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影响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因素探讨范文

影响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因素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影响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因素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影响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因素探讨

[摘要]当今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历史时期,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他们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是非常重要的。高职女大学生,由于受社会及个人各种因素影响,她们的政治信仰面临着诸多影响冲击,本文试通过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生态环境、网络传媒、自身因素和就业等诸多影响因素的阐析,以期为增强高职女大学政治信仰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影响因素

当前,高职女大学生已占据高职大学生的半壁江山,而高职大学生也已在大学生中占据了半壁江山,高职女大学生在人数上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是不争的事实。毫无疑问,在不久的将来,她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将奋战在各行各业的各条战线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但近几年来,落马的各级女领导干部层出不穷,就学历来看,有很大一部分的女领导学历低于高职或相当于高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是否违法乱纪与学历的高低并不能直接挂钩,而与她们的政治信仰是否坚定有直接关系。因此,在现今高校教育中把高职女大学生培养为政治信仰坚定者便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课题。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首先梳理清楚影响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各种因素,以期在高职教育中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本文即力图对这些因素作一探究,为增强高职女大学政治信仰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些许参考。

一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从古至今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孩子出生后父母理所当然成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没有迈进高校校园之前,他们的学余时间大部分基本上是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度过的。在孩子没有独立思考理性分析问题能力之前,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对父母的依样学样高度模仿;在孩子有了独立思考理性分析问题能力之后,孩子就开始用父母的思维立场观点方法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以及为人处世。一直以来,在我国有着父母深受“养不教,父之过”思想理念的影响,总是见缝插针地把握利用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家庭式教育。但是,不同素质的家长教育孩子的后果却千差万别,可以用来说明这一问题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家庭成员的亲密交流的空间,真情流露的最亲密场所就是家庭——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位。我们常说“老子英雄儿好汉”“有其母必有其女”,意思就是说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之大,大到可以决定子女人生和事业的成功或失败。在家中,感情、信息、对人对事的看法、做人的原则立场、思想观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政治信仰的表达都没有掩饰虚伪的成分。而且,家庭是心灵的港湾。一般社会情况下,高职女大学生本身具有遇事没有主见、独立性比较差、依赖性比较强的心理特征。她们在外遇到迷惑不解或不知所措的问题,父母总是最先想到的求助对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职女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对其政治信仰具有潜移默化的非常重要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所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因此,相当多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业,对其他方面则很少费太多心思。而有些父母甚至站在些许极端的立场上,向自己的子女灌输把升官发财作为其人生最高追求目标的各种功利主义思想。当今高职院校中并不鲜见的存在于高职女大学生中的官本位思想、金本位思想、个人本位思想等错误思想,大多源自这种家庭教育。这类家庭式教育从小就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高职女大学生的脑海里,对高职女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家庭教育会对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这也是与当今社会某些实际情况是非常吻合的。

二学校教育因素

现今社会上存在着不少对学校教育的误解,认为学校教育无非就是老师授课学生听讲很简单的事情嘛。其实,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育只是学校教育中的显性教育,除此之外,还包括校园文化的熏陶、学生社团组织的感染和学生朋友的传染这些隐性教育。

(一)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师被社会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意之一即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大,事实也说明此言并不为过,陈佛松教授的经历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当陈佛松教授身为一名求学的大学生时,在他上陈寅恪先生的一堂课上,陈寅恪先生在讲课中顺着讲授内容讲了一句:希望将来你们中有人能写出一部《世界文化史》来。[1]就是这句话,陈佛松教授记在了心里,成为其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坚持不懈和孜孜以求的努力工作,在1990年陈教授最终出版了其呕心沥血之作《世界文化史》这部我国世界文化史领域的开山之作。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非常之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我们儿时就能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言一清二楚地表达了教师的教育职责,当今新时代解其意,那就是: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为学生指点迷津,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事。而在高职教育中,对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育。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仰及其对思政课内容的正确理解与把握,不仅决定着其授课质量,也对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2015年教育部长袁贵仁点名批评了个别教师,就是因为他们的政治信仰有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宣扬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产生了有害影响。

