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马克思对抽象的人的批判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理论观察杂志》2014年第九期
一、对从普遍性出发的做法的批判
马克思指出,“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普遍的东西跟宗教观念和概念一样具有抽象性非现实性,因此它并不能作为原因统治现实世界,它充其量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出来的结果。因此单纯局限于类的思想观念从类本质出发实质上仍然是思辨唯心的本质主义幻想,“这种观点仍然可以被思辨地、唯心地、即幻想地解释为‘类的自我产生’(‘作为主体的社会’)。”表明了类作为整体成为主体,在人类生活中就表现为社会,实际上真正作为主体的只能是人而且是现实的个人,既不是类也不是概念化整体化的普遍的“人”。马克思说如果按照类的自我产生,就会把前后相继的彼此相联的个人想象为从事自我产生这一神秘活动的唯一的个人,这个神秘的唯一的个人可以理解为一个作为整体的普遍的概念化的思辨了的“人”。马克思阐述了意识形态家从人的普遍规定出发的做法的实质和根源。“人们的关系是什么,反映在意识中就是关于人、关于人的存在方式或关于人的较贴切的定义的看法。”这也就是说人的概念、人的本质、人的本性等等人的规定不过是现实的个人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在思想意识中的表现。由于意识形态家认为观念和思想的东西支配着现实,因此自然地他们要求人的现实要顺应人的本质也就不难理解了。“他们始终一贯地把这些一定的个人间的关系变为‘人’的关系”,把现实的真真实实的个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普遍的概念的“人”的关系的表现,事实上恰恰颠倒了二者的关系,而且实难看出普遍化概念化的“人”能与什么人发生关系。这不过是将意识形态当成了现实的基础,实质上是一种颠倒的做法。这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的做法,即“资产阶级把这种说法普遍化并且不加区别地应用于每一个人”,个人是不同的丰富多样的,无视不同个人的现实生活条件将个人抽象普遍化为整体之“人”,其实是资产阶级为辩护现存事物的虚伪道德说教。
哲学家“把我们所阐述的整个发展过程看作是‘人’的发展过程,从而把‘人’强加于迄今每一历史阶段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他描述成历史的动力”,注意这里“哲学家”的“他”,指的是整体性的普遍之“人”,而不是他们,即每个现实的个人,因此导致了“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质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把后来阶段的一般化的个人强加于先前阶段的个人并且以后来的意识强加于先前的个人。”〔3〕注意一般化的个人也就是将现实的个人抽象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化普遍化为人的概念即“人”的做法,马克思说这不过是后人在意识观念中强加给现实的个人的。个体的人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人”只不过是具有抽象性普遍性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不得不使用的概念,但如果过度强调人的整体性普遍性同一性,则必然导致对现实个人丰富个性的抹杀和遮蔽。
二、对现实个人的彰显
形态中对“个人”的着重强调夸张点说到处都是以至于不能一一列出,只得摘取部分加以介绍,显示了马克思对抽象普遍的“人”、人的本质的批判”以及对现实“个人”的重视和强调。马克思说,“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是,他们不是惟一的,意即他们彼此不是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的”,因为现实的个人必然要互相之间发生现实的联系和关系,而“人”作为抽象的普遍的整体性是惟一的,它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也不会跟其他“人”发生联系,即没有现实的联系和关系,因此这个“人”毋宁说是纯粹的。真实的现实的东西在于“他们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处在他们的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个人间的这种私人的、个人的关系。”真正的现实的关系是由现实的各个个人创造的,而不是纯粹的“我”、“人”或人的本质创造的,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批判了先前抽象的“人”、人的本质的观念。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与消灭私有财产的时候,论述到个人和个性。“在资产者看来,情况确实如此;他认为只有当他是资产者时自己才是个人。”一语双关,这里既是指“个人”又是指“人”,资产者认为只有自己是资产者的时候自己才是具有着现实个性的现实的个人,因而才能是个“人”,否则就感觉自己好像不是个“人”了。因此现实的资产者才是真正最现实的,他反对消灭私有财产的现实运动,因而最现实的资产者肯定是知道了,他自己只有是具有现实的对工人剥削、获取利润利息的现实的个性时候,他才是个现实的个人。而消灭私有财产消灭剥削、利润、地租即消灭了他的现实的个性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个人”也就不再是“人”了,所以面对共产主义运动他才会如此之恐惧。从“最现实的资产者”的内心独白,我们也可以看出,“人”是从现实的“个人”而来的。实际上,事情的真相是,“私有财产不仅使人的个性异化,而且也使物的个性异化。”
因而所谓“最现实资产者”的个性也是被异化了的个性,他只知道自己的个性,但却不知道自己的个性是被异化了的个性。共产主义者不会“为了‘普遍的’、富有牺牲精神的人而扬弃‘私人’”,〔3〕前者是虚假的不真实的,现实的个人即“私人”才是真实的现实的,正所谓“全部历史中‘普遍利益’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创造的。……所谓‘普遍的’这一面总是不断地由另一面即私人利益产生的,它决不是作为一种具有独立历史的独立力量而与私人利益相对立”。正因为抽象的普遍性不是现实的真实的,都不具备自己的独立历史,所以它怎么能谈得上具有独立力量呢?怎么能作为独立力量与现实的私人利益对立呢?综上,马克思主要通过对费尔巴哈、施蒂纳等人的批判、对抽象虚幻的普遍性的消解以及对现实的个人的正面强调来消解从抽象普遍之“人”、人类本质出发来理解社会历史的思想和做法。
作者:刘兴盛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