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话语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在全球文化竞争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医药文化和语言自有其异于其他语言和文化的独特范式,“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翻译方法在文化传播实践中可联合运用,但必须清晰地把握译者的主体性,激发译者的话语权意识,并深刻地思考应该“怎样说”。以文化自信为立足点,“直译”“异化”为主导,可更好地展现我国的特色性中医药文化底蕴。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文化自信;话语权;话语体系;中医歌谣
近年来,国务院和中医药管理局相继颁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等重要文件,纲领性地提出:中医药文化要走向海外,要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中医药文化是极具中国特色和代表性的元素,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人文和心理基础。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医药文化,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内在价值的世界认同。树立跨文化传播的全局意识和战略意识,构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在全球文化竞争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意义重大。为此,本文从中医歌谣翻译视角来论述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话语权问题。
1一首中医歌谣及其四种英译版本的评析
我国民间有较多流传已久的中医歌谣,其文字简练,形式活泼,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健康理论和养生理念。将这些歌谣翻译为不同语种,可以极大丰富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
1.1四种英译版本的比较中医有“药食同源”的重要概念,即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食物和药物的来源或性质是相同的,换言之,食物是药物,同时也具有药物的特性和功能,或治疗疾病或保健防病,因此在生活中需要讲究食物的搭配。特别要注意有些相克的食物,若同时食用,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1.2最佳译本的讨论在实践中有更多的方式对该中医歌谣进行翻译,所谓“译无止境”。本文仅以上述四个版本的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对其翻译策略、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和评述。究竟哪种译文最为传神和准确,最能达到歌谣对外译介的目的?进一步分析如下:从信息传递的完整性考虑,译文2显然是最弱的,因为其完全将食物误配的不良后果进行了选择性的缺省,导致原版中的核心警示性信息传递失败,而其它几种译文的信息传递则较为完整。而从信息传递的流畅性来考虑,相对于译本1中副词与动词搭配的失调造成语感生硬,译文2、3、4显然更为通顺。然而,从文化对外传播的角度来考量,最好的译文则又为何者?我们发现译文2和4放弃了中文歌谣的句子对仗格式,节奏和韵味都打了折扣,原中文歌谣中跃然而出的俏皮和戏谑意味也因此不见踪迹,源语言的特色被大为掩盖;而译文1和3则坚决保留了原歌谣的对仗格式,很好地营造出了一种不同于译入语文化的独特语言氛围。另外,该二者采用不定式直译原歌谣中的“死状”,表达方式简单直白,但也制造了不少黑色幽默,在让人印象深刻的同时,警示信息也随之变得“accessible”(可接受/可通过)。综上,译文1和3的取舍明显包含了更多的话语权意识,在中国文化的保真程度上显然要更胜一筹。而译文3能更准确地使用英文中原有的“dieatragicdeath”来翻译“死得凶”,对译入文化中的读者给予了更多的合理体谅。因而,笔者认为译文3为最佳译本。
2中医歌谣翻译中的话语权
观察话语权是传播学概念,指舆论主导力。话语权包括理论、思想、价值、理念、议题、政策、主张等。话语传播涉及“说什么”“谁来说”“何时说”“怎么说”等环节。拥有话语权,就能通过议题设置(设计),占据舆论制高点,从而引导舆论,使之导向有利于己的方向,以达到宣传塑造形象的目的[1]。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受到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哲学、文学的深刻影响,拥有独特的人文性和精神气质;而中医语言作为汉语言,在表现形式上也特别讲究文字表述形式的工整和对仗。简言之,中医药文化和语言自有其异于其他语言和文化的独特范式,而这也必然影响其对外传播策略的选择。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如果仅仅满足于各种文本在异质语境中的信息传递,则失之格局。相反,审时度势,深谋远虑,在全球文化竞争中争取更多话语权才是大道。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不惜牺牲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特性,在外译活动中尽可能采取“归化”的方式来进行文字转换,尽量照顾译入语语境中读者的理解、接受和欣赏习惯,将“他者”的需要理所当然地排在首位。而当下,东西方力量的对比彼消此长,文化的转向使得“我者”的言说需要和权力被摆在更靠前的位置,而不是相反。从这首中医歌谣的译介个案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翻译方法在实践中固然须加以配合运用,有时候还不得妥协折中;但在当前文化对外传播的新形势下,更应坚持文化自信,清晰把握译者的主体性,激发译者的话语权意识,深刻思考应该“怎样说”。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方法的取舍,不再仅仅是翻译“策略”的考量,其已上升到文化传播“战略走向”层级。因此,就这首中医歌谣的译介和传播而言,以文化自信为立足点,以“直译”加“异化”为主导[2],以英文的不定式直接对译中文版本的三种“死状”,并尽可能保留其格式和韵律特点,更好地展现中医药语言和文化的特色,不但合理,更是必要。
3结语
在当今全球多元文化语境中,对他者文化的宽容和理解是必须的,这样才能减少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但于此同时,在文化的碰撞中保持自身身份的独特性也同样重要。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必须重新审视本我文化和他者文化的权势比重[3],必须要有足够的底气“和而不同”。在关注传播效果的同时,进一步争取传播中的话语权,摆脱西方的话语框架、分析范式和思维逻辑给世界理解中国造成的巨大障碍[4]。我们必须在“怎么说”上理清思路,并形成自己的一套标准,持续探索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感谢陈嘉提供歌谣中文原本。感谢雷玉娥、邓炼、王凯、杨易提供译文。
参考文献
[1]张铭清.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话语权[A].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第二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72-273.
[2]章彩云.语用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2):1-6.
[3]谢粤湘.当代中国语境下英语本土化的文化理据[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4):67-69.
[4]刘小莉,陈雪雪.从“中国话语”走向“话语中国”———“中国话语与话语中国”学术论坛评述[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1(4):90-96.
作者:谢粤湘毛英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