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执法为民的创新探践范文

执法为民的创新探践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执法为民的创新探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执法为民的创新探践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5年第二期

一、刑事办案“四回”制度的实践与成效

刑事办案“四回”制度的具体做法是:一是受案有回执。受案或处警单位接受案件的同时立即制作平台自动生成、带有统一编号的书面《受案回执》,交给报警人。《受案回执》上说明案件受理情况,注明查询案件进展情况的具体途径,从源头上杜绝受案不及时、案件体外流转现象。二是立案或不立案有回复。对接报警情初查后,必须在3日内告知当事人立案或不立案结果,并说明理由和依据,既是法律要求,也是防止挂案不立、不破不立等漠视群众权益的行为的有力手段。对立案回复的,还需明确1名办案民警为主办民警、社区民警为协办民警以及办案单位、责任民警联系方式。既方便报案人随时向办案民警了解办案进度,也明晰了每起案件的办案责任人。三是破案要回告。对侦破的刑事案件,承办单位在破案后7日内要将破案、追赃情况告知受害人,以方便受害群众监督评议,也防止少数办案单位在警务平台上随意点破案件,有效纠正以往抓到一个犯罪嫌疑人,将周边同类案件都鉴定归咎其人,宣布破案的做法。四是未破案件必回访。立案3个月后的未破案件必须回访,既进一步深挖破案线索,也为了争取群众理解。未破案件回访,以上门回访为原则,特殊情形可采取电话、邮寄、短信等方式回访。“四回”工作制度实施以来,全市公安机关主动创新勤务方式,把搜集办案线索、强化警民协作作为重点,积极推动了“四回”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强化办案回访,提升破案效率。“四回”建立了受害人与办案民警直通渠道,群众反映的案件线索,承办单位立即查证,15日内告知调查情况,从制度上倒逼每起刑事案件“及时办,有人跟”,改变了以往破案责任不明晰、群众了解案件进度不知道找谁等弊端。受害人事后反复回忆,一旦发现新的线索可以直接联系办案民警。同时,重新对案发现场、周边邻居进行仔细走访,梳理可疑人员行动轨迹,从中发现、锁定有价值的新线索其次,强化机制保障,提升执法效能。“四回”制度要求重大案件由侦办民警、社区民警捆绑回访,一般案件由社区民警进行回访。同时市局每月根据“四回”工作记录情况,对办案民警办案数量、破案比例及社区民警可防性案件发破案情况进行通报。各地纷纷推进派出所与专业队、办案民警与社区民警间的捆绑考核,健全了社区民警随办案民警一起出现场、参与处警,案件侦查与入户调查同步进行等工作机制,强化了民警工作责任心,实现了警种间无缝对接。此外,破案回告要求将破案、追赃情况告知受害人,倒逼了办案民警强化追赃挽损工作。刑侦、经侦等警种分别制订了追赃挽损工作指导意见,明确了追赃挽损的标准认定、操作流程和考核办法,有力提升了整体追赃挽损水平。最后,强化执法普法,提升综合效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通过将宣传、告知、沟通、解释工作置于“四回”每一个环节,不仅进一步加强了警民互动交流,而且有效提升了执法的综合效果。特别是对未破案件,通过向群众通报案件侦破进展,让受害人知道公安机关一直很重视案件侦破,一直在寻找破案线索;通过解释侦破的困难,让群众了解警力、保障不足等实际问题,争取群众理解谅解;同时指出发生案件其自身也有责任,要强化防范意识,掌握防范技能。在2013年以来回访的近万名案件当事人中,测评满意率达82.1%。

