年处于人生的过渡期,他们的诉求取向大多是关于公共生活和个人利益的。诉求表达作为一种无形的政治参与行为,与有形的政治参与行为一样,都是政治系统输入的重要途径,诉求的取向正是这种表达性政治参与的原动力。
(二)网络诉求的情感分析
为了维护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威权型政体对公众需求一直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对网络公开表达的诉求进行分析,发现公众的偏好信息是网络舆情治理的一个重要途径[23]。在一个群体中,不良情绪的快速蔓延有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24]。青年由于思想上的不成熟,行为往往会受到情感的支配,因此,对网络诉求的情感分析常常起到网络舆情报警器的作用。
对青年网络诉求各议题的情感均值和方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就业与创业议题,青年诉求具有非常积极的情感表达(情感值均值/方差=4.35/2.38)。在教育与发展、文化与兴趣、政治与权益、社会与环境四类主题上,具有比较积极的情感表达(情感值均值/方差分别为:3.89/2.12、3.80/2.35、3.72/2.32)。健康与医疗方面情感较为中立(情感值均值/方差=2.28/1.65),其他类项上情感较为消极(情感值均值/方差=1.08/0.88)。在情感倾向的比例上,非常积极的情感表达占比为19.194%,比较积极的情感表达占比为66.243%,约有9.88%的诉求表达为中立,4.691%的诉求表达比较消极。诉求表达的情感倾向总体上比较积极。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多元,但情感表达总体处于积极乐观的状态。
六、结论与讨论
青年期是一个人从政治的不成熟状态走向成熟状态的过渡期,在此期间,青年的政治主体性和政治利益观念逐步生成,并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增强[25]。在一系列涉及诉求表达的网络政治事件中,如“帝吧出征”反台独、表情包大战、南海仲裁等,青年群体表现出的不仅是应激性的爱国热忱,还有正面的政治情感、批判的政治认知和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后,得益于网络技术的运用,通过互联网表达政治诉求已成为青年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渠道。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网上共青团“青年之声”平台发帖文本的大数据分析,考查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多元诉求(关注议题、发展趋势)和内在张力(文本特性、情感倾向),有以下几点发现。
第一,从诉求表达的主题分布及发展趋势看,青年通过网络表达利益诉求的数量近年来大幅增长,其中政治权益类、就业创业类和教育发展类议题关注度较高。诉求表达的词云分析结果也有同样的体现。诉求指向符合青年期生存发展面临的现实情况。从依赖家庭学校到完成教育成家立业,作为独立公民承担责任、享受权利、遵守义务。在成家立业过程中,青年的政治主体性逐渐凸显,政治权益意识逐渐增强,现实生存需要是诉求的主要原动力。
第二,从诉求表达的情感分析看,青年网络诉求情感倾向总体上比较积极,反映了青年群体诉求表达的理性和对国家政治体系的信心。青年人热爱生活、充满激情,对社会政治生活抱有积极参与的热情和理想主义的期待。但理想化情感容易让青年对社会政治问题看得过于理想和完美,对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承受力低下;对社会问题的看法非此即彼,缺乏辩证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成家立业的现实需求在理想的期待与现实的理性面前遭遇挫折,由此产生的生存焦虑和受挫感可能会成为其怨恨心理的根源,怨恨情绪可能会导致政治情感在政治参与冷漠和政治参与爆炸之间游走极端,这将会严重影响国家政治生态的理性发展[26]。因此,需要对青年的网络政治参与进行正确引导,促进青年在心理和情感上理性发展。
第三,从诉求表达的时间特征看,年初“两会”的召开、年终党政机构的考核都激发了诉求表达的数量增加,这说明青年对政治体系中政府回应性的把握。选择在有更高层级政府参与的机会窗口进行诉求表达,表现出青年对较高层级的政府抱有更大的政治信任。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青年整体素质的提高,青年网络诉求表达更加熟稔于在规则之内挑战规则,减少政治参与的代价和风险,尽可能规避自身利益受损,在参与门槛降低的同时收益预期增大,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年建构理想世界的乐土和民主实践的“实验田”[27]。作为社会政治生活中弱权甚至无权的利益群体,通过互联网的“技术赋权”,增强了青年社会政治参与的能力,影响了既有社会政治结构和政治资源的分配,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创造了更加民主和公正的氛围。
(二)讨论
大数据方法为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工具箱,提升了社会科学领域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但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大数据方法在应用中同样存在质疑的声音,如数据采集的困境、抽样偏差问题、互联网数据的效用问题等[28]。文中的研究方法在以下方面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首先,样本只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官方媒体平台,但一些非官方平台也是青年网络表达的聚集地,这些样本还未囊括在研究数据中。不同性质平台用户群性质有较大差别,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未能在文中体现。其次,由于爬虫技术的限制,未能获得平台留言的位置信息,缺少网络诉求的地理空间分析。以上两个方面有待在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中改进。
青年网络政治诉求反映了青年生存发展的现实利益问题,是青年政治参与的话语表现之一,重视青年诉求并予以积极回应,有助于青年对国家政治体系的认同度更高,促进青年政治社会化与青年自身发展相协调一致,也是吸纳青年创新力量、规避青年发展风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方面。
作者:靳娜 张爱军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