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及当代价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1]。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通过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了自身建设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延安时期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留下的优良传统,对当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和推进党的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活;当代价值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旨在规范当下党内政治生活。延安时期,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留下了优良传统,推动了党的建设日益成熟。延安时期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经验对当下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延安时期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背景
延安时期,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于即倒,肩负着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双重使命,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一时期,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规范了党内政治生活,推进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一)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需要1935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候,遵义会议的召开解决了当时最为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确立了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遵义会议以前,中国共产党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以为核心的这一领导集体的形成过程,主要发生在党中央落脚陕北之后的延安时期。”[2]党的七大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形成,被公认为党的领袖,并确立了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为延安时期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探索奠定了政治条件。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通过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推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需要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双重使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国共开始二次合作。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以为代表的国民党虽仍声称“坚持抗战到底”,但反共倾向明显增加,制定“溶共”“防共”和“限共”的方针,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到1942年,解放区的面积、军队人数及人口大幅度减少,加上连续几年发生的水、旱、虫灾等严重的自然灾难,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根据地面临着巨大困难。”[3]在延安时期艰苦的革命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通过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以顺应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的需要。
(三)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要求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吸收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成分入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党吸纳大批非无产阶级党员。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适应严峻的革命形势,为早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强调重视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将党的建设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4]的任务。“从1937年7月到1940年7月,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党的队伍急剧扩大,中共党员由4万人增加到80万人。”[5]这无疑给党内带来了非无产阶级思想。“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异己分子、投机分子以及奸细也乘机混入了党内。”[6]因此,要通过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以达到从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以及作风建设等方面加强党的建设。
二、延安时期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做法
延安时期是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通过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了党的战斗力,推进了党的建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时期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有众多的优良传统,这些传统对当下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和推进党的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一)明确指导思想延安时期,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中,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至关重要的。1937年,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中指出:“这种团结是当前民族和民主革命的最重要的基础;因为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只有经过全阶级全民族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务。”[7]延安时期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延安时期开展运动,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清算了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圣神化的错误倾向”[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9]。同时,这一时期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有利于统一全党认识,使全党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凝聚全党乃至全民族的磅礴力量。
(二)确立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组织原则,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原则。192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就明确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10]民主集中制是延安时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留下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促进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条件之一。延安时期,鉴于在长征途中和红军的行为和后来投靠国民党的情况,以及王明在抗战初期擅自以中央名义发表“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言论,党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健全民主集中制。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建设起来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民主集中制在延安时期得到进一步健全。尤其在党的七大后,“党对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内涵、民主和集中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贯彻这一基本原则等问题,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11]
(三)纯洁干部队伍延安时期,由于革命形势需要,大批非无产阶级党员入党,并给党内带来了非无产阶级思想。为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党内政治生活中注重纯洁干部队伍。通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了党的战斗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其一,注重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时期,“明确提出共产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的问题”[12]。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其二,在这一时期提出“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13]“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富有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14]其三,开展运动。运动中注重加强党员干部学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同非无产阶级思想作斗争,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防腐拒变能力,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四)严明党的纪律严明的政治纪律是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活开展的有力保障。首先,有利于推动当时的政治路线即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要在全党加强纪律的教育,因为统一纪律,是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15]其次,有利于反对宗派主义,加强党内团结。宗派主义是主观主义在组织上的表现形式。“宗派主义是排挤非党干部的一种风气,即排外主义。同时也排内。闹独立性、不服从决议、没有纪律的现象,必须整顿。”[16]再次,有助于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和党性修养。“中国革命是长期艰苦的事业,共产党及其党员没有意志行动的统一,没有百折不回的坚持性和铁的纪律,就不能胜利。”[17]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活中注重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这一时期制定和颁布了多种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如颁布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草案)》等。其中,《惩治贪污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贪污500元以上者,即处死刑或5年以上有期徒刑。为严明纪律,对贪污腐败等违纪行为严惩不贷,如这一时期开除了刘立功的党籍,枪决了战功赫赫的贪污犯肖玉璧和杀人犯黄克功。
(五)加强作风建设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注重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形成了三大优良作风。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其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下,反对主观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以有效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其二,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是对群众路线的贯彻,也是对党的宗旨的契合。延安时期,党肩负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双重使命。武装斗争是党的建设主要内容之一。“我们的党是为无产阶级、为广大劳动群众谋利益的党,是领导广大群众为自身求利益求解放而进行革命斗争的党。”[18]其三,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之一。犯“左”倾错误领导者曾实行“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的方法来解决党内矛盾,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危害。延安时期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有效解决党内矛盾,加强了党内的团结。同时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是增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和强化作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延安时期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当代启示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必须重视伟大工程的建设。因此,要继承延安时期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优良传统,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一)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标团结统一是全党的大事。“我们所追求的团结,是建立在党性原则基础上,同志们掏心见胆、并肩奋斗的真团结”[19]。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过程中,维护党内的团结和统一,增强党的战斗力,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0]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全党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党一定要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1]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保证民主集中制是延安时期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留下的优良传统之一,“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22]。“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23]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既能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又能集中正确意见。当下,“从各级领导班子看,主要还是民主不够,主要领导干部我行我素、独断专行的现象较为普遍。”[24]这易滋生官僚主义,不利于发扬党内民主,必然会损害党内政治生活。要加强对党员干部关于民主集中制的教育培训,坚持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保障党内政治民主生活正常开展。
(三)注重干部队伍建设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25]党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制定干部标准,注重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以确保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提升党的战斗力。“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26]干部要突出政治标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党内政治生活形式使是多样的,除“”外,还有主题党日活动和开展警示教育等创新形式。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质量,要从党员干部自身抓起。干部要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提高自身能力,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提高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四)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力保障中国共产党依靠严明的纪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需要党的纪律保障。因此,在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中要注重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严明党的纪律,以保持党内政治生活的规范化。首先,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引导,让广大干部意识到遵守党的纪律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其次,推进党内相关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再次,构建严密而有效的监督体系,加强监督作用。“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27]严明党的纪律,“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28]。
(五)发扬三大优良作风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健康要求三大优良作风是延安时期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优良传统。当下,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仍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问题,解决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四风”问题。“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29]首先,发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注重调查研究,做到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其次,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党的根基在人民。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在于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作风在党内政治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再次,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广大党员干部增强自身党性修养的有效途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增强党组织战斗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效武器。”[30]当下党内政治生活开展中继承和发扬三大优良作风,有助于提高党内政治生活健康化水平。
参考文献:
[1][19][20][22][24][27][29][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173、89、18、83、83、21、152、50.
[2][11][12]陈燕楠.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44-245、275、144.
[3][5]黄世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简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6:59、58.
[4]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2.
[6][8][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568、621-622、622.
[7][13][14]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8、277、277.
[1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41.
[15][16][17][18]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45、593、329、810.
[21][23][25][26][28].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62-63、64、64、66.
作者:陈怡阳;徐德刚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