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二维码商用的法律风险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二维码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但是在商业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和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应当由法律进行规制。分析二维码商业应用对传统法律理论带来的冲击,研究背后的法律原理,从而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法律理论、法规实践的调试提供思考。
关键词:二维码;法律;侵权
一、二维码相关概念和功能特征
二维码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存储、传递和识别技术,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随着拍照手机的普及,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拍照功能快速识别二维码,这使得二维码应用更加广泛。可以使用户快速识别二维码内容和来源的“logo二维码”尤其受到青睐,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微信公众号、在线支付、户外广告等诸多领域。二维码作为打开移动互联网的一把钥匙,使用户和互联网通过手机二维码联接起来,却游走在传统法律监管的灰色地,扫码存在一定的社会风险和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在商业应用中应当由法律进行规制,保障公众的安全和利益。
二、二维码扫码支付功能的法律风险
二维码扫码不同于普通的登入支付方式,省去了打开商品链接、输入验证码的时间,用户只用扫码就跳转到支付链接,除了支付密码外无需输入任何字符就可轻松完成付款,所以深受用户青睐。探究二维码的支付功能的运行原理,通过扫码链接跳转到一个网址,至于网址的内容是无法从表面看出的,访问链接中是否蕴含恶意也无法辨别,恶意的二维码就是引诱用户扫描二维码,链接到伪装付款的不良网站,从而盗取用户账户密码。二维码本身技术门槛低,制作和都较为简单,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管理体系。从而为钓鱼网站和恶意软件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2013年浙江嘉兴一位淘宝店店主汪女士因为扫二维码,导致绑定银行卡资金被转移,损失共计13万元。而其他案例中不法分子通过二维码植入恶意木马或链接钓鱼网站等方式非法窃取用户信息,将用户银行账户洗劫一空,类似案件时有发生。用户的支付安全问题仅依靠二维码支付平台加强个人账户密码和反盗号是无法有效控制的,为保护社会利益的整体平衡有序,需要用法律的方法加以规制。为保障二维码支付安全,银行监管部门应当制定和完善二维码支付统一的标准和管理体系。
三、二维码商业应用下著作权侵权风险
二维码虽然是一种信息存储器,但它本身所存储的内容存在于二维码背后的深度链接。因此,随着现在手机客户端中二维码APP等程序的广泛安装和使用,扫描二维码也产生了相应的法律纠纷和法律问题。二维码的链接设链者未经授权使用原告创作的涉案文章,在未标明作品作者的姓名时,则会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的相关权益,包括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根据我国著作权法中所规定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提供者未经许可,通过信息网络提供权利人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作品,网络用户在浏览设链网站是无法区分那些内容由设链者拥有的,那些是被链网站中的内容。二维码链接商业不当应用无疑是侵犯了被链网站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四、二维码商业应用下潜在商标侵权风险
(一)二维码商业应用下的商标的侵权问题
作为最热门的二维码商业应用,商标与二维码的结合使用,吸引潜在消费者主动进行扫码,现在越来越受大量消费群体的欢迎。通过在二维码图像中心中嵌入图案、文字等商标,由于二维码本身具备纠错功能,加入商标的同时也不会影响到其扫码功能。商标与二维码的结合具有商业诱导性,广告应用中的二维码商标侵权引起了企业对商标权保护的大量关注。二维码商应下的商标侵权行为,实质是二维码设链者的营销诱导策略,利用驰名商标的影响力来实施的侵权行为。例如购物网站将某商品商标附加于其二维码上,通过精心策划吸引潜在消费者主动进行扫码,链接到设链者的微信公众号或网上商城。使得用户认为链接网站与此商标权利所有人有所关联,或者认为该网站所提供的购物信息都为该购物网站所提供,这就混淆商标来源,引发二维码的商标侵权。
(二)二维码商业应用下的商标淡化问题
商标淡化指在未混淆商标所有权的情况下影响商标权,并对商誉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品牌价值淡化。它包括把商标与低质量产品相联系造成对商标否定性评价的贬损和把商标与其他同类或者其他种类的产品相联系造成商标标识度下降的模糊。我国把商标淡化集中在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中。设链者通过二维码与商标的结合利用驰名商标增加自己链接的点击率,俗称搭便车,这种混淆行为会造成驰名商标淡化。
五、结语
我国著作权法和商标法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过数次修改已较为完备,但在二维码商业应用下,新式的侵权形式层出不穷,仅以现行法律的规定很难规范和解决。通过研究背后的法律原理,从而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乃至扫码时代下法律理论、法规实践的调试提供思考。
[参考文献]
[1]叶纯敏.重新认识二维码[J].金融科技时代,2014(07).
[2]张茹喆.二维码法律监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3]周国涛,袁舟舟.浅谈二维码支付的风险与防范措施[J].中国信用卡,2015(01).
[4]胡伟.“互联网+”时代下二维码使用的风险研究[J].计算机安全与维护,2016(20).
作者:林周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