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激励测试在测谎中的应用范文

激励测试在测谎中的应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激励测试在测谎中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激励测试在测谎中的应用

《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摘要:

为了更好地评价激励测试测谎中的价值,在一起故意杀人案件中对犯罪嫌疑人采用激励测试,显示两种完全不同的图谱反应。分析结果显示激励测试在测谎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测谎测试的准确率,检测被测试人是否适合测谎,为测后审讯工作做好铺垫。

关键词:

激励测试;审讯;测谎

激励测试又称猜数字游戏,是测谎中最基本、最基础的测试,因该测试与案件无关,常在实践中被忽略。但其价值却不应被忽视。为此,根据在近期经办的一起故意杀人案件中,对被测试人员采用激励测试,显示两种完全不同的图谱反应,来说明一下激励测试在测谎中的重要作用。

一、什么是激励测试

激励测试在测谎中属于紧张峰测试的一种,是最基本的测试,也是最基础的测试,是所有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必须练习并掌握的测试。所谓激励测试就是在实际案件的测试过程中,为激励并增强被测试人的皮肤电、血压、呼吸等生理反应,在确定的范围内,与被测试人进行的猜数字、猜扑克牌、猜汉字等游戏。例如让被测人在4、5、6、7、8当中,暗中任选一个数字写下来,然后测试人员提问:你写的是数字是4吗?(回答:不是)你写的是数字是5吗?(回答:不是)你写的是数字是6吗?(回答:不是)你写的是数字是7吗?(回答:不是)你写的是数字是8吗?(回答:不是)被测试人员在上述问题上均回答“不是”。在测试员不知道被测试人员所写数字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其在上述问题上不同的图谱反应,测出其写的数字。其原因是嫌疑人在所有的数字上均回答“不是”时,在各个不同的数字上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当他在其写的数字(比如7)上回答“不是”的时候,其反应为撒谎反应,而在另外的数字(4、5、6、8)上回答“不是”的反应均为诚实反应,而撒谎反应和诚实反应是不同的,根据反应图谱的不同,就很容易得出写的数字是什么的结论。

二、案例简介

2013年6月,G市N分局某派出所辖区内发生一宗故意杀人案。农妇冯某某早上从家后农田干完活,双脚沾泥刚上岸,就被杀害于其家后面的小空地上,从现场看其头部被人用砖头砸入沙土中,装着些钱财的钱包挂在旁边没有拿走。三天后被其丈夫发现并报警。根据现场情况分析,犯罪嫌疑人是在死者不加防备和反抗的情况下,近距离接近后直接置死者于死地,由此初步判断作案者应为熟悉死者的人,属非侵财性质。经侦查,冯某某的社会关系单纯,与他人亦无仇恨,但死者丈夫何某某有作案的可能,因为死者即何某某妻子是在自家后面死亡,却在炎热的夏天尸体发臭了三天才发现。何某某虽然是第一个发现并报警的人,但其报警后的表现不合常理,自称一直在寻找妻子,发现尸体后,因害怕而不敢看,因而叫上其他人一起过来报警,并称对现场的细节一点也不了解。但是,一切只是推测,没有更多的证据。如果莽撞对其进行审讯,作为刚失去妻子的何某某,将要承受巨大压力,即使何某某在巨大压力下被迫承认了,这也是不符合办案程序的。在案件现场和外围侦查实在无法提供任何更多线索的情况下,N分局决定委托预审监管支队对何某某进行测谎,希望通过测谎结论来确定侦查方向。如果他通过测试,则要重新调整侦查方向,如果他通不过,就要对其进一步审讯。

