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类发展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范文

人类发展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人类发展的本质与发展趋势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人类发展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理论观察杂志》2014年第九期

一、发展研究的伦理回归

阿马蒂亚•森(A.Sen)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哲学家,他开拓了一条新的发展研究思路和方法。从1980年代起,森在其一系列论文和著作中尝试构建一个更加综合的关于人类福利和发展的新框架。根据森的观点,发展是关于人类可行能力(humancapabilities)扩展的过程。可行能力方法的基本特点是:聚焦于那些发展的最终受益者的需求。森强调把人作为目的,而不仅仅是实现目的工具的必要性。森指出,人类既是发展的行为主体、受益者和判断者,但也是生产的基本工具。人类的这种双重角色导致了计划和政策制定过程中目的和手段的混淆。确实如此,生产和繁荣常常被看做社会进步的本质,而把人看做从事生产的工具。〔4〕(41-58)与大多数哲学家不同,森的观点扎根于社会科学,其哲学已经对经济学家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们在看待发展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聚焦目的而非手段(或工具),森彻底变革了社会科学对“发展”观念的理解。到90年代,可行能力方法已经成为传统福利概念的重要替代概念。森的概念性框架促成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人类发展报告》的问世,该报告从1990年起每年发表一份。与此同时,联合国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WIDER)针对森的可行能力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召开了有很多重要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出席的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从此,一个全新的术语进入到了社会科学和发展文献之中。“发展伦理”、“好的生活”(goodliving)、“福利”(well-being)等概念开始同“生活标准”、“生活质量”和“人类发展”等名词共同使用。与此同时,一些现代哲学家也对美好的人类生活这个终极目标进行了思考。詹姆斯•格里芬(1986,JamesGriffin)在其著作《福利》(Well-Being)中也提出了一系列价值清单。

尽管如此,在学术界仍然存在很多的争论。哲学家们严格在理论层面进行研究,社会科学家对纯粹实证工作缺乏兴趣,而大多数经济学家对伦理学问题仍抱有偏见。由于不能在公共领域检验他们宏伟图景或者构建基于普通人价值观和态度的人类福利观的可能性,一些哲学家把这种努力看作是多余的工作,甚至可能误入歧途。多数人认为这些工作偏离了哲学范畴,应该把他们留给那些能更好地胜任具体调查工作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森的可行能力方法变革和拓展了人们对人类发展目的的认识,但进一步的研究仍然很必要。在大量的发展研究文献中,仍然没有一个通过科学调查后提出的关于可行能力或需求的解释,没有被称作“实证哲学”(empiricalphilosophy)的显而易见的案例。发展研究必须通过对人类价值的实证研究来阐释人类福利和发展的目的。仅有关于人类福利和发展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假设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真实的发展研究应该与普通人民的希望、期待和强烈的愿望紧密联系。这一观点在由发展中国家学者编写的《对南方的挑战》的报告中被强调。“真正的发展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应该以提高人民的经济社会福利和开发人类潜能为指导;应该以保护人民的经济社会利益为宗旨”。充分考虑普通人民利益的发展视角为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在认识人类发展目的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实际上,在森之前,德尼•古莱就提出需要认识贫困与人类发展问题。“不发达是令人震惊的:肮脏、疾病、暴毙以及种种的绝望!如果人们仅仅将不发达看作是反映收入低下、住房恶劣、婴儿死亡或就业不足的统计数据,那是无法理解不发达的。最有力的观察家也只有在亲身或代替他人经历了‘不发达的震撼’以后才能客观地谈论不发达。这种独特的文化震撼是人们开始接触到‘贫困文化’所具有的情感而感受到的。……长期贫困是一种残酷的地狱,仅仅看一眼贫困的现象是无法了解其残酷性的。如果观察者不进入这些情感的内部并亲身感受,他是无法了解他要设法消除的境况的”。

