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校人才培育的法律意识教育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的需要
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司法部联合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的16字方针,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实现依法治国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建立起完备的法律制度,二是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提高。如果一个国家虽然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但却无人遵守,法律制度就形同虚设,而法律意识对法律的适用和遵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他们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法治目标的实现。
2.增强法律意识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
当今社会,大学生们不仅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同时有严峻的就业压力,实施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精英教育,应当坚持“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人才培养理念,两者相互渗透、有机融合,才能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这层面讲,大学生除了要有广博而精深的专业知识,作为必备的法律素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同样十分重大。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才能明白自己在参与社会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才能用法律思维方式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知道通过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利益,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才能抵御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预防和减少犯罪。唯有如此,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才能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才能满足自我生存的需要。
二、对策建议
成功地培养一名大学生,对国家、学校、家长来说都非常不易。因此,作为高校工作者,我们应当尽一切力量,以培养大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树立法律意识和增强法律观念为宗旨,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预防大学生犯罪,使“天之骄子”们健康成长。
(一)增强法律教育实效性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的问题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必须在观念上和内容上进行创新,走出课堂灌输知识和课外活动形式化的误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增强法律教育的实效性。
1.发挥好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当前,高校对学生法律教育主要途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任课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处理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高校应当积极开设法律相关内容的选修课,拓宽教学渠道,与必修课相辅相成,给大学生的学习提供课程保障。教学时应避免对学生进行枯燥的法条教育,主要教学目的应当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法律知识转化为对法律的信仰,从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美国比较法学家和法制史学家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法治建设才会有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才会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改变纯理论灌输的模式,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更深刻地理解与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如使用案例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加强法律素养,从而达到掌握法律知识,进而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的目的。
2.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高校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外,还必须抓住课外活动这个主阵地,丰富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高校应当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和身心特点,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构建立体的教育模式。如充分发挥法律社团的引导作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开设专门的法律网站来提供法律资讯,提供讨论法制建设的论坛,设立征文比赛,安排学生去监狱参观教育,开设法制讲座、模拟法庭等等活动,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自觉获得价值判断,这样既能丰富校园生活,也促进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
(二)依法治校,营造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良好环境
首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依法治校的前提条件。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理念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必然延伸,高校应改变仍然存在的“人治”现状,推行以“依法治校”为核心的管理模式,用合法合理、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来维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来保证学校日常管理的良性运作。高校的各项工作应从主要依据政策逐渐过渡到依据法律,从根本上解决高校长期依靠“人治”和“行政”管理模式造成的管理落后的问题。在制定本校规章制度的时候必须以现有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做到职权法定和不抵触。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在从事工作和活动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治校能力。其次,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除了严格遵守,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外,还必须有相应的救济制度来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合法权利,否则规章制度就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当师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裁决纠纷,纠正、制止或矫正侵权行为等方式,妥善处理问题,使受害者的权利得以恢复,利益得到补救。当师生员工对处理的有异议时,学校应当给予申诉的制度保障来重新审查处理决定,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再次,学校对师生员工的处理要慎重,不能出现权力滥用等不良现象,更要避免以权代法等现象的发生,特别是对学生的违纪行为,处理过程要有章可循,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决不能因人而异,更不能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要给大学生们树立榜样,以此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体验到依法办事的氛围,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效果,创建和谐校园。
(三)关注心理健康、帮助心理调适,防患于未然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意志力和稳定情绪,在面对问题时做出冷静的、正确的判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阶段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感情丰富易冲动,且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不容易认同和接纳别人的观点和意见,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承受力,当面临复杂人际关系的时候,会使很多人迷盲退缩,产生强烈无助感,导致他们敏感孤独,这种心理容易使他们受到挫折,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高校应当根据大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几位心理辅导教师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日常教育活动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才能将这项工作真正落在实处,所以,高校要对在一线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有效调适学生异常心理的方法与技巧,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其次,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学会自我调适不良心态,增强心理适应力,进而达到了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目的。如利用讲座、班会、心理咨询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授之以自我调控的技巧与方法,让他们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葛敏单位:金陵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