三、测试过程

测谎员对案件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案涉及死者丈夫,如果直接对其进行测谎,压力非常大,因为若不是他,而测谎员却怀疑他,而死者又是他妻子,在双重压力下,利用常规的准绳问题测试法(CQT)容易出现错误的测试结果,又称假阳性结果。但是嫌疑人只有一个,没有其他选择或参照,只能对其进行测试。为避免假阳性的出现,在准绳问题测试中,题目设置中所选择的相关题目应避免强刺激相关主题,尽量选用弱刺激相关主题。准绳问题测试法又称比较问题测试或“小谎测大谎“,是测谎题目编排方法的一种,基本理论是用被测人对准绳问题(比较问题)(C)和相关问题(R)的心理生理反应差异来判断被测人对相关问题是否存在异常心理压力,从而得出其诚实与否的结论。准绳问题测试题目结构已经成为一类通用的心理测试题目结构,有着广泛的用途,常用来排除嫌疑,且排除准确率高;如果无法排除,则说明该人存在嫌疑,但仅仅只是嫌疑,需要避免假阳性的出现,故需再利用情节测试法(GKT)进行认定。情节测试法用于检测被测人对特定犯罪情节是否了解,以此判断被测人与特定事件的关联程度,这种特定犯罪情节必须没有公开,其他无关人员不了解,且是准确可靠的。死者丈夫何某某是第一个报警人,自称对现场情况不清楚,但如果真不是他作的案,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如果该案确实是他作的,那他就不可能不清楚现场的细节。即如果他在特定犯罪情节上的相关问题上没有特异反应,我们可以认为其对现场细节不清楚,从而印证其并不是嫌疑人。反之则认为其是知情的,即其称对现场细节不清楚就是在撒谎,因为如果他不知道该案件的如作案工具、受伤部位等特定犯罪情节,则无法在上述情节上产生特异反应。故而形成先准绳测试法,后情节测试法的测试方案。测试题目如下:1.你是叫何某某吗?2.你愿意如实回答问题吗?3.你做过害怕人家知道的事吗?(C1)(准绳问题)4.你知道这案件是谁干的吗?(R1)(相关问题)5.你是汉族人吗?6.你做过不道德的事情吗?(C2)7.是你弄死了冯某吗?(R2)8.你做过后悔的事情吗?(C3)9.你知道凶手是谁吗?(R3)10.你曾经希望某个人死掉吗?(C4)11.这事是你干的吗?(R4)12.你担心我问其他问题吗?经过详尽的测前谈话,在征得何某某的同意后,测试过程进行得很顺利,随着皮电、血压等曲线的上扬,从图谱可以清晰的看出,何某某在主题问题(R)的反应均强于准绳问题(C)的反应,即其对主题问题上非常关注,而并不在意准绳问题,为典型通不过测试的图谱,即该案很可能就是死者丈夫干的。测试再次进行了三遍,反应基本一样,见图谱:考虑到前面的顾虑,即死者是他妻子,却怀疑他同时对其测试,为谨慎起见,测试员根据多年的办案经验,觉得即使在图谱非常典型的情况下,依然需要对其进行数字激励测试,测试完后再看看其图谱的反应。数字激励测试进行的也很顺利,其写的数字是7,一下子就被测试出来了。测试人员告诉他为什么能测出来写的是7,是因为他刚才在回答写的是不是7这个问题上撒谎了,而在其他数字上的回答则是诚实的,而撒谎和诚实是不一样的,所以能测出其写的是7。一方面把猜数字的原理告诉他,一方面客观地告诉何某某,测谎仪是很科学的,客观的,写个数字这么小的谎言都能测试出来,何况这个案件究竟是谁干的那么大的谎言,只要撒谎了,就会被测谎仪发现,想骗过测谎仪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案件确实不是你干的,我们今天就是来帮你的,帮你通过这测试,帮你告诉办案人员你是无辜的。上述的谈话产生激励作用,通过该测试树立了测谎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可让无辜者因此相信自己能够被测谎仪准确的辨别出无辜,从而非常放松,但是对于嫌疑人来讲,却会觉得自己的罪行将会被科学客观的测谎仪发现,内心将会非常紧张,心理进一步纯化,可以更好的将诚实与撒谎的反应区分开来。激励测试完成后,正式测试继续进行。而这时候,被测试人的图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在皮电、呼吸、血压等方面的反应中,准绳问题反应增强,而主题问题却弱化下来,且基本相较准绳问题反应小。几遍下来,图谱基本一样,反而形成了一个典型通过的图谱(见下图),即该案并非被测人所为。与激励测试前的图谱不一样,且完全相反。同样的测试,得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结果,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究竟是什么样的结论才是正确的呢?测谎人员并没有急着下结论,随后又继续开始利用情节测试法进行测试,发现被测试人对案件现场的详细情节即特定犯罪情节问题上,如死者被打击位置(为头部)、作案工具是什么(为砖头)、头部被打到什么地方(为沙地里)的问题上,没有因异常关注或撒谎所引起的特异反应,即何某某对上述没有公开而其他无关人员不掌握的案件详细情节表现为不知情,在他在现场并报警的情况下依然如此,唯一的解释就是该案不是他干的。基于上述两个反应的图谱,测试人员大胆做出了通过的结论,即该案并非何某某所为,并于第二天释放了何某某。一个月后,真正的案犯即死者冯某某隔壁邻居因再次杀人而落网,杀人原因是因为其觉得死者的小孩活泼,而自己小孩体弱多病,冯某某是克星来克他家的,故而杀了她,而冯某某死后又觉得她的法力又转移了到另一个女人身上,故在行凶另外一个女人的时候被抓获。案犯最终落网,证明了测试的正确性。

