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净月学刊》2017年第3期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当前引起我国社会广泛讨论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未成年犯罪率不断升高,不仅数量逐年递增,而且涉及的犯罪也越来越多样化,关注未成年人犯罪,不仅要从法学视角和社会学视角来进行分析,也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从心理学视角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预防和矫治。
“未成年人犯罪”是近年来最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热词。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并且这个比例正在不断的上升,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应对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特征
(一)团体性特征明显
由于未成年自身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团体性特征十分明显,团体作案不仅能弱化犯罪时的恐惧感,而且能够形成一种激励作用。未成年人往往心智发展不成熟,不够理性,容易被所谓的“义气”影响,参与到同伴的犯罪活动中,形成团伙作案。
(二)激情犯罪较多
调查显示,未成年犯罪大多是临时起意,甚至只是为了寻求刺激和快感而进行的犯罪,而不是进行过系统性完整的策划而进行的有预谋的犯罪。大多未成年人犯罪是收到同伴的挑唆和利用,或者只是基于同伴面前的逞强,或者怕被小群体嘲笑、孤立而进行的犯罪活动。
(三)闲散性突出
在未成年人罪犯中,无业人员占据86.4%,他们当中主要是辍学的学生、社会闲散人员以及外地的暂住人员,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并且这些闲散人员极易成为校园暴力的参与者和策划者,威胁校园安全。
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监管的缺失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首先,未成年罪犯中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以及父母存在暴力倾向占据了较大比例。父母作为监护人没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其个人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了影响;其次,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和引导,极易使孩子的不良行为逐渐演化成犯罪行为;最后,部分家长对孩子太过于溺爱,对孩子初期所表现出的不正确的行为没有及时的制止和教育,也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因素
近年来校园暴力频发,虽然许多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开展了心理教育课程,但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并没有得到落实,大多心理咨询老师并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技能,并不能及时的发现和矫治学生的心理问题。(三)社会因素未成年人犯罪多模仿性犯罪,多是通过观察、模仿成年人的犯罪过程而获得的一种技能。当前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部分影视资源以及游戏资源宣传传播着一种暴力文化,极易使未成年人收到犯罪信息的冲击。
三、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与惩治
(一)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
由于未成年人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对未成年人进行法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要开设相关的普法课程,同时,要注意对未成年人普法教育的方式,结合未成年人的心理,可以通过编排相关的校园舞台剧或者话剧等更易被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相关的法治教育。
(二)构建多方位、系统化的监督机制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构建预防犯罪心理形成的屏障。首先,要建立完善系统化的监督机制,对具有暴力倾向的影视资源和游戏资源进行严格的防控;其次,学校要建立教育惩戒机制,对未成年人的不当行为进行严格的惩治和教育,避免发展成为犯罪行为;最后,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学校生活和交友情况,对孩子在学校遭受到的不公行为和侵害行为,及时采取措施。
(三)针对不同地区的未成年人犯罪制定不同政策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不同地区的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存在差异,比如西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影响,未成年人参与犯罪活动较其他地区比较严重。要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全面的预防和矫治,就应当结合各地区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有效的解决未成年人犯罪。
[参考文献]
[1]陈威仪,田一夫.有组织犯罪的心理分析与预防[J].法制与社会,2014(12).
[2]陈威仪.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犯罪[J].法制与社会,2013(22).
[3]张婷.论犯罪低龄化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改革分析[J].法制博览,2014(5).
[4]胡雪.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与预防[D].吉林大学,2012.
[5]金鑫.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预防策略[J].教育探索,2007(08).
作者:张烨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