二、发展研究的趋向----实证研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把握和理解人类福利和发展,需要哲学与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结合,需要一门新的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科学调查才能建立起的“实证哲学”。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必须对以前使用的发展概念予以澄清和重新认识,必须考虑贫困的人们对发展(或美好生活)的认识,必须用普通人民的视野来正视抽象的发展概念。2002年,克拉克(D.A.Clark)就人类福利在南非两个贫穷的群体做了实地问卷调查。此项调查对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理清两个基本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一是是否存在我们建立关于“好的生活”理论的某些共同的人类价值?调查结果显示,可以达成一个更广泛的关于“美好生活”的共识。另一个是,“美好生活”的目标是什么?尽管大多数被调查者赞同诸如森、努斯鲍姆、斯特里顿等学者提出的人类可行能力和基本需求,但显然不是全部。工作、住房、教育、健康、干净的水、经济保障、家庭与朋友、民主与政治权利、人身安全、自尊、娱乐和幸福等可能对穷人更为重要。基于此项调查的结果,克拉克认为,发展研究必须进一步关注生存与发展的实践层面、人类福利的心理层面和诸如娱乐等人类生活中的一些善的方面。

哲学在对人类福利的讨论过程中往往忽视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方面,从而导致人类可行能力和基本需求等主要内容不被重视,比如教育和就业。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能够提高人们的认知和实践能力,但教育在获得实践技能、扩大就业面、增加收入等方面基本功能没有被哲学家重视。同样的,在谈及人类繁荣问题时,对那些拼命工作以维持基本生存的农民、手工劳动者和其他的穷人也缺少关照。因此,伦理学应该对美好生活的本质和特征进行实质性的探讨,如有安全保障的工作环境、适度的工作时间和报酬、就业保障和法律保护等等。由经济学主导的发展研究往往忽视人类福利的心理和精神方面,其关于人类美好生活的讨论总是从属于效用这个范畴狭窄的概念,通常强调的重点是快乐(happiness)。简而言之,发展研究更多地倾向于物质条件,而忽视了人类福利的基本要素的精神和心理层面的意义。心理和精神层面的福利包括幸福、快乐、满足和享受等内容。因此,发展研究也应该关注精神放松、减轻挫折和压力、拥有信心、获得自尊和感受自豪等心理方面的成就。娱乐和休闲也是生活质量的潜在组成部分,但对于无数的穷人来说,生活却是“睡眠———工作”的无休止的循环,他们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缺乏最基本的娱乐设施。一些在非洲的调查也显示,人们把娱乐作为放松、休息、避免生活单调、与家人和朋友交流的重要形式,把体育活动、听音乐、教会活动、读书、看电视、看电影、唱歌和跳舞看作是最有价值的活动。

尽管克拉克通过实证调查获得了一些对发展研究有价值的数据,但这些数据还需要在范围上进一步扩大。人道主义运动的奠基者路易•约瑟夫•勒布雷特(LouisJosefLebrett)曾经把发展看作是新文明的创造,并认为真正的发展在于人类需求的满足,这些需求存在优先次序。勒布雷特把需求按重要性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包含食品、衣物、住房和卫生保健等在内的满足基本生存的必需品;其次是包含文化的改进、更深的精神生活、丰富的友谊、友爱的关系、有意义的社交等在内的能提升生活质量的商品;然后是从属于前两个层次的能有助于人的生活“舒适”和“便利”的一类商品,如交通、闲暇、利于节约劳动力的发明、令人愉快的环境等。但是,勒布雷特的需求理论过于笼统,与克拉克教授等人在非洲所做的实地调研结果不完全一致,克拉克等的调查显示,穷人对合适的工作、适当的住房、足够的收入和获得食品、衣物、饮用水与卫生保健的权利等的需求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一些人对家庭耐用消费品和诸如汽车、高档衣服、摩托车、电视机、度假和项链等也很奢望。一些家庭宁愿放弃一些生活必须品而愿意获得电视机和收音机。显然,勒布雷特的理论低估了一些家庭耐用消费品和非基本生活品的重要性,这些商品可以使人的生活更舒适和更容易一些,从而促进人们的幸福感、愉悦感、休息和放松,这些商品对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真正重要的意义。

发展研究的一些基本原理及其局限性已经在很多文献中得到讨论,但如果发展还想进一步发展以在发展政策和方案的制定上有所助益的话,就必须吸收一些实证研究的内容,才能真正建立起并不断完善以普通人民的价值观和态度为基础的发展理论。发展研究只有扎根于社会现实,关心穷人的发展需求,才能保有生命力,进而指导社会实践和公共政策,因此应该少一些抽象的理论,多一些实际的调查研究。

作者:杨文选单位:西安理工大学思政部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