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当代价值范文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当代价值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当代价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当代价值

《理论建设》2017年第4期

【摘要】马克思人学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马克思人学思想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建立在科学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石,马克思正是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分别从本体论维度、生存论维度以及价值论维度对“人”做了全面的阐释。马克思人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当代,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的具体实情,科学、辩证、历史地分析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思想;以人为本;共享发展

我们在研读马克思著作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马克思并没有专门论述人的著作,但其著作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关于人的思想。马克思从来不抽象地探讨人,而是将人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客观的物质前提下去思考人的问题。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毕生都在为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如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展开,人的问题研究日益突出。我们不可否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科技进步、经济腾飞的社会背景下,人的发展也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当下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物质财富的富裕使也更多的人陷入了精神家园的缺失,人类所遭遇的困境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协调关系相失衡。在此背景下,研究马克思人学思想不仅有益于马克思人学思想中国化的不断发展,而且对我国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以及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现实的人为基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维度来解读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从而使人们深刻地理解人的地位、本质以及价值等理论。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石———现实的人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石,而且“人”的问题也是马克思毕生关注的理论重心。“现实的人”既不同于黑格尔从自我意识出发对人进行的界定,也不同于旧唯物主义者仅仅从人的感性的自然存在出发做出的界定,而是从哲学的思维出发,把人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客观物质前提下思考人的问题。马克思是从多维角度去理解人的,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首先是自然人。人作为自然界中的存在物,具有动物性的一面,这是所有人的共有属性。人所具有的动物性的需要体现了人的自然性。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与动物的区别是人具有能动性,人为了生存与自然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进行着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如果离开肉体的感性存在,人将停止一切活动。因此,“现实的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的人、具有自然属性的人。其次,“现实的人”是社会人,具有其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社会性主要体现为人的生产活动,人们为了生存必须生产物质资料,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最基本的关系则为生产关系。因此,作为自然存在物,人们之间具有共同性,而作为社会存在物,人们之间不仅具有共同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差异性。最后,“现实的人”是实践的人,具有其实践性。人的实践性是指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从而也促进人们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马克思认为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即实践,在人们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实践形式为生产劳动,人们的生产劳动决定着其它一切活动。总之,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不仅是自然人,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人以及实践的人。马克思正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人的地位、本质及价值做出了阐释。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三维解读

(一)马克思哲学从本体论维度明确人的主体性地位

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角度确证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性地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费尔巴哈虽然坚持唯物主义,但是他把人只是看作是消极的,完全受客体支配的和控制的,没有自主性和能动性。费尔巴哈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被马克思所批判,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形成和不断发展不是由客体支配和控制的,而是由人在社会中的实践活动决定的。因此,马克思在扬弃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明确了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而唯心主义者将人的主体性抽象化,将人的主体性理解为“自我意识”“理性”等,没有认识到人所具有的实践特性。马克思在对人的主体性作出科学的阐释后,又具体阐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否定了英雄创造历史的主体性地位。马克思曾在批判唯心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基础上提出:“实际上,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扬弃其它理论学派对主体性做出理解的同时科学地对其进行了阐释,从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下使人的主体性获得了完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生存论维度确证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在对其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入考察后,对工人们的生存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揭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已经被物所取代,人被物所奴役。首先,马克思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论述了人的类本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异化。马克思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3],这是马克思对人本质的第一种界定。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性就是人具有自由自觉性,也就是人能够自由自觉地从事自己的活动,通过劳动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然而,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进行考察后发现本应该作为主体性的人在生产劳动中却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在这种境遇下工人们不仅受到身体的摧残,而且精神状态极差。在资本主义社会与工人阶级相对立的资本家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在社会中居于有利地位,但资本家为了追逐剩余价值也在逐渐地丧失自我。随着资本家财富的剧增,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日益低俗,腐化以及堕落与他们相伴,资本主义社会也被拜物教风气所浸透,在这样一个对金钱极其崇拜的社会中,人将不再成为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论是工人阶级还是资本家都被物所奴役,马克思在发现了这些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关系后,提出要通过消灭私有财产实现人的类本质。其次,马克思从人与人相区别的角度揭示了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谈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这是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人的本质作出的界定。马克思认为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要从事生产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必然要与他人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而且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人们才能顺利地进行劳动,人决不能孤立地从事生产劳动。人们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它一切社会关系,正是由于人们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才将人与人真正地区别开。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社会关系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人的本质处于一种异化状态。总之,马克思在考察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后,强调要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在劳动中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