(二)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2]学校校训、校歌、校徽、校报、校刊、校风、教风、学风、标语、口号、文化墙、黑板报、甚至海报栏的海报等,都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有完整求学经历者看到这些字眼,眼前就会浮现出母校校园的一幕一幕,就会热血沸腾,就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自己在大学校园里追梦的青春岁月。优良的高校校园文化催人奋发向上,尤其是那些学富五车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政治信仰坚定一身正气的校系领导浑身散发出的强大气场,不仅让置身其中的青涩学子景仰,也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好榜样和努力的方向,成为学生前行的不懈动力。而不良的高校校园文化,则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颓废、迷茫、懈怠、无动力、无目标,从而萌生混一天算一天消极心态。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每个学生出身者都深有同感,高职女大学生自然也不能“免俗”,包括对其政治信仰的形成。

(三)学生社团组织的感染在高职院校中,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艺协武协书协等学生社团的领导成员都是学生直接选出的,在德才等方面都是学生公认的出类拔萃者,在学生中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号召力,他们(她们)的政治信仰在各种场合的表露,都会对社团成员(包括高职女大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些社团组织的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红色旅游、暑期支教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中,由于这些活动具有“专题性”,参与成员身处同一场景,很容易触生相同的情感,成员之间也会情不自禁地进行情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共同的政治信仰在社团成员(包括高职女大学生)中自然而然地得以确立。显然,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对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同学朋友的传染高职女大学生往往因高中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而进入高职院校从而成为同学。在同学的基础上,一些高职女大学生又因相类的自然条件、相似的家庭背景、相仿的人生阅历、相近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相同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追求而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在高职校园里,每天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境:或三三两两或三五成群粘在一起的女生,嘀嘀咕咕,时而一脸严肃,时而愁容满面,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怒气冲冲,表情非常丰富。在她们嘀嘀咕咕的过程中,完成了认知(包括政治信仰)的传递与认同。因此,她们的“嘀嘀咕咕”起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三社会生态环境因素

新形势新时代下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阵痛与市场经济下或许的一些消极影响共同起作用,从而使社会生活与信仰观念萌生出多元化的特点,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发生扭曲甚至完全变质,尤其是某些党政领导干部,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严重,大肆追求物质享受,生活上花天酒地,腐化堕落;追星逐臭,利用一切机会大搞权钱色交易;任人唯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为权钱,行贿索贿受贿;既要名又要利,拉帮结派,团团伙伙,结党营私;等等。一朝东窗事发,即牵出一个“窝案”,甚至一地的“塌方式腐败”,迅速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这使一些高职女大学生深感茫然和失望,政治热情逐渐消退,甚至一些女大学生对主流政治信仰产生怀疑也就在所难免。

四网络传媒因素

目前,传统平面媒体正逐渐被方便即时无处不在的网络传媒所取代。在已经进入网络化的今天,网络传媒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进入的门槛非常低,网络环境也相对自由宽松。正如网络创始人所说:网络是一片“没有军队、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贵贱、没有等级、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式的理想化社会。无疑,网络的开放性为高职女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政治信息和政治知识,为其弄清遇到的疑难政治问题提供了帮助;网络上交流与沟通的平等性增强了高职女大学生的民主意识,监督与建议栏目培养了她们民主参政议政的能力;网络论坛等为她们发表对新闻事件和政治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见解提供了机会,也为她们提供了一条参加政治活动的新途径。[3]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说,网络传媒也是一把“双刃剑”,大多数高职女大学生由于其自控能力比较差,理性分析问题和批判能力不足,面对网络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舆论,尤其是服务于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西化分化言论,有的被诱导盲从,有的不知所从,有的对我国主流政治信仰产生动摇、怀疑甚至加以否定等等,严重扰乱甚至打断了其正确政治信仰的培养进程。可见,在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过程中,网络起到了第二课堂的作用,但网络所产生的影响却具有双重性,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同时并存。[4]

