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重新梳理《共产党宣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说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返本开新有着特殊的意义。《共产党宣言》的核心观点为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在其指导下,《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阶级的教育”,揭露了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及具体表现,并且在分析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具体开展情形的基础上,明确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与旧有剥削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区别。它们共同在源头意义上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认知。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系统宣示自身主张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迄今为止流传最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在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现代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实质,并对无产阶级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尽管并不全面却相当重要的论述和说明,揭示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革命性突破以及同以往的根本不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说明。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周年之际,梳理《共产党宣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明确马克思主义在源头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规定,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返本开新、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新格局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
《共产党宣言》旨在向全世界公开说明共产党人的观点、意图,系统论述共产党人的一般原理,明确表达共产党人的理论主张和实践要求。它所要表达的基本观点、阐述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在几个版本的序言中作了进一步的凝练并反复提及:“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①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说明,人类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始终处于阶级社会之中,当前已经发展到必须彻底消灭剥削、消除阶级斗争的阶段,由此提出了无产阶级运动的革命要求,阐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以往的根本区别。它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表述,也是《共产党宣言》全部思想的理论基础,同样也是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提供了马克思主义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方法论,《共产党宣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思想由此展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某一阶级试图用特定的思想去教育本阶级成员、影响其他社会成员的活动,属于精神生产方面的活动。按照上述原理提供的分析视角,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人类社会思想发展的历史以及精神生产状况,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P51)阶级社会中,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当时的精神生产和政治生活,特定的阶级关系决定着不同阶级在精神生产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状态。统治阶级不仅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而且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他们会利用自己在精神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优势,决定精神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过程。而那些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阶级,他们对精神产品的占有和消费完全受制于人。换言之,统治阶级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其统治地位,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施加影响,使得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整个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这正是每一时代统治阶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每个时代的思想都会深深打下统治阶级的烙印。在此,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实质被揭示出来,它是在精神产品的占有和生产方面,某一阶级“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1](P47)是“阶级的教育”。[1](P48)借助于对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剖析,《共产党宣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阶级实质作了进一步阐释,由此揭开了思想政治教育背后所隐藏的全部秘密。第一,这种“阶级的教育”在阶级社会中普遍存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阶级对立的具体形式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表现,但是阶级和阶级对立却是各社会形态一直存在的事实,统治阶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上用以剥削其他阶级“某些共同的形式”[1](P51-52)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存在着,“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1](P52)换言之,只要阶级和阶级对立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也会一直存在下去。第二,由于统治阶级总是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具有统治地位,其思想政治教育在它所处的那个时代往往呈现出最典型、最完备、最突出的表现形态。一定时代的教育,包括思想的、政治的教育总是由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从整个时代总体情况来看,这些教育总要受到统治阶级的影响,用以教育社会成员的内容总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第三,这种“阶级的教育”背后反映的是阶级的利益。法律、道德、宗教等是统治阶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形式,这些形式中包含的观念都是当时“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1](P48)隐藏在其后面的则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任何时代莫不如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
二、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