二、刑事办案“四回”制度的衍生价值

“四回”制度的核心在于满足群众知情权、监督权,强化公安机关办案责任,提升执法办案效能,从而更好地回应群众诉求。实践表明,通过实施“四回”工作制度,使每起案件从受理、立案、侦查到破案、追赃等各个环节全部置于当事人监督之中,全程记录当事人对侦查破案各阶段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可有效杜绝有案不立、立案不查、久拖不决及降格处理等突出问题,还能够同步推动警民关系建设、社区警务建设及队伍作风建设等项工作,从而有效提升了公安工作整体运行质态,初步实现了执法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第一,进一步健全了联系群众机制,推动了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四回”制度规定“未破案件回访,原则上采取上门回访的方式进行”,从而促使广大民警扎根基层,将上门入户作为社区民警的日常重点工作,促使各项警务工作与群众期盼紧密相联。一年多来,全市民警上门回访案件七千余起,占回访总数的31.2%。同时,许多基层所队还在落实“四回制度”中进一步完善了刑事救助和困难帮扶机制,对因案件未破造成生产、生活特殊困难的受害人,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实施了帮扶救助。第二,进一步健全了民意响应机制,推动了突出问题的治理。“四回”制度推动了民警走近群众、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更加熟悉社情民意,了解了群众诉求,掌握了辖区突出治安问题,因而也推动了民意响应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实践中,基层公安机关适时推出了警务精细化管理的“微警务”工作法,即紧紧抓住酒驾、扒窃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小问题、小案件、小矛盾,通过制定制度规范、发放平安手册、加强报案回访等方式,强化预防、规范处置;通过查破小案件、调处小矛盾、整改小隐患、推行便民小举措、整改队伍“小轻微”等细节性措施,有效推动了突出治安问题治理。第三,进一步健全了防范指导机制,推动了平安社会动员工程。民警在回访时,通过与受害群众共同分析案情,查找防范漏洞,用群众身边的案件进行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形成案件办理与宣传防范的有机结合。在此过程中,社区民警将“四回”与办理证照、平安宣传、家庭防范、采集信息、技防入户等社区管理工作“一揽子”进行,有力提升了警务效率,做实了基层基础工作。一年多来,在“四回”制度落实过程中,全市民警对300余家(次)企业进行了“平安体检”,推广家庭简易技防设施1200余套,采集人口信息30余万条,视频监控补盲200余处。第四,进一步健全了执法监督机制,推动了执法作风转变。通过媒体、网站以及基层所队接待门厅等公开“四回”制度,详细制作《“四回”工作单》,记录回访情况及当事人评价,以及每月随机开展电话回访等方式,实际掌握到群众对公安办案的客观评价,发现办案民警存在违法违纪问题的,纪检、督察、信访等部门介入调查核实,依法依纪处理,并及时向当事人反馈处理情况。同时,还要求办案单位必须将《“四回”工作单》附入案件卷宗备查,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执法质量考评、社区民警“一网考”等重点考核工作中予以评价计分,通过严格的内部考核杠杆推动执法公正。市局通过民意诉求中心接受群众举报投诉、平台数据监管、电话回访等途径,及时整改警情不进平台、案件随意点破、挂案不立、降格处理等执法问题,有效转变了办案民警的工作作风。

三、刑事办案“四回”制度的深化拓展

刑事办案“四回”制度不仅是刑事侦查工作的一大创举,也是涉及整个公安执法办案工作的一项具体改革。“四回”工作制度实施一年多来,对促进全市公安法治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发挥了有效的推动作用。但实践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单位和民警机械执行“四回”制度,不能有效推动“四回”工作与公安打防管控工作的有机融合,影响了制度效能的发挥。深化拓展“四回”制度,推动法治公安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法治思维建立。通过坚持不懈加强宣传地教育,引导全警运用法治思想维来加强对“四回”制度的思想认识,将为民服务的宗旨与法治公安的目标统一起来,增强执法为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法律至上、权利本位、公平正义的思维,自觉融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以细微的服务体现对群众的感情、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切实解决工作应付、方法简单、形象不佳等问题。二是优化实战勤务机制。严格落实警种部门职责,各司其职、联动协作,切实将“四回”工作上升为全局性工程。警种条线可在“四回”制度规定的整体框架下,进一步统筹规划,加强对“四回”制度落实情况和诉求反馈结果的研判分析,将本警种高发、突出刑事案件防控工作以及各类社区信息采集、人口管控、隐患排查等日常工作职能与和“四回”制度有机结合。通过“四回”工作来管控重点人群,消除社会面隐患,实现“四回”工作与其他基础工作的有机融合,解决方式单一、就事论事、工作重复、资源浪费的问题。三是深化执法办案公开。依托“四回”制度的全面实施,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大力深化执法办案公开,并尽可能将其延伸到有办案过程的治安案件中去,通过接受群众投诉举报、执法考评等形式加强对“四回”工作情况的监督指导,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提升公安执法公信力。同时,还要结合普法教育,依托公安门户网站、平安微博、微信以及电视、报纸、广播等大众媒体,巩固、拓展法治宣传阵地,全面、充分展示“四回”工作效能,扩大“四回”工作社会认知度,努力塑造泰州公安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新形象。四是健全执法内控机制。要借助“四回”制度实施,案件主办民警与社区民警的捆绑回访,进一步明确民警执法责任,推动执法责任清单制度和民警“办案记录”制度的建立完善。同时,要将“四回”责任民警案件侦办情况、执法规范情况、民警熟悉率等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实行“四回”工作的量化管理,提升执法办案工作效能。

作者:赵建生 单位:泰州市公安局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