(三)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从价值论维度肯定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扬弃。科学社会主义不仅仅体现出科学性,而且还具有价值维度。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在对历史做出客观地分析基础上肯定了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压迫与剥削的状态,这样一种对抗型社会终将要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消除,人对人的本质实现真正的占有,人们可以自主地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从而成为真真正正的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不再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同时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将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实践旨归。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可以自己支配自己,自己主导自己,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活动,即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5]。马克思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处于奴役状态相对的,是对无产阶级异化的一种超越。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人的自由发展才能够得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作为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部的本质据为己有”[3]。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针对旧式分工下人的片面发展而提出的,在马克思视野中,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是指人的素质潜能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潜能的发展离不开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促使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需要将实现更高层次、更全面的发展,新需要的产生促使人们努力提升自己,使自己由不全面走向全面。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指人通过广泛的社会交往,逐渐摆脱民族的、地域的以及个体的局限性,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关系。如果没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就无法实现。总之,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的立场,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人的才能、创造力和价值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有助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马克思人学思想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本世纪初,科学发展观提出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被人们极力推崇。“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就是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作用,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主张人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坚持人的尺度;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强调一切以人的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我们知道“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6]。那么“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也就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的时代性发展是一脉继承的。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所面临发展的主要问题已经不再是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而是更高层次的人的发展问题。如今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人们开始反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促进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党中央提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强调人的科学发展及价值问题,这也正是我党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依据。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7]。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如今,“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已经成为时代的口号,时刻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与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人学思想不断发展,不少国内外学者又将研究的重点转向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我国的著名学者俞吾金教授指出:“不但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不是水火不容的,而且应该理直气壮地把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导性理论,从而为实现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8]。美国学者沃勒斯坦认为:“马克思将异化视为资本主义文明弊端的化身,因而他也把异化的消亡视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大成就。因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反对异化的斗争就是恢复人的尊严的斗争”[9]。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研究更加体现了其思想的重要性,对马克思人学思想及其当代性的研究有益于我国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二)有利于践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价值理念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则为共享发展。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虽然党和各级政府为此做了巨大的努力,但人民群众在发展成果上并没有真正得到“共享”,从发展中受益的大多数仍然是少数阶层人群。发展成果如果没有被全体人民共享,那发展的最大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因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非常关注“共享”问题,就这个问题党中央提出了一些重大部署,亮点颇多。共享原则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10]。共享发展理念主要涵盖了公共服务、脱贫、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人口方面,这些方面也就是中国当下的民生问题。针对这些民生问题,在此重点阐述最具新意的脱贫和人口问题。共享发展理念中提出要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解决贫困地区人口脱贫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短板。多次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决不允许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掉队,让全体人民共同迈向小康社会。共享发展理念的另一新意就是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这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单独二胎”政策后的又一次人口战略调整。目前我国的人口结构出现失衡,老龄化比较严重,年轻人越来越少,这将会造成劳动力的缺失以及老年人如何安度晚年的问题,最终会对我国的经济造成影响。因此,我们要努力推进人口均衡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共享”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末尾,体现了发展的最终目的便是人民群众的“共享”。

(三)有益于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

现代化主要是指社会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但是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更多地注重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而忽视了人的现代化发展。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而发生转变,最终实现人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今,我国在经济的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国民素质却比较低下。如果一个国家仅仅物质财富丰裕,而精神财富匮乏、国民素质低下,这样的国家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是看不到希望的。反而,一个国家如果精神财富富足,国民素质较高,尽管物质财富稀缺,但这样的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上却充满希望。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人素质的高低最终决定着国家发展的生命力。在当下,我国的国民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低下,这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短板。因此,我们应当在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马克思人学思想中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然而,在当下人的发展却是一种单向度的发展、片面的发展。因此,为了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我们要始终坚持人的主体性地位,树立全民接受教育的理念。教育在国民素质提高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偏重于提高人的解题能力以及单纯的知识传授,忽视了人的心理、思想、身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阻碍了人们个性及创造力的发展,使人发展成为一种单向度的人。蔡元培曾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11]。这句话正反映了一种全民教育的理念,全民教育不仅指让人们都能够接受教育,更重要的是对人们进行全面的教育,使人们的各项素质都得到提升,而这也正体现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终极关怀。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的地位、人的本质以及人的价值等。马克思人学思想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不仅对理论界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在具体的实践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指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56.

[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10-15.

[8]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1.

[9]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4.

[10]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光明日报,2015-10-30(1).

[1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45.

作者:李宝刚;崔陶陶 单位: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