在论述上述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共产党宣言》并非一般性地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是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一般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本质、虚假属性以及其相对于以往社会的特殊表现等全部得以揭示,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秘密得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建立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对其他大多数社会成员实施阶级统治和剥削。因此,用以表达资产阶级意识的宗教、法律、哲学等形式仍然普遍存在,资产阶级借此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普遍存在。尽管资产阶级百般否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1](P49)指明在资本主义社会,教育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是“社会教育”。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它归根到底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教育,体现出强烈的阶级性。这种“阶级的教育”在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资产阶级藉此拼命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法律、道德、宗教等,无论资产阶级以何种意识形式去开展其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意识形式不过是由资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阶级意志,对于革命的无产者而言,这些都是资产阶级的偏见,而“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全都是资产阶级利益”。[1](P42)因此,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本质与其他社会并无二致。不过,正如《共产党宣言》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特意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时代相对于以往有着新的特点,它没有改变其阶级社会的性质,但却“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1](P32)这种“简单化”不仅体现在它消灭了大量中间阶层而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而且体现在它使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更加简单粗暴和肆无忌惮,物质方面使得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与利害关系再也没有其他别的联系,精神方面则“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1](P34)封建时代的统治阶级利用那个时代人们所特有的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等情感,借助于宗教外衣、宗法亲情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试图通过维持其统治的神圣性和神秘性来维护其统治。相较而言,资产阶级显然更加“理性”和“无情”,他们并不理会这一切情感因素,而是用金钱、利益来看待一切社会关系,也用金钱、利益来维持一切社会关系,“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1](P34)这些以往用于编织统治阶级神话的各个行业只是被视为分工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职业产出,既没有任何神圣的地方,也没有任何神秘可言。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的教育”,在新的条件下出现了新的“斗争形式”。这种抛弃所有修饰、以赤裸裸的金钱诱惑来开展的露骨的精神奴役行为,从最终的效果来看颇为成功。资产阶级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尽管简单直接却极为高效,其最终结果“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1](P48)大量无产者沦为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生产工具。究其原因,就在于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虚假性。《共产党宣言》在第一部分就简单梳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历史,指明资本主义社会是时展的产物,并且终将被无产阶级革命所推翻。但是,资产阶级出于维护自身长久统治的需要,在观念中“把自己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生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1](P48)把资产者的所谓自由当作无关阶级地位、不容质疑的自然法则,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社会推广,迫使各行业、各民族人员普遍接受。最终结果颇为吊诡,面对阶级意识尚未觉醒的广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所开展的露骨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导致更直接的反感,不加修饰的利益诱惑和精心包装的资产阶级观念无往不前。当然,正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非常革命的作用”[1](P33)一样,资产阶级的精神生产方式和思想政治教育客观上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一,不断变革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在精神层面“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1](P34)这就揭开了以往掩盖在意识形态之上的种种神秘面纱,逐渐将剥削阶级思想统治的秘密呈现出来。第二,资产阶级对于世界市场的开拓,不仅使得物质生产和消费呈现出世界性,而且使得精神生产和消费同样突破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1](P35)为后来世界范围内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提供了可能。第三,尽管并不情愿,但资产阶级旨在将大量无产者训练为机器的教育,客观上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提供了重要基础。所有这些,正如《共产党宣言》分析的那样,最终使得资产阶级不仅生产出自己的掘墓人,而且亲手递上了“反对自身的武器”。[1](P41)
三、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
如前所述,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特征,资产阶级过去赖以生存、发挥革命作用的武器,现在却对准其自身,资产阶级不仅创造了消灭自身的武器,还使掌握这些武器的人们即无产阶级产生了。当然,无产阶级既不是天然地成为一个阶级来共同行动,更不是一经形成就能够立即发动革命取得成功,从无产阶级诞生到最终完成其历史使命,中间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开展需要具备一系列前提和条件,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无产阶级在长期运动过程中其自身的发展。无产阶级的发展经历几个阶段,当他们还是为相互间的竞争所分裂的群众时,当他们的联合还不是自身主动作为的结果时,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工人阶级不是一个集体行动者,而是一个纯粹的傀儡,是由其他一些更具阶级意识的阶级操纵的。”[2](P354)即便他们取得暂时的胜利,也只是资产阶级的胜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之间的联合不断扩大,工人与资产者之间的对抗逐渐变成真正的阶级斗争,发展成政治斗争,他们才能真正组织成无产阶级,组织成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当无产阶级发展到这种程度,他们才能真正完成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运动自身在不断地教育着无产阶级提升认识,工人运动也需要与科学理论相结合,无产阶级亟需革命理论的指引。在此,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就有了产生的必要。当无产阶级组织成阶级,自觉地开展同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时,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其革命成功的重要保证。过去的阶级斗争总是一个阶级取代另一个阶级,利用已有的社会条件来维护自身的阶级统治。无产阶级则不然,他们“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1](P42)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不仅要废除原有的物质生产方式,也要废除原有的精神生产方式,他们过去都是由少数人支配、为少数人谋利益的,无产阶级运动作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1](P42)就不可能真正取得成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与以往的阶级运动区别开来。