五学生自身因素

方方面面的差异构成高职女大学生不同的自身因素,不同的自身因素对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影响必然具有差异性。[5]为便于论述,本文把自身因素不同的学生分为自卑型、享受型、依赖型、自立型、投机型、理想型和叛逆型七种类型。自卑型是指学习成绩一般较差,或无任何特长可言,或家庭背景(如贫困、无强势亲戚、单亲家庭等)及经济状况欠缺,或自身容貌形象条件不佳者,这类学生由于没过人之处的所谓“资本”,就自我感到处处不如人,对未来迷茫无奈,深感无助,对诸多事情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以及不合群是她们在现实中的表现。享受型是指贪图享受,爱慕虚荣,喜欢攀比,追求时尚者,这类高职女大学生一般容貌身材较好,从小娇生惯养,自以为有“资本”,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爱美、穿名牌服装、戴高档首饰、用高档化妆品、不学习、昼伏夜出、诸事置身事外是她们在现实中的表现。自立型是指学习和生活及人际交往具有计划性目的性,相信功到自然成者,学习勤奋、其他方面中规中矩是高职女大学生在现实中的表现。依赖型是指有几乎可包办一切的家庭可依赖者,或自以为男友几乎可包办一切,前者在校表现如同自立型,后者在校表现要么出双入对、要么经常到校外开房、要么在校外同居。投机型是指为谋取私利钻营者,这类高职女大学生给人的印象是听话会来事、会说有心计、活动能力强、爱走“上层路线”,学生评价褒贬不一。理想型是指以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理想者,这类高职女大学生重视学业、严于律己、对同学一视同仁、各项集体活动走在最前列、师生评价俱佳。叛逆型是指心理处于叛逆期且叛逆思想和行为明显者,不成熟是这类高职女大学生最突出的特征,她们以处处“对着干”作为自己成熟的标志。总之,一般情况下,理想型和投机型高职女大学生对政治信仰的培育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主要区别就在于她们的动机不同,前者往往受一些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中英雄人物(或作为正面人物的主人公)的影响较大;后者往往受文学作品、影视剧中靠玩弄手腕取得阶段性成功的重要人物(如《教父》中的教父,《潜伏》中的吴站长等)影响较大。而自立型和依赖型高职女大学生对政治信仰的培育具有选择性,一般区别在于前者靠自己的思想判断,后者主要听从父母的参考意见;自卑型、享受型和叛逆型学生则具有不同程度的抵触性,相同之处是都认为与己无关。

六就业环境因素

当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报告中就把就业最为最大的民生问题。但是,社会中往往会有所谓的“萝卜招聘”之类靠权势、走关系、搞交易、弄虚作假等就业腐败问题又压低了就业几率,令毕业生“谈虎色变”,而性别歧视更加剧了就业竞争中的不公平,给高职女大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6]例如,有的高职女大学生直接就对老师说:你们讲的政治信仰是非常正确,但现实是我们毕业了也找不到工作,没有找到工作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我们即使信仰又有什么用呢?当然,这是很少一部分高职女大学生的想法,话虽偏激,但就业问题确实影响到了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培育,只是影响程度大小不同而已。由此,出现了一些自卑型高职女大学生因对就业几近绝望从而萌生对政治信仰培养漠不关心等一些不良心态。享受型高职女大学生因走上歧途尝到“甜头”而寄希望于毕业后继续干“本行”,满足自己的享受,自认为不需要政治信仰。自立型高职女大学生一方面通过勤奋学习专业过硬,另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驾驶证、教师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等证书而拥有一技之长,就业无忧,在政治信仰培养方面能取得进步更好,不能取得进步也不强求。依赖型高职女大学生有家庭或男朋友的家庭为“靠山”,在政治信仰培养方面的态度类似自立型学生。投机型高职女大学生由于要为就业积累最大的“资本”,在政治信仰培养方面的表现最为积极。理想型高职女大学生不必赘述。叛逆型高职女大学生尽管喜欢“对着干”,但绝大部分学生只要努力说服她们,她们是会主动自觉地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政治信仰的。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生态环境、网络传媒、自身条件和就业等等诸多因素对高职女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故此,弄清这些影响因素,明晰了问题所在,为高职教育中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思想刻入高职女大学生头脑、融入其血液、直达其灵魂。这既为我们培养高职女大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指明了方向,又对于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佛松.世界文化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5.

[2]胡绍林.校园文化研究观点综述[J].哲学动态,1991(5):12-15.

[3]张君法.大众传媒对幼师高专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J].鄂州大学学报,2015(11):93-36.

[4]衡若冰.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与培育[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02-106.[5]陈爱华.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1):51-54.

[6]张果.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现状、原则及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88-91.

作者:张君法;李红霞 单位: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