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儿童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干预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青年学报》2018年第2期
摘要:国外儿童青少年心理韧性干预从提出至今主要存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类取向的干预策略,分别聚焦于心理韧性中个体、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保护性因素。研究总结了国外已有心理韧性干预策略,并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探讨了国外心理韧性干预模式在国内的应用,以期为国内儿童青少年心理韧性干预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韧性;儿童青少年;干预策略
目前,学术界关于心理韧性的定义主要存在三种取向:特质取向、结果取向和过程取向。由于特质取向强调心理韧性的稳定性,弱化后天影响的作用,而结果取向强调心理韧性是被动适应的结果,导致在这两种取向下的心理韧性干预研究发展受到了阻滞[1][2][3]。因此,本文拟以心理韧性的过程取向为出发点,在系统总结国外儿童青少年心理韧性干预策略的基础上,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讨论国外心理韧性干预模式在国内的应用,以期为国内儿童青少年心理韧性干预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国外心理韧性的干预策略
(一)基于学校的干预策略
1.社会与情感学习项目(socialandemotinallearning,SEL)由Fetzer机构提出,旨在通过针对性专题课程和学科融合两种训练形式传授个体一系列知识、态度和技能,增强其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技能和负责决策这五种心理韧性内在保护性因素[4]。实证研究表明,无论学生的身心状况、种族和信仰差异与否,基于学校的预防和干预项目都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抑郁症状,纠正了学生的反社会和物质滥用等问题行为,促进其心理健康和学术成就等积极发展[5]。2.宾夕法尼亚韧性计划(PennResiliencePro-gram,PRP)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团队提出,主要通过提高个体心理韧性从而达到抑郁和焦虑预防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整体幸福感提升。项目着眼于其五种内部保护性因素[6],以Ellis的情绪ABC(Activatingevent,Consequence,Belief)理论为核心,通过课程和团体认知行为干预的方式传授认知行为和社会问题解决技能,从而增强五种保护性因素[7],进而提高个体心理韧性水平。有关实证研究显示,其在抑郁预防、焦虑和行为问题消除上取得了显著且长期的效果,这也表明其达到心理韧性干预目标[8]。3.青少年资源优化项目—青年版(ResourcefulAdolescentProgram–Adolescents,RAP-A)由Shochet等人[9]提出,通过提高个体积极应对方式和人际交流技能来发展心理韧性,进而预防青少年抑郁。项目以认知行为疗法(CBT)为核心,通过学校日常课程教学方式,让学生发掘自身长处,挑战不合理认知,寻求外界支持以及获得情绪管理、问题解决等技能[12]。学生接受RAP-A培训课程之后,其抑郁水平、焦虑和无助感有显著的下降,参与度和对项目的满意度提高,心理韧性得到有效发展[10]。
(二)基于家庭的干预策略
1.人际认知问题解决(InterpersonalCognitiveProblemSolving,ICPS)由Spivack和Shure提出,主要以游戏和对话的方式教授前提言语技能、字词概念理解、替代性解决方案和相应的思维技能,提高个体的因果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技能,帮助个体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挫折和失败,增强心理韧性内在保护性因素,从而降低问题行为以及促进亲社会行为[11]。接受该项目的儿童相比没接受的儿童其问题行为(焦虑、学校恐惧、同伴欺凌等)发生率更低,亲社会行为显著增加,这些结果都表明了该项目在心理韧性的建立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2]。2.父母关键期训练项目(IncredibleYearsPar-entTrainingProgram,IY)IY项目由Webster-Stratton提出,旨在通过父母教养技能提升以促进孩子心理韧性的发展,以社会学习理论和以往的成功干预研究为借鉴,将父母教养技能作为促进儿童社交能力、情感调节、学术成就和积极归因等心理韧性保护性因素的增加机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干预还是预防实验中,IY项目都能有效提高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达到问题行为的消除和心理症状的缓解[13]。3.青少年资源优化项目—父母版(ResourcefulAdolescentProgram-Family,RAP-F)RAP-F项目属于RAP项目下以家庭作为心理韧性培养途径的干预项目。项目旨在改善家长自身的教养方式,促进良好的亲子沟通以及保持和谐家庭氛围和安全亲子依恋,进而促进孩子自尊、社会和情感技能等心理韧性保护性因素的发展[10]。该项目通常与RAP-A配合使用。实证研究发现,该项目与RAP-A相比,两者都能有效地降低抑郁症状水平并且存在长期效应,证实了该项目对心理韧性培养的有效性[11]。
(三)基于社区的干预策略
生命艺术教育方案(TheHolisticArts-basedGroupProgram,HAP)由Coholic等人设计,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将基于艺术的方法与正念训练进行创新性结合,让个体在创造性活动中表达隐藏的想法,缓解紧张情绪,体验共情和增强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自我意识的提高),克服交流困难、退缩和自闭等特点所带来的干预困难[14]。实证研究也表明,接受该项目训练的儿童其自信、自尊、自我意识和应对技能等保护性因素以及心理韧性水平得到显著提升[14]。
二、小结与展望
基于学校的干预策略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的参与和干预的实施,能惠及大部分的儿童青少年。但其忽视了个体差异,不能针对具体个体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对教师各方面素质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在引进学校干预策略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将干预的内容融入学校规范教育和学科课程中,让学生在掌握规范和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心理韧性的发展。基于家庭的干预策略可以针对孩子具体情况做出调整,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但需父母长期的积极配合,势必会增加父母的工作量与负担,将该干预方式运用于本土研究就显得尤为吃力。因而我们在引进这种策略时,应针对家庭情况进行区分,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酌情调整目标对象以及培训方式。基于社区的干预策略优点在于其遍布人群广泛,特别是照顾到了一些特殊群体,因此其产生的影响也更为广泛和长久。但某要求社会各界的配合与支持,耗费的财力资源非常巨大,且干预效果一般不会明显和及时,因此在引进此策略时,我们可以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以保证干预的顺利进行。三种干预策略及其所包含的具体项目各有侧重、互有长短,使用者在引进国外的干预策略时,除了权衡各策略利弊外还需认真考虑其中存在的历史文化差异。首先,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相对比较开放,“师生平等”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和理念使得教师更容易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而在强调“尊师重道”“长幼有序”的中国,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稍显内敛和含蓄。因此,国外的干预策略在引进国内时,可以增加师生互动交流的活动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其次,国外的亲子关系也与国内存在很大的区别。中国的父母对孩子普遍比较溺爱和纵容,使得孩子没有对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肩负起责任,因而我们在引进策略的同时也需要向父母倡导积极健康的教育理念。此外,国外每个社区都会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和咨询机构,其实施干预会更为针对和具体。相比之下,要在国内进行社区心理韧性干预,就需要在项目开始之前对有关社区管理人员与项目实施者进行必要的信息沟通。
作者:金琳;张大均;潘彦谷;聂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