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

[摘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入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针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要求。教育理念的革命,教育对象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改进传统教学方法,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育人导向、学生导向、问题导向、参与导向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思想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关键词]思政课获得感;育人导向;学生导向;问题导向;参与导向

获得感主要是指一种需要满足感,让人有获得感的要旨就是让人获得需要满足感。大学生的获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基本旨归,是衡量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要让大学生有获得感,根源在于大学生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思政课发挥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要求。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有利于发挥知识传授作用,提高教学吸引力,使学生学有所获、真心喜爱。

一、坚持育人导向,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把青年价值观养成过程比作穿衣服扣扣子,要帮助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就会错位,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大学生只有在这一时期扣准了人生价值观之扣,才能为未来成长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思政课要立足于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坚持思想引领与行为引导的有机统一。

(一)与教育目标相契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因此,高等教育要致力于教育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志向。思政课和其他课程一样,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为主,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锤炼本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表现为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使命。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体现。思政课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着眼于我国的基本矛盾,专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仅要结合学生实际,将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还要承担学生价值引领的重任,坚定理想信念,要让学生学会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联系起来。思政课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敢于发声,敢于亮剑。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从而使他们切身感受到思政课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不仅要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增强其获得感,更要让学生受益终身。围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关照好大学生的需要和利益,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与现实要求相契合要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就要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眼前收获与长远发展的关系[2]。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受当前社会上浮躁之风、急功近利之风的影响,在实用主义观念的引导下,与长远发展相比,部分大学生更注重当前利益和眼前收获,重视结果而不懂得享受过程,重视知识胜过于重视素质。专业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思政课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塑造和灵魂的培养。基于此,部分学生重视专业课知识的积累以便于日后工作的需要,对思政课却不当回事儿,认为思想政治理论对日后的发展没什么帮助,思政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然而,当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后,便会感慨学生时期认为可有可无的、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思政课能够让其受益终身。思政课教会学生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宏大的视野下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思政课要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认知当中,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并且自觉地融入到实践活动中。“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3]大学生是非观念强,极易受外界影响,可塑性比较强,要想帮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要让学生从思政课中得到知识的积累,更要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要充分利用思政课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到具体行动中,在实际行动中感知到真善美,从内心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升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二、坚持学生导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提升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落脚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性的“人”,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需要立足学生实际,符合学生成长需求。要“备好学生”,以学生为本,基于学生来设计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一)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思政课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形势,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一切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把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对未来的期待作为基本要求,以促进学生真学为目的,不管是“教什么”,还是“怎么教”,都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最关心、最困惑的“真问题”切入,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内容都是有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具有主体地位、主体需求及主动发展可能性的人,要一切为了学生,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本。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承受着多重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是来源于学习、工作、社会交往等各方面。同时,便捷的信息获取、多元的社会思潮、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这些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对未来的期待产生了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几乎全部都是“95后”、“00后”,他们都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物质生活条件优越,信息传播快速。每一代人之所以具有不同的历史特点,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95后”大学生曾被誉为非主流的一代,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愿意主动学习和接受新鲜的事物,更多的是关注自己,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勇于探索创新。“00后”大学生诞生于千禧之际,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很多都生在“421”家庭,有很强的自主意识,他们更注重形象化阅读和碎片化浏览,没有定义,也从来不被定义。他们生长在网络时代,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更是让网络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和资料的最重要的途径。相比网络,学生从思政课上得到的信息量远远不够。思政课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多注意、关怀他们平时的一些细微变化,把满腔爱心倾注到学生身上,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与关心,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二)依据学生特点,创新教学表现方式思政课大都开设在大一大二,处于学生刚从高中步入大学的转折期。他们内心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相对不太成熟;对课堂要求更多,思想活跃奔放,思维更加敏捷,反对因循守旧,抵触照本宣科,厌恶纯文字,不喜欢抽象的学习。在文化多元、发展迅速、网络热词频繁涌现的氛围下,学生的认知很容易被打上很强的时代性烙印。传统教学具有灌输的特性,但新生代学生对思政课要求“触及灵魂”,如果坚持沿用传统教学方法,会让学生觉得思政课索然无趣。因此,思政课不能就理论谈理论,要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学生的日常兴趣点和共鸣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开展教学,对社会热点和学生关切的问题积极回应,让学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对未来的期待,提升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在进行教学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空讲道理、就事论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思想状况,想学生之想,急学生之急,顺应当前世界发展的大势、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如果没有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就会出现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对未来的期待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相脱节的现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若思政课脱离实践,不接地气,远离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也便无从谈起。