四、讨论分析

从上述可以看出,激励测试在测谎中的有着重要作用,是必须之作,尤其是针对容易发生假阳性案件的时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测试的准确性将会极大的震慑被测试人,这种震慑在因势利导的情况下,对有罪的嫌疑人与无辜者来说,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有罪的人,当他发现这么小的谎言也能测试出来,就会认为自己否认杀了人那么大的谎言就更能测出来了,心理恐惧程度加剧,从而更加关注与担心“这案件是不是你干的”的主题问题,自然导致在主题问题上的反应加大;而对于准绳问题则持放任的态度,其担心的并非是准绳问题被发现撒谎,而是担心在主题问题上发现撒谎,这样,自然导致主题问题上的反应加强,而准绳问题反应变弱。而对于无辜者,因为测谎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将导致无辜的被测试人彻底的放松下来,”只要不是我干的,我就一定能通过测试”的想法让其完全没有必要紧张。但是其由于担心任何一个问题撒谎均会导致通不过,故而对准绳问题更加关注和紧张,担心在这些问题上撒谎而通不过测试,这可能导致图谱反应在此加强。这样利用激励测试,可以很好的把诚实与撒谎二者显著地区分开来,这也是测前谈话中一直希望达到的目标——使被测试人心理纯化。这还可以在成熟运用测谎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测试技巧加以改进,提高准确率。

五、结论

在测谎实践中,测谎人员对激励测试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激励测试和案件无关,或者激励测试操作不当(如测不出所写数字)将导致正式测试无法进行,或者认为涉及谎言检测和欺骗检验的内容往往在实际测试中弃之不用。本文作者认为,激励测试在实际案件办理中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激励测试可以提高测试准确率。上述案例就是一个提高测试准确率的例证。测谎实际上是对人的心理反应所引起的生理反应进行测试,而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千差万别,这也使得测谎成为一项比较难掌握的技术,我们需要在测试中准确把握和控制,而激励测试就是个很好的控制方法,通过激励测试可以很好的把诚实与撒谎二者显著地区分开来。在实践中,尤其要注意激励测试前后两个图谱的变化。一般激励测试后,通过的图谱和不通过的图谱特征均表现的更加直观,这时候我们可以大胆的下结论。

(二)激励测试可以检测被测试人是否适合测谎。激励测试也是对测试结果校验的过程,激励测试很容易测试出来,且在其写的数字上面均有反应,则说明该测试人容易测试,适合进行测试。如果数字猜不出来,或者在写的数字上面反应很弱,那该案件的测试结果就要打个问号了,有可能存在饥饿、疲倦、室温过低或生理特异等原因,需要调整待上述情况消失后再进行测试。

(三)激励测试可以为测后审讯工作做好铺垫。由于在实际测试中,审讯人员并不知道测谎是怎样测试出来的,所以无法利用测谎这个偷窥人内心心理的压力进行审讯。而实际上,正是因为测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导致被测试人如果是嫌疑人的话,肯定觉得自己已经被测谎仪发现,内心处于被偷窥而导致压力剧增的情感高峰期,原先的侥幸心理受到严重打击,这样就克服审讯仅靠正面观察掌握对象心理和言语施加心理压力的局限性,成为压垮嫌疑人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后续的审讯一定要利用好这压力,通过测后谈话或测后审讯等其他行为引导其拒供心理发生改变,促使其坦白交代犯罪事实。

作者:钟红 陈爽 聂丽君 廖宏亮 单位:广州市公安局警察训练部 广州市公安局预审监管支队测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