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利用地方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宣教分析范文

利用地方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宣教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利用地方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宣教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利用地方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宣教分析

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其意义特别的深远,关涉到国家(地方)的政治安定与否、经济的强与弱、社会秩序长治久安与否等各方面的存在状态。正基于此,我们的国家一直对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才常抓不懈,尽管如此,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仍显得任重道远,虽说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是针对全民而言,但我认为中小学校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更应进一步强化,其意义不想在此赘言;任何行政区域内的历史即地方史的形成,是长时间沉淀的结果,地方史中蕴含的资源,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其资源也会再生的,大可不必有资源过量开采而枯竭的担忧;尽管对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可谓形式多样,但是笔者认为:中、小学校利用地方资源,编撰乡土教材进行爱国主义宣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下面,笔者仅就中、小学校如何利用地方史资源,编撰乡土教材,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谈点浅见:

一、利用地方史资源,编撰乡土教材,对地方党委、政府的叙述必不可少

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区域领导核心,维护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核心地位,是为了区域着想,也是为国家考虑,可以说是公民讲政治必须应该做到的,然而公民的正确的“政治情结”的形成,很有必要从中小学阶段抓起。那么,具体该怎样办?首先,编辑人员(老师)要确立:党和政府殚精竭力领导人民进行各项事业建设之主旨,然后,有针对性地选取那些能够表达主旨的地方史资源,并且选全选足归为一类,其次是编辑老师撰写的过程,需要重申的是按时间年代,有远及近的线索编辑撰写,切忌写成“流水账”,编撰乡土教材时,可撰写的内容可谓不少,但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风范的记述确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利用地方史资源,编撰乡土教材,展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必不可少

中小学校利用地方史资源,编撰乡土教材,展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是撰写全部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具体该怎样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进行展示呢?1.编辑撰写反映基础设施发生巨变的文字。反映地方的基础设施发生巨变的文字,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目睹过去“破烂不堪”的年轻学生,更有教育和说服力,如果地方史中关于该方面的资源比较充分,就要努力编辑撰写好该部分文字。编撰好贵在展现出基础设施的巨大变化,要重点注意道路、城市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等的发展与进步。2.编辑撰写反映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文字。该部分文字也要力争编辑撰写好,因为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是学生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学生心灵最为敏感的区域所在,因为学生人人都“身处此山中”。要注意的是,若反映人民生活发生巨变,得力争把衣、食、住、行、用及娱乐等几方面的变化发展凸显出来。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可按照不同年代(时期),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叙述出来。3.编辑撰写反映接受教育的条件(环境)大为改观的文字。接受教育的条件(环境)大为改观,也是应该重点考虑编辑撰写的,因为学生对接受教育的条件(环境)最为敏感,是力促学生爱国情怀得以强化的引擎之一;当年的土桌土、低矮透风的教室,雨天泥泞的操场到今天的风景如画的校园及林立的楼房、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设施之对比。4.编辑撰写反映就医条件(环境)大为改观的文字。反映就医条件(环境)大为改观的文字,也是最能引起学生关注且容易引起更多学生“点头”的地方,因为生命与医疗的联系很紧凑,要反映出社会从缺医少药、看病难且贵到医疗设备、环境、条件等今日的先进、优雅,医疗技术水平较前提高之发展过程,用事实来说话。

三、关于宣传教育的其它建言

上述所云是就中、小学校如何利用地方史资源,编撰乡土教材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宏观感言,其实要做好该项工作尚有细微之语:

1.与地方史志部门积极沟通努力挖掘资源。各个中小学校作为乡土教材编撰的主要承担单位,要积极与所在行政区域的教育主管部门沟通、请示及汇报,争得教育主管部门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与支持,进而与地方史志部门进行有效的衔接,真正挖掘到地方史中的可用资源,为编撰阶段的利用提供方便。

2.选好乡土教材的编撰人员。中、小学校利用地方史资源,编撰乡土教材,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其效果如何,与乡土教材编撰的质量高低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所以说,选好乡土教材的编撰人员尤显重要。编撰人员,一般应在本学校的教师队伍中产生,本学校万一没有合适的人选也可校外聘用,总之,不论其为校内还是校外人员,编辑撰写能力一定要高,这应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应该具备的条件,当然了,其它的政治方面、身体方面等也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才可以。以上是笔者关于中小学校利用地方史资源,编撰乡土教材,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思考,如有遗漏和不成熟的地方敬请批评、补充!

作者:付久洲 单位:中共宾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