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道德和法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初中政治教材的改革由思想品德变化为道德与法治,这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次挑战,也是对新时代政治教师的一次考验。新教材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出相应的转变:“由应试教学转变为素质教学,培养学生素养。”那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有效培养学生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尝试。
一、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腿”,培养学生语言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渠道之一。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一味死记硬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只顾追求教学业绩。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成了专业性最不强的一门学科,谁都可以上,学校领导见到分数就行,甚至出现非专业老师比专业老师教学业绩还好的状况。如今,面对教材改革,新教材要求培养拥有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品格的人才,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就必须走出目前的困境,寻找新的教学模式。我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贯彻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精神,依据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这就要求,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腿。所谓“动脑、动口、动手、动腿”,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要“动”起来,动脑深入思考,动口表达交流,动手操作记录,动腿讨论分享。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分小组围绕问题进行学习、讨论、交流。各小组成员可下位走动,找到与自己相同观点的同学展开讨论,与不同观点的同学论辩交流,这样的课堂能够做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以求得解决问题和深化认识。这样的讨论式教学,通过师生及生生的“动”解决教学中的根本性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动”中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动”中不露痕迹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应该成为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种重要活动。
二、让道德与法治课“流动”起来,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新时代、新课改、新教材对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学生内在体验,通过体验形成内在品格。如何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从“苦学、厌学、辍学”中释放出来而变得“乐学、善学、勤学”,又能培养终身发展的能力和必备品格呢?我认为,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流动起来这种教学法可以克服这一不足,它着重思考学生通过自己所见所闻自己得出结论,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并形成稳定的思想,以此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比如我在讲《新起点》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直观形象的了解新学校,让初来乍到的初一新生熟悉新的学习环境尽快适应初中生活,我组织好学生走出教室,有序的、安静的一一参观学校的科技楼、各科实验室、图书室、运动场、寝室、食堂等等,让这些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孩子,知道他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很舒适,是乡里的中学达不到的水平。这些同学一下就明白,要珍惜这个机会也更加爱惜这个学校。这个流动的课堂免去了老师的长篇讲解,去掉了课堂上教师枯燥的说教,同时也让学生形成了爱学校的内在感情。
三、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和通用特质,达成全面发展的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要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能力,必须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体验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等,达成学生道德意识观念、判断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逐步内化。在实践中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道德的有机统一,从而培养通用特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呢?第一,教师要结合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讲《尽孝在当下》就可进行演讲、黑板报征文、参观、访问、调查,特别是让孩子为父母做一件事等活动;讲拒绝不良诱惑时,就可举办辩论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更为深刻的了解相关知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有能力。第二,教师要建立起“社会就是课堂”的大教学观。道德与法治课堂要面向社会,组织学生参加募集捐款、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为福利院服务的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和充满爱心善心。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带他们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国家公园等多种场馆,用现代化手段布置环境,生动活泼地把社会主义传统文化和文明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活动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培养学生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合作参与的能力。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要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在“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激活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求知欲,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并指导学生自己的行为,以便存储更多的正能量。
作者:李宏平 单位:重庆黔江新华中学师范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