三、坚持问题导向,为学生释疑解惑

“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从本质上来说,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固有品质,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根本动力。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思政课要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深刻剖析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追溯问题产生的根源,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增强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树立问题意识,改进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要坚持理论自信、情感自觉,从而达到行为上的自强。中国已经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速度”、“中国深度”、“中国高度”。“一带一路”不仅惠及我国,更惠及了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这些巨大成就背后的原因,那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要回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扩大他们的知识积累和理论基础,不断深化对我国国情、社会现实、国际形势的正确认识;要回答学生关于党的大政方针的问题,增强其政治认同与理论自信,引导学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一脉相承的关系上,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要回答学生困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既知道“怎么看”又明白“怎么办”;要解答学生个人在思想上的困惑,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个性品格;要与学生共同面对和解决思想困惑,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其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就是足够幸运的那一代人。面对学习、生活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要引导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提高积极面对和有效化解各种问题的本领,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润物无声[5]。要增强思政课获得感,将教材从“教材”转变为“学材”,就需要吃透教材内容,把握教学大纲,明确教材的内在体系,进行专题教学。将每个专题的内容分成“必讲”、“精讲”、“略讲”、“不讲”四个部分,对于“略讲”和“不讲”的内容,可以将其布置成课下作业;对于“精讲”、“必讲”的内容,要将最新的与内容有关的学生普遍关注的时政热点穿插其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还要将专题与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讲清楚,将教材、课堂讲授、学生关注有机的结合起来。当今时代形势发展变化快,经常有一些问题在学生心头萦绕,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网络上的回答眼花缭乱,难以辨别真假,经常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感到非常的迷茫和徘徊。通过思政课学习,不仅使学生觉得所学内容“真的有用”,而且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的运用”。只有将思政课内容充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生才会真真切切体会到思政课的获得感。在教学理念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互动作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线。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和要求,在上课之前提前准备,查阅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要积极彰显自我,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在知识、智力以及社会经验上,教师相对于学生都有明显的优势。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就是要发挥这一优势,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使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最终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通过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生身上真正达到入耳、入脑、入心。当前,思政课还存在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信息更加便利,经常关注微博热门、热搜、头条等新闻。他们利用各种时间,通过微博转发、微信订阅号等渠道,在手机上看一些时政热点和言论观点,教师如果不对此加以引导,在上课时不纠正网上一些不实的言论,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学生在价值观上有所偏差,并且会让学生觉得思政课对自己没什么帮助,从而对思政课缺少兴趣。指出:“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同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对于一些引起极大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可以在上课时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分析其中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一些没有办法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的,但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可以在课下与学生交流,把抽象的理论凝练成可践行的价值观,不做“复读机”,要做政治理论的“解码器”。

(二)优化教学问题链,引领探究式教学思政课在优化教学问题链前,要先优化教学资源,让思政课处处体现优秀的课堂教学,优质的实践教学,优良的网络教学,将课堂、实践与网络统一于思政课教学之中,让学生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教学实效上,要坚持“教与学”的统一、“真与用”的统一和“知与行”的统一,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置于良性互动之中,实现教学相长。要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就要将学生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关注点,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课的学习是一个践悟过程,思政课教师设置问题要精准,思想引导要有力,把深奥的理论转变成通俗的道理,还要做到“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案例要贴近现实,聚焦问题,将理性认知与感性触动相结合,使学生在洞察深刻的理论后产生思想上的震撼和积极的情感。将理论逻辑转化为实践逻辑,让学生在深刻体验中真心信服,融会贯通,才能增强获得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生活的实际,以及思政课的重点和难点,将课程教学问题设计成一个体系,问题包括教师提出和学生提出两个方面,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筛选。引导学生既要积极关注热点问题,又要对此积极回应,调查分析思政课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学习真实情况,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问题链。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遵循“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原则,确立“问题探究式”的组织运行体系,在问题引导下让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变得鲜活起来。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链”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统一起来,探究和解决方法包括课堂讨论、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教师要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打分,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乐于学习,真正投入学习。

四、坚持参与导向,感受思政课的温度和热度

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就是大学生感受到思政课是“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的课程。要想让学生从思政课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就要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其中,学生越是参与其中,越能从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是显性的获得,参与越多,知识和能力获得越多,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感越强。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只有学生踊跃参与,教师案例丰富,才能增强课堂氛围;在课下注意延伸,通过实地参观、实践调研等形式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和“网络三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将课内课下有机的衔接起来,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最后达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目标。