“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不仅包括要砸毁军队、监狱等旧的国家机器,而且包括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打破原有意识形态的束缚。离开无产阶级自觉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任务不可能完成。恩格斯在后来几个版本的序言中回顾《共产党宣言》自身的经历时曾经提到:“至于说到《宣言》中所提出的那些原则的最终胜利,马克思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共同行动和讨论必然会产生的工人阶级的精神的发展。”①无产阶级要实现《共产党宣言》所提出的目标,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非得经过长期的“共同行动和讨论”并在此过程中造成“工人阶级的精神的发展”不可。否则,无产阶级即便有所行动,也难以达到《共产党宣言》所期望的高度,难以实现最终的社会革命。恩格斯在为1893年意大利文版《共产党宣言》所作的序言中,在总结1848年法国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明确指出,尽管当时法国的无产阶级已经意识到了他们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最终将不可避免,“然而无论法国经济的进展或法国工人群众的精神的发展,都还没有达到可能实现社会改造的程度”,[1](P25)物质条件的缺乏和“工人群众的精神的发展”的不足是法国革命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而所谓“工人阶级的精神的发展”,按照恩格斯在同一序言中所作的解释,就是工人阶级能够真正明确自身的立场和处境,真正作为一个阶级“透彻地了解工人解放的真正的条件”。[1](P20)要具备这种条件,既需要工人阶级自身在失败中不断汲取教训,也需要无产阶级政党适时开展思想上政治上的教育。事实上,《共产党宣言》的产生,本身就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受托著《共产党宣言》,恰恰就是在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已经日益登上历史舞台之际,对工人解放的一般条件进行概括和说明,明确提出共产党的理论主张和实践要求,对外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对内开展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开展
在论述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的同时,《共产党宣言》亦从具体任务、实现方式、一般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开展情形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说明。《共产党宣言》以比较明确的语言提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任务:“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1](P66)具体来讲,一方面,正如恩格斯在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中评价《宣言》的历史意义时所说,当无产阶级试图“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1](P23)时,作为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经典文本的《共产党宣言》会被广泛需求。当大量的无产者还是分裂的群体、没有真正组织成阶级而运动的时候,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努力帮助他们明确自身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处境,意识到人类已经发展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直接对抗不可避免的时代,形成真正的阶级意识并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当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个阶级整体投入到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中时,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努力帮助自身改造其主观世界,明确其革命不是简单地对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进行改造,而是彻底“炸毁”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整个上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P52)以在思想意识方面根本区别于资产阶级及旧有的剥削阶级。要完成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上述任务,《共产党宣言》提出了三种主要方式:第一,在运动的不同阶段,资产阶级以不同方式给予无产阶级以政治教育。当无产阶级只是被迫卷进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中时,资产阶级由于需要无产阶级的帮助,不得不把“政治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因素”①交给无产阶级;随着工业的发展,整个社会日益成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时,大量资产者由于破产等原因成为无产者,也由此带给无产阶级“大量的教育因素”;②当两大阶级的对抗进入最终的决战阶段后,统治阶级内部瓦解,“能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1](P41)主动转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带给无产阶级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政治教育。第二,革命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手段,无产阶级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在马克思眼里,革命不单单是无产阶级要执行的任务,它还是他们自我教育的手段。在制造革命时,无产阶级也改变自身,因为革命要求自身行动者的巨大改变。不断的革命实践,无论是胜利还是失利,都会不断地教育无产阶级,让他们日益清楚明确自身获得解放的真正条件。第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系统教育。伴随着革命的深入,先进的共产党逐步形成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一般概括和理论总结,并不断与无产阶级运动相结合,以促进无产阶级的觉醒和自觉。这三种方式是从广义上来讨论的,既有无产阶级不自觉状态下被动接受的教育,也有阶级意识觉醒后无产阶级主动的自我教育;既有革命实践的反复锻造,又有系统的理论教育,已经比较完整地说明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方式。几种方式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主动开展的教育与自我教育,最能够明显体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主动性。对于这种方式的一般过程及其主要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同样有所论述。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其革命实践相伴随而发生,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现实步骤的同时,也阐明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过程。首先,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成为统治阶级。相应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力图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共产党在无产阶级运动的早期就明确教育工人要意识到自身同资产阶级的对立,其目的就在于一旦条件具备,无产阶级就能够自觉投入到反对资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进程中去。其次,无产阶级利用这种统治地位,“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1](P52)包括精神生产资料在内,以便在精神产品的生产、分配等方面占据支配地位。进而借助于国家力量,通过“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1](P53)等方式,名正言顺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定的政治教育。第三,作为同样代表着未来的力量,无产阶级并不满足于充当统治阶级,而是利用这一地位带来的便利不断地去消灭旧有的生产关系,从而消灭阶级差别。由此,公共权力不再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无产阶级开展的政治教育也会逐渐丧失其政治性质而成为真正的社会教育。