(一)踊跃参与课堂思政课三尺讲台作为第一课堂,是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基石。目前,思政课一个班级动辄上百人,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讲台与学生的课桌离得比较远,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比较远,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控制,可能导致有的学生觉得教师看不见就低头玩手机。并且,由于课时有限且学生多,即使看见学生玩手机也无暇顾及,疏忽了课堂管理。为了减少这一问题带来的弊端,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始终满怀激情、精神饱满,讲课时抑扬顿挫,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沉迷于教师的课堂之中,让学生的心思参与课堂之中,紧跟教师的思路,这样一来,便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还要拉近学生与教师的空间距离,教师要自觉主动的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在缩短空间距离的同时也缩短了与教师情感的距离。只有让三尺讲台成为学生释疑解惑的“宝地”,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切实增强他们的获得感。思政课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要想让学生提高思政课的获得感,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就不能放弃。思政课要在课堂教学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选择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资源,用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地气,让学生真正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在身边。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抓住热点和学生的关注点,有针对性的释疑解惑,对一些引起反响的影视剧作品以及热议的社会舆论及时回应,紧扣时代脉搏,与学生同频共振。比如,在讲全面从严治党中的打虎、拍蝇、猎狐时,与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相联系进行讲解。学生通过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知识积累,对思政课已经有所了解。网络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碎片化文化,上网的时候如果没有耐心,并且不对各种观点进行甄别的话,就会被一些偏激的观点吸引住眼球,当这些观点与课堂内容不一样时,学生就会产生困惑。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选择那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近期发生的一些反映价值观的热点事件,这样一来,可以增强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在网络时代,大学生信息获取非常便利,对很多思政课内容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同时注意讲述的方式,将理论与逻辑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理论灌输,但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知识灌输,对所讲内容夸夸其谈,深深扎根于理论,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脱离实际,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无法得到解答,必然会使学生觉得思政课是没有用的。增强学生思政课参与感,就要建立学生参与机制,坚持互动教学,重视教学形式创新,通过创新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做到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要在课下主动学习相关内容,拓展学习,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要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来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比如借助情景剧、吐槽大会等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课时多使用“网言网语”和“微言微语”,让思政课的三尺讲台新颖别致,让教材中的文字与教师口中的语言变得鲜活起来。但是,也不能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任由学生发挥,从而冲淡了理论灌输的本质。要让思政课有活力,就要做到讲课与互动相得益彰,杜绝“热闹一阵子”,要真切地做到对学生“影响一辈子”,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思政课是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的课程。

(二)参与实践体验获得感体现为思想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转化,即“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是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抓手。然而在现实中,许多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不够新颖,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有效参与不足,这些都对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产生了影响。要丰富第二课堂,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这些教育资源与思政课同向而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和植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若要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就要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使中华传统美德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以中华传统文化节日为契机,引导学生汲取其中的积极因素。实践教学基地是发挥第二课堂作用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与附近的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合作,整合社会实践资源,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激发学生红色基因教育新活力。红色基因传承着历史,是鼓舞和激励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教师要定期带学生在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包括艰苦奋斗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国情党史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新时代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企业、工厂、农村等地方,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增强感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从多方面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明确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校园社团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职业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利用校园社团这一平台,充分发挥校园社团的功能,为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供帮助。现在的校园社团大都是辩论社、街舞社等培养学生课外兴趣的社团,理论型社团微乎其微。基于此,可以由专业教师带队,在学校成立相关的理论型社团。比如,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召开之后,成立了山西省首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研究会,由大学生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宣讲团,并到一些高校进行多主题的宣讲。整个过程学生都参与其中,一场宣讲完,学生真真切切有了获得感。思政课要拓宽实践育人渠道,在校内搭建平台,在校外建立基地,实现“课堂、环境、活动”一体化育人目标。

(三)创新线上参与“互联网+”新时代,网络作为第三课堂,为思政课带来新的契机,要充分运用新资源来提升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思政课都是公共课,好几个班在一个大的阶梯教室上课,课时安排也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学生从思政课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势必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借助“两微一端”这个平台。现在学生基本上每天都是手机不离手,手机一旦不在身边,心里就会觉得空落落的,不仅在课下,在课堂上也频繁看手机。因此,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手机。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让学生统一使用手机来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了解所选案例的来龙去脉,还可以看网上一些专家和网民的评论,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其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青年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居民”,网络资源自然也是思政课无法避免的一个因素,要设法将网络这个“最大变量”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变为“最大正能量”。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大都是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等,随着网络的发展,先后出现了“网络三课”等新型教学模式。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主要特点为规模大、开放性、网络化。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的内容,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或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微课”(Micro-lecture)是针对某个知识点开展的教学活动,一般会选择难点或者重点,使学生更易理解。微课便于移动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课程的预习和复习,有助于学生相互分享或自主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探索微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翻转课堂(Inverted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师生互动环节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彼此的感情,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也是课堂的主人,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与成长期待,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赵静.提升思政课获得感的“四个导向”[N].中国教育报,2017-09-21:05.

[3].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5]韩喜平,张梦菲.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7):101-103.

作者:张晓,温亚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