五、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正如无产阶级革命既有一般社会运动的共同特点,又从根本上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的运动一样,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又有与旧有剥削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不同的特性。《共产党宣言》作为共产党准备公开发表的纲领、宣言,对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作出了较为充分的探讨。如前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依据唯物史观提供的方法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界定为“阶级的教育”,明确了其阶级本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如此,同样是关于无产阶级思想、观念的教育,维护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共产党宣言》才会明确说“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1](P49)无产阶级所处的生产关系、无产阶级真实的社会状况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状况,无产阶级仍处于阶级社会的现实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阶级的教育”。不过,作为代表未来社会力量的无产阶级,尤其是其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人,其志不在用一个阶级的统治取代另一个阶级的统治,而是要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相应地,在思想意识方面,也不是仅仅夺取资产阶级对精神生产资料的支配权而取而代之,或者使之服务于自身发财致富的需要,而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1](P49)致力于在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的同时造成“阶级的教育的终止”,[1](P48)使原有的“阶级的教育”真正变成“社会教育”,使教育像资本一样“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1](P46)而不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统治的工具。就此而言,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同样是阶级性,但其最终指向却是消灭这种阶级性,这就涉及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价值追求。《共产党宣言》有两处地方明确提及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其一,就是前面已经反复提到的“阶级的教育的终止”,这是共产主义在精神产品的占有和分配方面的基本特征,正是无产阶级运动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其二,则体现于“两个决裂”的论断之中。《共产党宣言》曾经以异常精炼而经典的语言表达了共产主义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P52)其中第二个“决裂”即是表达共产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力图完成的任务。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它要表达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从目标上讲,共产主义革命最终要消灭私有制,事实上也就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立存在的根本前提,那么以阶级和阶级对立为基础的“阶级的教育”,或者说特定阶级对精神生产的控制和支配也就成为不可能,作为特定阶级利益的观念表达及推广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将趋于消亡;其二,从过程来看,共产主义革命要主动在思想意识方面与旧有的反映私有制生产关系的观念进行彻底决裂,以开展、甚至加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促成其在物质方面消灭私有制目标的最终达成。显然,这种旨在最终消灭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成为现实,一定需要特殊的条件,它不仅需要其具体的承担者有着清醒的历史认知、非凡的政治品格和自觉的阶级担当,而且在具体内容上会与“传统的观念”有着根本区别。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党人恰好符合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具体工作者的要求。一方面,共产党人与其他无产者在根本利益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P44)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之外没有特殊的利益诉求。这种阶级立场和利益所在足以确保他们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确保他们无论在实现革命的近期目的还是最终目标上都会坚决、果断。另一方面,相比起一般的无产者,共产党人无论在实践方面还是在理论方面都有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在理论上的优势就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P44)能够从理论上认清整个历史运动、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找出无产阶级自身获得解放的现实答案。这种理论素养与政治素质足以确保他们能够用这种“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有效地教育、影响广大无产者,促使他们在阶级意识觉醒的基础上投入到改造现实世界的运动中去。有此两点,《共产党宣言》相信共产党人能够历史地承担起开展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通过不断地实现阶段性目标来完成自身在这一方面的历史使命。至于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共产党宣言》以异常明确的论断说明了它与旧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原本的阶级社会,总是少数人统治凌驾于社会大多数人之上,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往往会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将自身关于现实社会的“合理性”论证或者对现实社会的理论批判教育给全社会,其结果是维持现有的社会秩序。那些即便已经看出旧社会本身存在的瓦解因素的思想家,也不过是试图用自己臆想出来的图景或方案来代替现实的社会运动,最终导致运动的失败。而共产党人在领导无产阶级运动过程中,绝对“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1](P44)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1](P45)共产党人作为无产阶级队伍中比较早觉悟、比较先进的群体,他们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将广大无产者暂时没有意识到的关于自身解放的条件、现实运动的一般进程,明确地告诉无产阶级并使之与现实运动相结合。显然,他们用以教育无产阶级的理论原理不是什么外在于无产阶级运动、由少数的思想家臆想出来的思想体系,而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真实状况的理论表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共产党宣言》有两层相互关联的历史意义:一方面,其本身的写作与传播就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辉典范;另一方面,《共产党宣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具体分析,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状况的说明、对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尖锐批判、对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论述,尤其是对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的强调,直接规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美]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M].何怀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余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